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4/27 08:48:56瀏覽1534|回應4|推薦7 | |
一、臺獨是臺灣人的必然選擇,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必然選擇 二、“不統不獨不武”——國民黨的撒嬌政策 三、三不政策,在臺灣內部的全面失敗 四、臺灣的分離主義是完全情緒性的 五、國民黨臺灣化不可逆轉 六、國民黨定位決定它必然失去臺灣民心 七、“全民總統”——天大的笑料,暴露馬對臺灣社會轉型戰略的誤判 八、馬缺乏對臺灣族群劣根性的清醒認識 九、马英九的改革动了仕绅阶层的奶酪,激起仕绅阶层的全面反赴 十、一场“总统制”与“内阁制”之辩,划上马式改革的句号 六、國民黨定位決定它必然失去臺灣民心
中國是國民黨的原罪,既使是現在的國民黨大量切割了中國元素,但他仍然跟中國有某種程度的聯結,這是臺灣需要的,又是臺灣反感的。
說需要國民黨的中國元素,是需要臺灣利用它保護暫時的安全,以臺獨的推行保駕護航,另一面,也臺灣也需要利用國民黨不斷向大陸套利。
臺灣人的內心對接受國民黨心不甘情不願,他們把國民黨與大陸的交往視為悲情,一種小國的無奈,積壓在心底,這是臺灣的屈辱,在經濟層面,他們極力擺脫中國影響,仇視在陸臺商,視他們為叛國。
這點表現在最近幾波的反商運動中,紅頂商人成為原罪,頂新,郭臺銘等都被批臭,同樣的食安問題日資企業,則被臺灣社會所容忍甚至保護。
這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臺灣社會已完成全民獨立的思想教育了,排斥一切不利於臺獨的因素,是臺灣社會的現在進行時。
社會整體意識的轉變太快了,國民黨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雖然國民黨也大力往臺獨立場靠近,但節奏上太慢了,態度上太被動了。
國民黨因為有深藍群體的牽制,決定了他不能大幅度走向臺灣,也不能主動走向臺獨,在臺獨進程中,它只能被動接受,半推半就跟著臺灣社會走。這種不能帶領人民走在時代前列的政黨必然失去民心。
在理論上說,國民黨應該失去95%的中間選民,快速邊緣化,但是國民黨的舊體制還在,他的選舉機器還在,他的樁腳,他的利益結構還在,他的人情人永關系網還在,還有很多人看國民黨過生活混日子的。但選票是慢慢流失是不可避免的結局。
我們仍然不能排除國民黨仍然重新執政的可能,特別是在兩岸面臨戰爭動蕩的時侯,國民黨仍有機會被臺灣社會推向前臺,試圖以感情面影響大陸的決策。
我們應該清楚的是,國民黨的根已經在臺灣被抽空了,他已經成為臺灣社會的一個標本,一種道具。它不代表臺灣,也根本不代表臺灣民意。
首先他失去年輕一代,絕大部分年輕世代拋棄國民黨,說明什麼?說明國民黨在臺灣的未來政治結構中,只會越來越弱化,他要生存下去,必須跟迎合臺獨意識,拋棄中國意識。
其次,在未來十年內,他的基本盤也將大幅流失,外省世代老的死去,新的融入臺灣社會,它還有什麼基本盤可言?
再次,黨內人才必將因為國民黨的式微大量流失,同時壯大民進黨和第三勢力。不出意外,國民黨式微的過程就是給其它政黨提供養份的過程。 七、“全民總統”——天大的笑料,暴露馬對臺灣社會轉型戰略的誤判
首先沒有所謂的藍綠和解,只有單向融合,小眾族群沒有任何選擇的可能,他們只能乖乖融入當地社會,接受臺灣本地人劣質族群性的侵蝕。臺灣社會的氛圍正從蔣經國大治後的 文明社會,回歸原始的群魔亂舞的舊社會。
臺灣人美其名曰,這是民主多元的社會,其實就是閩南人以鄉紳仕族為統治階級建構的封建制社會,這是閩南人上千年以來的社會傳統。鄉紳士族善於利用閩南族群信謠傳謠的本性及封閉式的社會自戀特征,以愚民式教育管理那堆鄉民。
在舊有社會佚序下,有天龍人與鄉民相安無事,當代表本土意識的鄉紳仕族挾鄉民壓制天龍族時,天龍族短視怯懦的性情就表露無遺。
馬英九就是天龍族的代表,他們求兩岸的穩定,以保住自身權貴地位,他們以權貴訴諸權貴,他們輕忽鄉民的力量,這些鄉民早已被臺獨的鄉紳士族洗腦了。天龍族高估自己的影響力,對大陸以為可以對等相處,對內以為占據道德高度。他們執政幾十年還不理解臺灣社會的流民本質。
他們在大陸活不下去的LOSER,到了臺灣後搞種族清洗,對本土民族進行大屠殺,對同屬本族的客家人進行長達300年的械鬥,占據平地,把客家人趕向高地,他們在閩南族群內部也進行不斷鬥爭,臺奸層出不窮,奸詐、欺騙、有禮沒義,有廉沒有恥。
天龍人生活在北部的小圈圈中,他們誤以為鄉民暫時的訓服,就是自己教化的成功,長期宣傳“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騙大陸人,也把自己給騙進去了。
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是本世紀最大的笑話,這樣說,了解臺灣的人基本不會反對吧。
馬英九就是基於善意的認知,去相信鄉民的可改造性,推行藍綠和解,本來一手好牌,結果牌都被對方借去了,反而讓臺獨仕紳借馬英九的刀,殺馬英九的人。
這些年,被臺獨士紳借去的刀有多少?多不勝數,教科書的刀暫存臺獨手上,立法院把持在臺獨士紳手上,兩岸對口單位的刀扔給臺獨士紳,引大陸金緩濟臺灣士紳,借兩岸交流平臺給臺獨仕紳提供政治舞臺,凡此種種太多太多了。
這些士紳正是通過馬的種種善意,暗中累積政治能量,只用一場大腸花就傾底催廢馬的“營綠和解美夢”
正常說,馬對於臺灣社會的極獨化應該有體驗的,但正是出於天龍人自保的自私潛意識,出於某種利益驅使下的情感需求,馬騙了自己也騙了大陸。 八、馬缺乏對臺灣族群劣根性的清醒認識
臺灣人被兩邊政府都過分美化了。對臺灣政府來說,出於統治需要,美化臺灣人博感情可以騙選票,對大陸政府來說,出於統戰目的,美化臺灣人博感情,可以在島內尋找政治合作者並建立政治支點。
對於臺灣人普通人來說,生活在那個社會,對群族的壞是有很清醒認識的,他們到大陸人出於愛臺灣的政治需要,鼓吹臺灣人的好,其實在臺灣社會內部特別是普通論壇裏,他們自己人對自已人的評價並不高,常逛臺灣論壇的朋友應有所了解。
我知道一個不穩定的移民社會,特別是物資匱乏,生存艱難的社會,肯定是沒有誠信的,投機群體肯定強大,這個不說臺灣,大陸某些區域,特別是移民去的,又經過殖民的,動亂的地域,也存在這種族群劣質性,就是騙,毫無誠信可言,並不以為恥。
臺灣人本來就是福建廣東一帶一群活不下去的人渡黑水溝過去的,他們中有饑民,有破落戶,有罪犯,大多出身貧寒,這些早期的渡海者跟49年後去臺灣的中國是有很大差別的,49年那批人,多的是貴族大戶人家,既是抓壯丁抓去的貧寒人家,也都來自一個成熟的社會,他們雖窮,但都受過一個成熟社會的道德熏陶。
臺灣在49年前,從來不是一個成熟的社會。與原主民的戰鬥,閩客之間的戰鬥,與外族殖民者之間的鬥爭,被外族奴役等等,一直伴隨臺灣曆史,他們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是根殖文化最深處的。
任何社會當然也出正義人物,但是臺灣出反骨仔出臺奸比例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最高的地區。臺灣現存的幾大家族哪一家族細細追究去,哪一個家族沒有臺奸呢?由於歷史原因,這些臺奸從來沒有被清算。特別是49年後,出於流亡政權的無奈,這部分臺奸反而被重用,這些家族又一次成為臺灣的權貴。
跟這些仕紳家族講誠信,無異於與虎謀皮。
日本人在臺灣很巧妙利用高山少民與閩客之間的矛盾,分而治之,日本殖民50,臺灣內部的族群矛盾從來沒有緩解過,國民黨到臺灣後,用仁政,化解族群矛盾,整體上使臺灣有一個和諧環境。
在生活上,臺灣人的生活水平遠比不上大陸,日據時期,他們普通人沒白飯吃,吃地瓜,蔣去臺灣後很長時間,臺灣很多人還是很窮的,窮到吃飯都成問題,因此臺灣人有種對吃的渴望的文化。
那些大陸人看似平淡無奇的小吃,為什麼會吹成臺灣之光呢,這恰恰說明了臺灣人的祖輩們經曆過長期的饑荒。致使在他們眼中豆芽米粉藕,就是一場盛宴。更別說各省老兵帶過去的那些精致小吃了。
我以上說的才是真實的臺灣,他們的祖輩生活在恐懼,饑餓,仇恨以及激烈的資源競爭中,他們不出思想家,沒有深沉的哲學思考者,當然也不會有文化的更新,他們的文化經過四百多年,所有的禮儀還都是閩南帶過去的傳統習俗,說明他們的生產力一直低下,一個生產力低下的社會,就沒有文化發展動力。
同時,也因為生產力長期低下,他們全社會主意力就集中在如何活下去層面,所以他們的感情也停留在人類情感的淺層,愛與恨都來得單一,思維單純,語言表達能力也極低,他們經不起挑拔,他們的情緒極易被挑動,一切都顯得扁平快。
大家不要聽宋楚瑜亂吹什麼臺灣教育比大陸好之類的,沒有的事,去看看那些上了年紀的經過是日據時期的臺灣人,有幾個受過教育的,那些所謂皇民的後代,確實是有受過教育的,那只是臺灣社會的極少數人,也就是那些反骨仔臺奸仕紳的家庭,才有能力接受教育。
臺灣的榮景,大部分是外省人造創出來的,過去30年來,臺灣表面上看起來不錯的文明度,也大部分是外省精英的功勞,這些人是臺灣的衣衫,當這些人被臺灣仕紳用政治惡鬥的形式驅趕,以劣幣驅逐良幣,臺灣社會華美的衣衫便脫落了,露出內褲了。
兩蔣時期,對臺灣本地族群劣質性是有很清醒認識的,所用對策也相當有效,也有相當一部分本土臺灣人融入天龍人生活圈,但是這種融合沒有經過100年、200年的時間,還是不夠的,30年太短,很不幸的是臺灣本土化運動從90年初就開始了,他們大部分的群族沒有經過文明的改造。這是一個重大的遺憾。
回歸重點,馬英九理解這些嗎,那些國民黨權貴們理解這些嗎?不了解嘛,只看到自己圈中的本地人很好的融合進來接受了現代文明的選禮。但是他們卻忽略了那些鄉民反擊的力量。
臺灣的社會極端民粹性,沒有100年是沒法根除的。
九、馬英九的改革動了仕紳階層的奶酪,激起仕紳階層的全面反赴
我們有時會被紛紛擾擾的表象被迷惑,很多和臺灣人有過辯論的朋友可能深有體會,那些明顯淺顯直白的道理,臺灣人往往通過列舉很多具體微的細節,並且不厭其煩的去論述他可達到烏賊的目的,當你說事,他說理,當你說理,你說事,不要說兩岸網友,其實在臺灣特別是政論節目,藍綠之間的辯論,都是遵循這種戰術,臺灣人基本都是理盲,他們只有情感傾向,對支持者來說,你越是詭辯,詭詐術越高,他們就越視你為英雄。這種政治文化下,基本使整個群體都有這種奸巧的集體劣根性,並且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我說了這麼一大段去論述臺灣社會的奸巧共性,只是提醒諸位,我們看臺灣紛紛擾擾表象,不能被表象迷惑,而且觀察需要一段完整的過程才能得出結論,如果您只看其中一個片段,就完全被他們欺騙了。
馬英九的改革曆程正是如此,馬英九要打倒的就臺灣政治的舊秩序,這個人很討厭地方派系還分樁政治,他相信執政理念可以換回民心換回選票,他相信通過八年的改革可以讓臺灣“脫胎換骨”,對的,這個詞是馬英九執政以後反複說過的,說了無數遍了,那這個是脫的哪個胎,換的哪個骨。
這個胎就是打碎臺灣政治封建封土制政治,換的就是他認為西式清明的理念性政治,他很討厭喬,這個喬,是臺灣政治主要特色,他們把選舉利益按照派系的各種勢力範圍去分配,在整個行政體系,立法體系,以及政府公營事業體系中,進行利益細致的分割分配。各種卡位,各種利益分攤、權力交易、明爭暗鬥伴隨某黨執政的整個過程。
這種黑幕下的政治交易,在大陸人看來是非常醜惡的,大陸政治當然也有這種陰暗面,但官方哪敢暴露出來,一露頭肯定成為眾矢之地,在臺灣即一點問題都沒有,他們還會發動支持者的出來漫罵,互嗆,他們以為什麼名義呢?說來好笑,這個名義正因為某人是我的鄉親,鄉親當然支持鄉親,在臺灣的政治文化中,鄉民完全短視,完全被臺灣政治人物以鄉親的名義,鼓動起來,通過派系組織力量,坐擁地方霸王實力。
這就是我說的臺灣政治是封建制的本質內涵,試問唯家族、鄉土、派系是問的政治不是封建制的最主要特征嗎?
民進黨基本就是派系、地方惡霸、新舊家族式仕紳的大聯合。國民黨則是通過原有的幾十年執政基礎,通過官位派給,執政資源分配以及其它利益輸送等組成龐大的組織架構。
這二十年來的民進國退,正是民進黨的地方派系、惡霸、新舊家族仕紳聯合對國民黨舊組織架構的圍剿,屬於典型的地方包圍地方的態勢。
民進黨以鄉親的理念圍剿國民黨罪惡的官派,哪有不勝利之理。
所以說臺灣真正追求的不是民主,而權鬥。
這種錯綜複雜的權鬥必然產生大量的黑金、權權交易以及派系山頭的利益交換,這些與真正的民主理念相差十萬八千裏。
現在很多人批評臺灣民主的失敗,大多只停留在表面,就事論事耳,實際上,臺灣民主不可能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出在臺灣的政治體質,一個封建制的政治體質怎麼可能落實民主的理念。
多少黑幕多少罪惡正通過兩黨及兩黨各自內部的山頭無時不刻的進行著。君不見,王公平介入司法事件嗎?臺灣社會仕紳階層發動那麼強大的與論為王造勢,司法也不敢判,司法部分經過很長時間觀察政治纏鬥後,認為馬一定處於劣勢後才做出明確的判決,馬及國民黨敗訴。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
作為在臺灣政壇摸爬滾打幾十年的馬英九,深切了解臺灣政治體質,他執掌國民黨後,馬上著手黨內組織改革,首先黨產處理,其次,黑金,再次,黨的組織改造。
這三步改革的中心思維,就是改造國民黨的體質,他希望國民黨不依賴黨產,黑金及樁腳,純以理念行銷獲得政權。這有點類似於大陸的國企改革,走市場化道路。
在失去政權的情勢下,國民黨經過八年的在野,執政資源被民進黨一整碗端去,黨內也確實痛定思痛,你馬英九想怎麼折騰隨你,只要你贏回政權就可以。因此在黨產處理、與黑金宣戰兩階段,馬獲得基層黨員的支持。但是碰到黨內大佬問題抵制,特別在黨主席選擇期間,馬更是暗指王為黑金政治,在黨產上,連也有話講,但也被馬生硬排擠。這就種下了所謂的“馬王心結”與“馬連心結”,也為日後馬的執政埋下地雷。
黨的組織改革方面,表現在中常委的名單上,連系人馬被排擠幹淨,王派人馬也多受排擠,連因為獲得兩岸成績,政治視野開闊導致政治高度提升,也不在乎這點事。王金平則一直采用尊連的策略,這個意味著什麼?就是對馬無聲的抗議,雖然連不會象王一樣表現出情緒,但連王人情更濃了,為未來的政治結盟打下基礎。
我不得不說,馬這並非在排除異已,因為馬提拔起來的人,也非所謂的馬派,都是專業人士,政治資曆淺,但形象清晰,沒有山頭可靠,正適合對社會的理念行銷推廣。
馬在黨改革中得罪多少人,大家不用想都知道,黨內一大票大佬基本是得罪光光了。但是黨職對這些大佬來說,還不算什麼?畢竟是虛位,人家還坐擁選擇動員的實力,你馬英九幹的歡,最後抬轎的還不照樣是我們這些人?
大佬們對馬英九怒而不言,他們在仔細觀察馬英九,他們也想好了,一個無任何派系任何山頭可以依靠的馬英九,還是他們掌中玩物,孫悟空再能耐可以逃得出如來佛的手心嗎。
馬英九後來拿了政權,並非是政策理念宣導的勝利,08年前後,所謂藍營還操控著大量的媒體,加上綠營內鬥加劇,特別是扁案被挖掘後,綠營社會形象減緩了臺獨和去中國化的進程。
馬勝選時,他還是相當清醒的,他說這不是馬個人的勝利,推而遠之,這不是馬式政治理念的勝利,也不是臺獨活動的失敗。
綜合馬勝利的原因,基本可以歸因於四點:
一、這是扁個人的失敗,而不是民進黨失敗,這一點特別重要,因為從後面民進黨在短時間內迅速收攏支持者並且組織起更強大的政治力量可以看出。 二、臺灣仕紳好爭權取利特別是民進黨內部的權力碎片化,使民進黨失去暫時的戰鬥力。以後既是民進黨執政,也會馬上出現類似問題,但這豪不損傷綠營內部的仕紳權力結構。
三、藍營內部的大團結,出於對重新獲得政權的渴望,凝結起來,通過大量文宣造出一個馬神,大家應該注意到,藍營的造神運動很少著墨馬式政治理念,而是大量八卦打馬英九的帥哥形象牌,大量關於清廉報道。就是這兩點使馬英九獲得高人氣,這種八卦式政治正好說明臺灣的政治層次,也說明了馬的勝利不是兩岸理念被臺灣所接受。
四、馬英九不是能整合藍營的最佳人選,因為藍營沒有人選。正象綠營的蔡英文一樣,不是綠營的最佳人選,只是唯一人選。那些地方諸侯這個大佬那個大佬,都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人,喬事個個一等一,政治分樁很厲害,但都擺脫不了鄉土特質,也說不出多少政治理念,看似很強大,個個有硬傷。所以他們需要一個政治圖騰。扁馬蔡三人其實都是被臺灣仕紳推向前臺的政治圖騰。
只是扁與蔡都深知這一點。扁在後期面臨強大的貪汙風暴時,他急速向激獨靠攏,他知道臺灣最有權勢的人正是臺獨仕紳,在臺獨神主牌面前,海角七億什麼的,都只是小錢錢,臺獨才是保證這些仕紳的最根本得益所在。蔡也夠聰明,在12年大選時,面臨那麼大的壓力下,死保臺獨理念,堅拒九二共識。終究使她空降民進黨在無任何派系支撐下,獲得幾乎所有仕紳的支持。
馬與這兩人相比,天真的多,他認為獲到689的選票,就是人民充分授權了,就可以以自己的理念為所欲為了。卻不知正為自己種下了苦果。
我們說,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在臺灣這個地方,媒體可以把你捧到天下,也可以把你打入地獄。
臺灣的媒體是很廉價的,一個家族,一種勢力就可以養一個媒體,一個媒體控制一群鄉民,臺灣的山頭多,媒體也多。
看似臺灣新聞百花齊放,實質上,還是卦建仕紳通過媒體洗腦的聯合執政,你可以說,看遍全球,你可能找不出一個象臺灣一樣的媒體,他們以傳遞情緒為已任,而非傳播新聞。
你說一個人帥政治新聞嗎?能上得了主流媒體嗎?臺灣就可以,臺灣造馬神時,就可以用媒體天天報道馬被某女突襲擁抱,被一群大媽合圍,強行拍照索吻等等。這就是典型的情緒傳遞。這種殖入性行銷方式,就是洗腦,跟朝鮮的金氏王朝造神是一樣的套路。
你能用粗俗的文字在主流媒體整版謾罵某人嗎?你可以為政治目的每天假造新聞嗎?在臺灣這是每天都在做的事。他們可以在政論節目中公然造謠、扭曲、謾罵、誅心,很少有人提告嘛,因為不管藍綠,這都是他們的主要政治手法,兩者別無二致。
不管是造一個神,廢一個神,媒體都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背後的黑手就是控制媒體的大佬們。
我們知道高雄的陳菊女士錯誤多多,但一再被選民原諒,再一次高票當選,為什麼?就是地方仕紳階層都在為他們保駕護航嘛?大量的耳語,大量的正面新聞報道,大量的博感情通過電視、網絡,平面媒體每日24小時轟炸,絕大部分人是抵抗不住的。
我們只有理解了臺灣這個政治特質,才能解讀馬英九持政的困局之根源。
馬英九當然是無能的,天真的,缺乏政治手腕的,但是他絕不是臺灣政治人物最無能的一個,我認為媒體捧了他,媒體也殺了他。一切一切的背後,都是大佬仕紳利益的驅使。
改革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曆史上任何成功的改革必有強權的支撐,沒有強權支撐的改革沒見過有成功的案例。
不成功者,下場往往很慘,甚至成功者,下場也會很慘,看看商鞅就知道了,他的改革奠定秦國霸權基礎,最後還是在老仕族的政治反赴下死的很慘,五馬分屍!
那馬英九得到什麼強權的支撐,他天真的認為民選,民意就是支撐他的強權,卻不知民意似流水,民意是可控的,民意是可以在有心人的操作下,瞬間改變的。特別是臺灣的民意,基本上完全受地方鄉紳仕族的控制,他沒訴諸仕族,沒有聯合一幹大佬,尋求開明大佬的支持,執政六年多,他忠誠的政治盟友只有金氏,那這個金氏是什麼人,在臺有什麼影響力?這樣的政治手腕哪有不失敗的道理?
事實上,馬英九的興利革弊,如果成功,絕對是臺灣的利多。看官且看他的改革事項。
1、對外擱置統獨,對內藍綠和解。 2、革除大佬政治,黑金政治。 3、打破派系軍閥封建割據,選能任賢,走公民社會。 4、開源節流,諸如年金改革油電雙漲等等。 5、積極西進,有效管理。通過與大陸一系列協議擴大臺灣的經濟版圖。
。。。。。
哪一項改革不是臺灣的利多?但是,臺灣正處於對中國元素革命的當下,他所有的議題,都被質疑,以致他在改革過程中,很多舉措,看起來都可笑之極。
1、在兩岸擱置統獨方面,大陸完全接受,在他當政之初,所有的臺灣議題,基本沒看到“統一”兩字,不知道各有注意到沒?但在藍綠和解上,綠營根本不接球,那麼馬就單方面釋善意,起用臺聯某女作為陸委會主委,不動國統綱嶺,不修教科書,甚至長期以來對急統派進行打壓,例子就不說了,馬式藍綠付出的代價就是使整個臺灣沒有對抗分離意識的論述。導致藍營在統獨意識形態上完全失守。
他們甚至跑到大陸來遊說,只要兩個岸和平發展深入,臺獨不攻自破。這一點馬英九是必須付起歷史責任的。
2、革除大佬政治方面,馬英九非常有“建樹”,連、吳、宋被全面逼退出藍營政治核心,全面起用新人,黨務政務都不例外,他的自宮行為並沒有為對手陣營帶來示範作用。民進黨還是通過各地方諸侯老人重新整合,很快反轉弱勢局面。藍營則因為三大派系淡出政治系統,抽空了政治動能。一幹學者專家,看似清新,實質陷入外強中幹的局面。
政策沒人護航,一班抬橋人用政治資本全力付出,最後什麼都沒撈到,還要被批“老人政治”“黑金代表”,最後還把他們原有的黨政利益革除,這算什麼?趙皇帝革人家兵權,都知道先敬一杯酒呢。怪不得大佬們無奈之下,開始風傳馬英九不會做人。
這些大佬們原以他的黨務,政務在前期為人民觀感計,做做樣子,他們苦等一屆一屆的內閣改組,可是馬仍然清一色的專家學者教授。這咋不讓人憤慨,他們開始炮口朝內,現在是記不起,黨內第一槍是什麼時侯開出的,但印象深刻的是,馬第二任期伊始,黨內媒體已全面反攻,黨內開始杯葛內閣名單,這標志著,黨內開始對馬進行政治清算。
可以說,臺北政壇的紛紛擾擾,根本不是政策的原因,而是人事的糾葛。在新政治思維與傳統的仕紳政治體制下,藍綠具有高度利益一致性。這種一致性決定了馬英九政治的全面孤獨化。
可是馬英九仍然相信人民,不相信大佬,於是大佬們一份一份的民調出籠羞辱他,甚至在天陽花學運期間,藍綠達成高度的默契,一致認為這是人民反馬的聲音,那些在兩岸得利的大佬們全部消失?看似很不合邏輯,其實用權半角度去看,則完全合乎邏輯。
接下來我們再對比扁馬兩朝:
馬時期的政治議題,聚焦在具體政策面,這是馬以棄中國意識為代價尋求藍綠和解的理念決定的。(個人認為,馬的思維就是約束藍軍的中國意識形態,以使社會沖突減到最小,馬本人有沒有中國意識,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不在討論之列)
而扁當政時,特別是第二任,臺灣社會議主要表現在激烈的統獨對抗和統獨意識型態之爭。
馬主動褪色,也使藍綠兩陣營有某種融合態勢,不要涇渭分明。所以這八年,藍綠是其它和諧的。這在我們大陸人或是臺灣統派看來,這無異於對獨投降,但設身處地為他們的大多數在地人看來,除去統獨後之爭,其實無差。對占95%的邊緣選民來說,意識綠勝傾綠,藍勝傾藍,最有感的就是5%的政治狂熱份子。
馬贏得藍綠和諧,但滋生出另一系列的具體政策面問題。社會的動蕩與負面因素並不比扁時期少。就象上一節所說,馬式理想的踐行碰到權貴的阻力。再來對比扁馬用人。
扁時期,副職是要跟四年以上的,雖然是虛位,但對祖輩鄉民的臺灣來說,也算一萬之下萬人之上,給哪個派系都不討喜。所以八年來,就給一個沒門沒派的呂,扁把這個呂給完全虛位化,成為後營一個木偶。大家都可以去罵她,都可以去調戲她。從而在心理上平衡各派。
在實權職位方面,扁采用輪調方式,讓各個派系各個山頭,都有出頭天,行政首長,各部分,輪調上崗,所謂四大天王,都輪流著上行政首長職位,接著派系二把手上,最後一個南部小縣縣長可以一躍成為行政首長,一個派系上,就換一班部會首長,大家都過一把官癮,從這點可以看出,臺灣人的官本位思維是根值政治思維最深處的,才會視行個官位為利益均粘的手段。
不要以為只有綠營想過官癮,藍營看在心理,也是各種流口水的。要不然呢,就馬英九選前黨內的各種表現,大佬們是不會冒那麼大風險的。
馬正是缺失這種封建宮廷的權力思維,正是他失去民心的關鍵,我們觀察馬的各個政策被反對的各種理由,都是似是而非的,你說對人民有利,媒體說,人民無感,你說以臺灣為主,他說你賣臺,你說全局,他說局部,你說局部他說全局,你說政策,他說理念,你說理念他說政策,你說人民,他說我就是人民。你說怎麼?媒體就是為反對而反對的,人民是愚昧的,人民沒有覺醒,他們仍然被封建權貴地方仁紳所控制,直接訴諸人民的條件不成熟嘛。
偏你馬英九不懂人情,不懂權謀,奪了人家權,還不敬人家一杯酒,這是最大的過失,最大的荒唐。人民,很從民,並不懂馬要為臺灣帶來什麼?他們只知道,馬英九很壞,不給自己支持的派系和大佬山頭貴族,分一個職位,任人為親,小圈子決策,壞人能做好事嗎?
你們不要說我很誇張,事實上,這是臺灣政論呼之欲出,卻不能說出口的話。
這兩天我在很多章節中提過臺灣的仕族鄉紳統治模式,說實話,如果你不是一個長期關注過臺灣政治的人,只看馬英九的用人,還真難看出來的。
今天我專門用一節來對比馬扁時期的臺灣政治,答案就顯而易見了。
本土化後的臺灣,地方鄉紳及世家仕族的覺醒,已成為臺灣社會中堅力量,臺灣並沒有因為兩蔣的集權統治使社會結構重組,也沒有因為當年的經濟發展催生出新的政治文明。
一群沒有國族意識的人,在利益面前可以用拿起任何議題作為工具進行內鬥。
而馬竟錯亂的認為民主已成為臺灣最可貴的價值,加上性格上的偏執,他的失敗也便命中注定了。
十、一場“總統制”與“內閣制”之辯,劃上馬式改革的句號。
個人認為跳脫馬英九“改革”這個主線,就根本不能解讀馬英九往日榮光以今日之慘淡之原因,以六年馬式政改之痛,只是從一個傾面向我們展示了臺灣政治之黑暗,然管中窺貊,就能引發我們的思考。
政治就是一群人對另一群人的戰爭,他們因為利益和意識型態糾纏在一起,結盟、糾爭、再結盟、再紛爭,錯綜複雜的關系,這是我們無法用單一的統獨,民主獨裁,省藉矛盾、權貴與鄉民,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新老既得利益階層之間的矛盾去衡量評判所有的事件。
小馬原先期待以犧牲統一論述,解決發展與分配的問題,在此基礎之上改革政治體制,經濟上他想學習高稅高福利西歐,政制上他想進一步改向美國特色。
我把小馬的改革用一句話,概而括之——“棄統獨、均貧富、要民主”,包括三個議題。小馬任內多有著墨,我們不妨來粗略看看這三個議題的不同含義和背景。
“不統不獨不武”是馬八年對兩岸的政策定調,這個跟李扁時期沒有太大的改變,只是左與右的區別。
在內政上,馬就有很大雄心改革,上歸納9個字“棄統獨,均貧富,要民主”,這六字塊才是跟他說的“給他八年,換臺灣100年和平倡盛”相對應的。
棄統獨,說白了就是營綠和解,不以統獨劃分藍綠陣營,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統中有獨,獨中有統。這個政策說實話,我認為是成功的,起碼在藍營內部已經有很強大的本土派,而在綠營內部也多多少少植入一些所謂的“知陸派”,雖然在綠化與藍化的程度上有些區別,但由於民進黨在棄統獨政策的催化下,確實有一批勤走大陸的人士浮出臺面,也漸漸地減緩了國民黨被抹紅的壓力。
另一角度也可以看出,在民進黨最虛弱時,馬英九沒有趕盡殺絕,反而不斷為民進黨輸送能量,在很大程度上為民進黨的戰力恢複提供了溫床,這個在馬第一任內,表現的特別清楚,很多藍營人士不理解,甚至因為這個罵馬英九,實際上這個也是馬不得已而為之,在他的立場上看,以臺灣的政治生態,沒有民進黨,更可能派生出比民進黨激進的多的激進臺獨派,那是臺灣政治的回頭路。外省人很可能因為臺灣往激進臺獨快速壯大,而面臨立即的危險。
說到底,馬要的就是兩岸維持現狀的長期化,與藍綠和解後的臺灣政治生態的常態化。這是馬執政的最高戰略,他不在乎統派組織一個個弱化,也不在乎標杆性的統派人士死活,他只要達成藍綠和解的目標,這為未來一代二代外省人能平安和平的生活在那個島上。他把外省後代融入臺灣社會和臺灣社會接受外省人作為最高的戰略利益,他從來沒有把外省人的安全系於中國大陸的善意,他寧可和臺獨們綁在一起去追求藍綠和解統獨和解,他也不CARE中共對臺的親情牌。
這就牽涉到一個基本的政治斷判,大陸要多久才能去解決臺灣問題。顯然,在他看來,這個時間很久,可能是50年、也要可能是100年。
為什麼馬核心戰略團隊會得出這個結論,還是要看國共自05年後的多次接觸以及雙方的主要領導人的表態。
我現在要說一件事很有趣的事,可能有人有印象,05年時,胡在分別會見連、宋、郁之後,整個大陸都在炒作國共和解國共第三次合作的氣氛,普遍民眾對臺灣問題都有一定程度的期待。
恰在這個關口,胡BOSS在加拿大會見華人華僑代表時,說了一句話,大意是:兩岸和平統一不可能一就而蹴,而要長期努力,這個過程可能需要50年,100年。當天晚上新聞聯播就播放了這個講話。
放在當時中國的國力和國際環境,這個講話,當然是有所本的,也是有前提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兩岸都堅持反對“臺獨”的立場。
08年馬當選臺灣領導人後,在一個路邊接受趙少康的訪問,提到兩岸,馬有一番講話,大意是,馬政府堅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立場,趙再問,如果中共施加統力壓力時,馬則說,那只有拿起槍去抵抗。
事過多年後,為什麼會想起這兩個場景呢?
因為這兩個談話,前後相差不過一年多,在談話氣氛上完全不一樣了。
首先是大陸采用完全信任臺灣藍營的立場,在反獨的前提下,大陸政治精英等於變相承諾臺灣問題可以延後長時間不去解決統的問題。
而在臺灣,馬卻做出一個強硬的談話,意在強調大陸有長期不統的承諾,而弱化反獨的義務,執政之後,馬進一步弱化國共論壇功能,虛化黨際交往,到中期時,馬已把“反獨”改口為“我們不主張臺獨”,執政至今,我們已很難聽到馬英九“我不主張臺獨”此類的說法了。
我們知道棄統獨完全是出於內政的改革,正象上一節說到的一樣,現在已初具成效,但是這個改革是以獨的意識大幅度吃掉統的意識為代價的。統消獨漲的態勢已相當明顯,正一步步侵蝕兩岸和平的基礎,藍營三黨當時在大陸所做的政治公關活動,留給大陸民眾及政治精英的政治判斷之佐證已被嚴重質疑。
現在兩岸又回到了和與武的原點,則和平之可能是否仍然存在,武力之統一是否有正當情,由這個邏輯推理,又進一步推導到臺灣前途是由臺灣人決定和由全體中國人決定性的矛盾中去。
很顯然,馬英九采取的立場是,臺灣問題由全體臺灣人自己決定,關由臺灣人負責。第一不修改教科書,第二,不恢複國統綱領,第三、不在政治上反對臺獨立場。這就是他上任後推行的統獨和解所決定性的新“三不政策”。我們不難發現。這個“三不”政策其中心思想就是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以所謂民主的方式,走一個,統獨由臺灣人自己決定的路線。則臺灣問題由臺灣人民自己決定。
15年的中國和05年的中國相比已經很大不一樣了,不論是從哪一個經緯度切入,中國都遠非是05年的中國,那麼05年時所作的對臺政治判斷是否仍然適應於目前的臺灣?我們不妨似目以待。
馬式的內部藍綠整合以非常昂貴的代價換來的整合實力對大陸的進步來說,只能是聊勝於無吧。
在“均貧富”的部分,馬英九在稅制及能源政策上都碰到富人集團強力圍剿,房地產仍然由少數財團把控,就業率雖然比執政之初相比有微幅下降,但仍然是杯水車薪。
財團透過對臺灣鄉民強力殖入洗腦教育,讓鄉民迷失在經濟與政治議題中,他們仍然把分配的經濟分配問題操作成政治議題,又把一些關於統治藍綠的政治議題,混入一系列經濟議題。
具體上說,他們把資本家的掠奪式剝削體制原罪,簡單的推給兩岸政治開放以及少部分紅頂商人。從而洗白了那些地方仕紳及資本新貴對鄉民的普扁性壓榨。
另一方面,臺獨們仍然在島內以麻醉式宣傳,一系列臺灣之光,一系列大陸之恥,時不時見諸媒體頭版頭。這種政治的需求,使整個臺島陷於經濟改革動機的缺失,由世界向入中國的論調已大大壓過由中國走向世界論調。
開源不足,節流又顯不利,在政濟不分的臺灣,馬英九該試探過的改革方案都遭受到空前的財團壓力,最後不得不把刀揮向他的票倉軍工教18PA,真應了那句話,誰支持他誰倒黴。
一個由財團捧起來的政府必然被財團欺詐,馬英九本想以政治素人團隊作為財團的防火牆,那些素人們一個個被財務鬥趴,他已面臨無人可用的困局,坐困愁城吧
馬英九執政6年多來,經濟總體是前進的,貧富差巨卻日漸擴大,均的理想已和他無關。無可辯解,均貧富是馬英九改革的最大失敗。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