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4/26 22:54:32瀏覽2480|回應0|推薦6 | |
分十個部分論述,本部分僅論述前五個:
一、臺獨是臺灣人的必然選擇,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必然選擇 二、“不統不獨不武”——國民黨的撒嬌政策 三、三不政策,在臺灣內部的全面失敗 四、臺灣的分離主義是完全情緒性的 五、國民黨臺灣化不可逆轉 六、國民黨定位決定它必然失去臺灣民心 七、“全民總統”——天大的笑料,暴露馬對臺灣社會轉型戰略的誤判 八、馬缺乏對臺灣族群劣根性的清醒認識 九、马英九的改革动了仕绅阶层的奶酪,激起仕绅阶层的全面反赴 十、一场“总统制”与“内阁制”之辩,划上马式改革的句号
序言:在我看來,馬英九的失敗是必然的,他的失敗不但是他個人的失敗,反應的卻是臺灣人對自身命運的感情選擇。
初當選時,馬向全臺人民承諾,給他八年,換臺灣百年平安,現在看來,給他八年,換來的可能僅僅是臺灣僅僅八年的思考時間,他沒有為臺灣的獨立運動帶來任何理性的思考,卻在實質上給臺獨思潮在臺灣社會的全面深化提供了八年的緩沖期,在兩岸和平發展的表象之下,臺獨思潮正以前所未有的爆炸性發展成為臺灣社會的唯一主流。
我之所以作這個結論,我想兩岸網友,甚至是兩岸專家兩岸主政治者,都不會否認吧?
時局已如此清晰,需要作什麼樣的否定呢?
要說拒絕一中一臺,兩個中國,是大陸乃至當選之初的馬政府奉行的兩岸政策底線,八年之後再來看臺灣社會,從政治極端份子到對政治莫不關心的素人,言必稱中國,中國為外國,已成臺灣社會的主流共識。去中國化運動要說是陳水扁為主動發起的政治運動,到馬政府執政後,去中國化已曼延為社會運動,整個臺灣社會已累積足夠能量,形成去中國化的風潮,馬英九在當選抱有{中國大陸}之政治論述思維已全面敗退,取而代之的是一波波反馬風潮,完全喪失其主導政治論述的能力,眼見去中國化日漸曼延至整個臺灣社會,馬英九也是只能困坐愁城。
八年來的臺灣政壇演義,說白了只有一個,就是統獨意識形態之爭,一切具體政策的爭議,都是聲東擊西的博奕策略,爭的就是統獨議題,證所稅,水電雙漲,服貿,貨貿,馬王之爭等等,看似具體議題,實質上都是對馬英九作為領導人的威信、能力、信用、形象打擊的手段。他的政敵們正是通過一波波精心策劃的社會運動弱化了他的統獨政治論述能力。
在這個背景下,什麼修改教科書,什麼和平協議,都沒有推行的可能,拔亂反政,更是天方夜談。
很多人把馬的失敗歸因於他性格上的怯懦,實質上不然,這人在原則上是非常堅定的,他絕對是理想性人物,他的失敗,應歸因於他的理想性跟一個由一群瘋子組成的社會格格不入。
噬血的資本家,愚昧的鄉民,劣質的政客,瘋狂的名嘴,逐利圈錢的、黑金貪汙的、派系爭權的、官商勾結的,沒有是非,沒有對錯,所有這些勢力在小小的島內集結,嚴然加勒比海盜於小島上表演著他們才視之為正常的派對節目。所有的罪惡都能在{愛臺灣}{臺灣主體性}{臺獨原教旨}的道德審視下得到漂白。
這跟馬式理想主義相差何期遠,古有孔子{明知不可而為之},現在的說法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殘酷的。
一、臺獨是臺灣人的必然選擇,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必然選擇
李敖說,馬英九是臺灣最後一位外省人總統,我認為很有道理,更准確的說法是馬英九可能是最後一位有大中華思維的臺灣總統,本地化是必然是趨勢。
縱觀歷史,有三點不難發現,一、那種與政治母體長離分離的偏安政權必定滋生分離主義,二、外來政權當政不會超過二代。三、外地大部分後代必然和本地人合流共同追求獨立。
舉南越國為例,建政者趙佗就是典型的外省人,作為秦將平定嶺南,秦被漢滅後,則追求建國,在面對中原政權時,同樣有和平統一派與武力獨立派,趁漢朝尚處於修身養息時,獨立建政幾十載,漢朝強大後,南越本土政治勢力已壯大,逐步取代外來政權,並在政爭中壓倒外來政權後代,漢朝兵臨城下時,本土勢力仍力主死戰,據史記記載,最後還是那些來自中原的後宮引漢兵入城,以半和平的方式統一國家。
再舉劉備入川為例,川地本是不毛之地,犯罪流民流放的去處,劉備入川帶去人才建設了川地,帶去中原的政治文明,建立起一個穩定的政權,在劉備時代,全國政治宣傳也是以反攻中原為已任,劉備之後,諸葛亮承繼劉備的政治遺願,仍組織北伐,但是政治意義已遠大於實質意義,諸葛之後,本土政治勢力同樣抬頭,他們和很多外省二代三代一樣希望偏安獨立,他們的本地勢力和外來政權之間的鬥爭最蜀國後期已幾乎白熱化,史書中只有對蜀國滅亡的戰役的記載,但可以通過各種人事之間的矛盾,我們不難發現,蜀國後期之所以虛弱,意識統獨之爭是關鍵,本土派與外來派之間的權力鬥爭是消耗國力的最直接原因。正象現在的臺灣一樣。
歷史上諸如上述例子多不勝數,臺灣的命運也不例外,母體的民族一旦通過戰亂之後的修養生息中壯大,偏安政權的統獨意識形態矛盾就會激化,伴隨著人才的不斷新陣代謝,本土與外來的爭權必然更趨激烈,由於外來人絕對人口處於弱勢,必然被各處打壓。
相對於本地人,外來族群心態複雜的多,半獨立的狀態,曾經他們帶來統治者的優越感,不願統,但走向獨立必然是政權的本土化,本土化後,外來人必然在政治上必然式微,又不願獨。這是無解的。所以我們也不難理解,馬英九提出的“不統,不獨、不武”。
這些外來人,只想保住,既往的榮光,又拒絕快速的本土化後影響力的消失,甚至面臨本土化後本土族的反撲。母體既然是那麼強大,我們外來人與母體族群做一定程度上的聯結,也是他們自身安全的保證,也是另一種榮耀的再繼。這樣說來是否有點自私?是的,很自私,他們既壓制本土政治勢力,又讓母體族群處於不穩定的情景之下,必要時,他們甚至可以犧牲母體族群的利益以維持他們暫時的安全,這在歷史上也並非少見。
有兩種命運是這些外來政權後代逃不脫的。
其一,就是他們必被本土政治勢力完全取而代之。雖然馬英九對本土勢力極盡諂媚,但他也逃不過這種歷史的宿命。雖然那些民進黨內的外省二代三代,極力反華仇中,極力做在地化的心理轉變,貌似他們的表演很高大上,但他們和馬英九在性質上沒有區別,這一代只是他們政治上的回光返照。
其二,被統一的命運不可逆轉,試看那些作為前朝遺留的政權,哪一個存在超過100年?南越國在那種刀耕火種的年代,交通道路信息都如此的落後封閉的年代,政權也只不過存在93年而已。
這一節的最後說說本土政治勢力的去處。
在歷史經驗上,本土勢力的戰鬥力都是很渣的,這跟他們的眼界有關,他們不懂大政治,沒有政治倫理,缺少道德文明,他們只是因為反抗外來政權而集結起來的一群人,仗著人數優勢,欺負欺負外來人還是可以的,但是他們碰到正規軍,中央軍,一個更強大的政治文明時,這些本土派中,頑固的必被毀滅,最後一定被分而治之,以夷制夷。
二、“不統不獨不武”——國民黨的撒嬌政策
不統——你不要過來統,我還要再玩一會
不獨——大陸你別怕,我還當權呢,讓我玩一會,絕對玩不出臺獨來
不武——就在不統不獨的基礎上,我們和平相處,暫時你過你的我過我的
這種政策的姿態,往形象一點說,就是孩子跟大人講價,你不打我,不逼我,我還是做乖孩子的。
大陸這方面初期也看不出危害,既然這麼撒嬌了,反正我事也多,就讓你一邊玩去吧。
作為成年人,對撒嬌的小孩子基本也是從寬處理。
可是臺灣不是只一個孩子,最少有兩個孩子,另一個比較野蠻判逆沒教養,說話還不算數,老想做壞事,這個怎麼辦,國民黨說,那個孩子不成氣侯,雖然野蠻,但不聽我的話,混不開,老共你就放心好了。
實踐,不一樣,老共慢慢發現,國民黨壓不那個野蠻孩子,他們不按規則辦事,慢慢地,特別是第二任之後,國民黨不但壓不住獨,家裏還不團結,最後還被那個壞孩子欺負了.
這個撒嬌政策也被老共看破手腳,這個政策就是一個宣導,一句話,執行不下去,執行的效果太差,老共就不丟你,因為你們兩小孩子這麼樣玩這樣鬧,最後還是要大人收拾殘局嘛。
當初你國民黨跟老共撒嬌講條件,老共也沒回話,不否認你,就算默許你嘛,但你做不到,老共當然可以不承認你這個政策。
這就是不統不獨不武在後期,越來越不被老共接受的原因。
三、三不政策,在臺灣內部的全面失敗
不統——這個絕大部分臺灣人持有高度懷疑,既使是在馬英九人氣最高時,這個不統也被大部分人疑疑。
不獨——這個是馬的原罪,即使是暫時不獨,也不行。
不武——這個倒是很多臺灣對馬抱有很高的期待,如果能和平獨立就是最好的。
這個三不政策看似僅僅是馬的兩岸政策基調,實質不然,這個政策是馬及國民黨所推行的其它政策基石。
臺灣跟大陸不一樣,大陸的經濟雖然外貿占的比重很多,但是跟全世界做生意的,臺灣卻有40%的貿易依賴大陸,100多萬人在大陸生活,超過300萬的外省一代,二代,三代生活在那個地方,大陸的議題是深入方方面面的,他們的假想敵是大陸,還是唯一的,國防就是大陸為唯一目標,他們的教育正在去中國化進程中,再加上這十幾年二十年來臺灣內的泛政治化,任何事都可以扯到政治,扯到政治最根本的症結還是在兩岸。
大家想想,一個不被臺灣政治氛圍所認可的三不政策及在此政策基石下推行的其它社會政策,怎麼可能成功呢?
這就是馬英九被批的一無是處的原因。
執政之初,馬被容忍了,臺灣人的臺灣之子不爭氣,有什麼辦法,但在政治親近感上,馬與扁兩個人,放在臺上,扁在臺灣人的潛意識接受度上,肯定比馬高的多。
我一直認為,當初選馬,在社會心理學角度上看,臺灣很多人是迫於無奈的,一個是要通過馬向大陸套利,以前肚子扁扁要選阿扁,但阿扁太貪太不爭氣,現在轉投馬,那評判標准是不一樣的,馬是外人,外人就有外人的標准,也就是在兩岸套利上,馬要多做,馬也做很多事,什麼三通直航陸客來臺ACPF,這些臺灣有沒有得利,當然得利,臺灣人還是罵馬夾帶加上大陸。為什麼?他們迫於時勢隱忍,心理從來沒有接受過你嘛。
我還一直認為,臺灣人對當初拱馬的大陸與美國甚至那些商人,是心懷極度的恨,罵大陸自不必說,那些迫於時勢拱馬的商人,有幾個不成為臺灣公敵的,臺灣人視美國為親爸,但每次說起美國當初拱馬,沒有不恨的,只是因為父子關系,不好發作。
現在看來,國民黨根本沒有執政嘛,八年來一直是民進黨的看守內閣嘛,國民黨只替民進黨辦了那些民進黨辦不成的或是民進黨看起來很惡心又不得不做的事。
只有馬本人自以為全民總統嘛,其實他什麼都不是,他從來沒被臺灣社會接受過。他只是被一個強勢的國民黨選舉機器推向前臺的旗子。
但是臺灣的政治氛圍卻可以培養很多本地政治人物,即使因為民進黨陷入全黨爭權奪利貪汙的困陷,臺灣社會也會提供給以臺灣為討求的民進黨休養生息的土壤。
你也許會說,國民黨敗了後,也會象民進黨這樣卷土重來,我不相信,除非有一個條件,即國民黨完全本土化,說白了,就是完全臺獨化。
馬後期獨臺論述及政策比較明顯,為什麼,因為那個三不撒嬌政策在臺灣完全失敗了嘛,你坐在那裏總要做事,所以只能討好臺獨。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結局大家都看到了,兩岸越來越差,馬也越來越不被臺灣社會接受。
國民黨很多名嘴在電視上氛氛不平,說什麼,大眾對馬英九對國民黨和對民進黨完全兩個標准,這樣問很可笑,難道你不知道問題出在分離主義在臺灣的全面成熟嗎?
剝離三不主義在臺灣的失敗,來討論具體馬英九政策推行是完全錯誤的?什麼大腸花太陽光,服貿,貨貿,這些只不過臺獨勢力通過休養息後對三不政策的全面反撲而已。
四、臺灣的分離主義是完全情緒性的
現在對臺灣說,臺獨就是一種感情需要,就象男女感情一樣,情竇初開,熱戀中,你跟他說對方條件不好,他說犯難相守,你說他長得醜,他說情人眼中出西施,你說他會短命,他就回你一起恂情天堂相守。
社會中總有那5%的人,會成為政治狂熱者,他們決定整個社會的政治方向,臺灣那種封閉的傳銷式社會,能出什麼有遠見的政治領導人,臺獨風潮早已成形,什麼外省人本省人,只是政治人物,臺面上的,無一不被臺灣思潮浸蝕,多多少少都有臺獨意識,這點近來來隨著兩岸交流,大家都看很清楚了。
另外95%的民眾,包括什麼淺藍淺綠,其實都應歸於邊緣選民,決定社會方向的永遠只有5%,剩下的問題,就是怎麼說服95%的問題。
現在我們都應該清楚了,臺灣只有藍綠問題,沒有統獨問題,因為在臺灣政治圈,統的政治人物早已邊緣化了,臺灣政治人物,只有三種人,一種,獨立基本教義,發號施令,占據道德最高層,二種,處理臺灣日常事務,忠於臺獨教義。三種,理解臺獨理念,並在政治圈中混飯吃。再無第四種。
馬英九就是第三種人,或許他原以為可以改變什麼,事實馬上打臉,在權勢誘惑面前,他也只能混飯吃。
臺獨還是不可逆轉的。
你給他再多好處,再苦口婆心都沒有用,什麼讓利,陸客,各種超WTO規範的協議,在他看來都是P。不讓我獨,就恨你敵視你沒商量。
所以我們看到有臺灣人來問,統一有什麼好處,你說的再多也沒用,一種國家與民族的認同,必需要是一種長期教育的結果。
家庭的教育,學校的教育,社會的教育,包括媒體信息的教育,已使臺灣完全情緒性分離主義化了,他們認為獨立是從眾的,從眾必然是安全的,最重要的是經過這些年的臺獨思維推廣告,臺獨已成為光榮的,也是革命的代名詞。
五、國民黨臺灣化不可逆轉
國民黨必然臺灣化,國民黨早已臺灣化
大家可能還記得2000敗選時,就有本土派國民黨提出改中國國民黨為臺灣國民黨,那時引起大陸的反彈,大陸的堅持有其歷史時空背景,就今天的情況看,國民黨經過此役失敗,必將徹底本土化。而且個人認為,大陸也不需要表達意見了。
為什麼國民黨必然臺灣化?中國國民黨之所以是中國國民黨,這個黨必須有廣泛代表中國政治文化的元素,這個元素首先是人,國民黨敗退臺灣後,其黨員來自五湖四海,雖然集於臺灣,仍不失為中國的政黨,90年代後老國民黨人大部分都淡出政壇,2000年後,外省二代在國民黨中已處於弱勢地位,08年後,外省國民黨人早已淪為臺灣向大陸套利的手段,在整個政壇來說,外省人已是花瓶一樣的存在。國民黨本土派很早就已經成為國民黨中堅力量。由一個小地方人集結的政治團體,有什麼資格代表中國。
政治理念上,國民黨在李燈輝操控下,經過多次分裂後,政黨理念早已變得不再中國,他們已失去中國情懷,眼中只有臺灣,這一點從馬英九08年勝選後提出“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臺灣優先”等政治論述後,就可以看出,中國已成為國民黨絕對的負擔。很想擺脫,但擺脫不了。一個理念上以中國為負擔的政黨,能冠以中國兩字嗎?這是對中國兩字的侮辱。
在實踐上,國民黨已不能承擔統一中國的歷史責任,馬第二任後,已不能約束黨員公開稱中國為外國,可見這個黨也漸漸遠離中國了。
馬英九對國民黨進行重大的改革,核心就是弱化黨組織,說白了就是弱化黨的理念,強化選擇功能,這個黨已經成為選擇機器,他們不再以中國思維經略黨組織,可以說,在國民黨中常委,有中國意識的黨員,不會超過三個。
這樣的黨,有什麼資格冠以中國兩字?
本人看來,臺灣那個中國國民黨,存在三大欺騙性。
一、欺騙大陸人民及大陸政府的感情,使大陸對臺灣的政策制定上有太多的非理性因素。
二、國民黨黨內的中國迷思。他們也不團結,特別是所謂的本土派與外省派,馬英九在黨內就碰到強大的本土派壓力。
三、民進黨政治宣傳的欺騙性。大家看看民進黨說國民黨時,必然用全稱,為什麼?在我們聽來正常,但在臺灣政治氛圍下就是吃豆腐敗。
這是國民黨臺灣化的必然性。當然本土化一直在進行中,而且是成功的。象馬英九這麼有中國元素的政治人物持掌國民黨,可能只是一種政治上的回光返照。
現實的情況是,在臺灣,不管哪個黨哪個人,染上中國元素後,影響力必將式微。象連戰,宋楚瑜,吳伯雄,謝長廷等,都不是特例。
年輕時的馬英九,只是因為臺灣人好八卦的媒體力量,硬生生頂住了中國元素的負面影響。上任後,則陷入黨外黨內八面聲討的四面楚哥之危境。特別是黨內同志的作埂,是其執政失敗的最致命原因。要不然一個多數執政,會落此下場嗎?
是馬英九不會用人不會授權嗎?不是如此簡單的,他把最關鍵的位置,立法院長給了誰?這個院長回報了什麼?大家都可以看到的,這就是臺灣政治,一個正向臺獨目標加速前進的臺灣政壇,容不下任何中國元素。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