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淺探(九)
2007/02/23 09:45:49瀏覽877|回應0|推薦7

第叁章  孟、荀思想概說

孟子和荀子先後成為儒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太史公認為兩人所主張的理論可「覺惠王利端,列往世興衰」,因此有了解的必要。

第一節  孟子的政治主張

孟子認為人生來就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也就是所謂的「四端」,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來合於仁、義、禮、智的美德,但不加以持守,「四端」將會喪失,因而孟子重視內省的作用,認為環境和教育具有影響本性發展的作用,也會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所以對人也須加以教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倡導仁政、王道的理論,認為「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要對人民「省刑罰,薄稅斂」,施行仁政,並以「性善論」作為支持的基礎。他觀察歷史,總結出一個結論,就是一位君主之所以能得天下,都因為能施行仁政;會失去天下,則是因為不仁,所以他反對實行用戰爭去兼併征服別的國家﹔主張應該行仁政,實行王道,爭取民心的歸附,如此一來,假設發生戰爭,本國的人民會奮不顧身去抵擋敵國的堅甲利兵﹔敵國的軍隊也會不情願去攻打一位仁君,因此可以無敵於天下,也就是他所說的「仁者無敵」。反過來說,如果君主隨心所欲,橫徵暴斂,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終致敗亡。

孟子仁政的思想也叫做「不忍人之政」,是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要求統治者推己及人,「親親而仁民」,主要就是重民輕君,並且以此為中心思想制定出各項具體措施,要先讓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再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的「四端」向善發展,自然會「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總而言之,孟子的政治主張是要國君先要有仁心,愛民如子,不求一己之私利,才能得天下太平,得王天下的大利。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napril&aid=765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