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淺探(七)
2007/02/16 10:37:26瀏覽862|回應0|推薦10

二、慎到、田駢、接子、環淵、鄒奭諸人的學說概述

齊國的稷下學宮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受到齊王的禮遇,成為齊國「能致天下賢士」的招牌,以達到延攬天下諸侯賓客的目的,一時之間學風鼎盛,傳為美談,其中較為有名的有慎到、田駢、接子、環淵、鄒奭等人,其中慎到、田駢、接子、環淵等皆學「黃老道德之術」,有著作論之;而鄒衍則「頗采衍之術以紀文」,發揚鄒衍的學說。

齊王以「利」為出發點,因此禮遇稷下先生們,獨孟子未在其列,可見孟子不為「利」所惑,稷下諸位先生雖為時人所稱頌,但兩相較之,孟子人品則更為勝出。

 

第五節  荀卿生平簡歷

荀子名況,字卿。趙(今山西省南部)人。古書中為避宣帝諱,多作孫卿,是在孟子之後的儒學大師,他教導出李斯和韓非兩位有名的弟子,對中國歷史有深遠的影響。《史記‧儒林列傳》:

「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於當世。」

荀子年五十始來游學於齊,在鄒衍等人皆已死之後,荀子在齊國稷下學宮中「最為老師」,所以「三為祭酒」。後遭讒而離開齊國,受春申君賞識而當了短暫的蘭陵令,因為春申君死而罷官。《史記》云:

「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

荀子學識淵博,不但繼承了儒家學說,還能吸收一些別家之長,故在儒家中自成一派。他生在世局紛亂,各國已攻伐為尚的戰國末年,眼見「亡國亂君相屬」,不以王道或禮義教化來治國,力圖振作,反而迷信吉凶之兆,五行相勝之說[1],而一般儒家學者們拘泥於小義小節,提不出好的對策,所以作了數萬言,希望社會、政治局勢能回歸大道,解民之苦。

荀子著數萬言,用意與孟子「好辯」相仿,乃是為使主政者「遂大道」,政通人和,並非是為個人謀求官位與名利,具儒家重義輕利的精神,所以太史公將之與孟子並論。



[1] 見《史記‧曆書》。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napril&aid=7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