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桂林遊 9 》晨遊桃花江畔大公館
2016/08/01 20:42:51瀏覽1937|回應0|推薦38

105年0621日由陽朔回到桂林後,住宿在桂林市區桃花江畔五星級的「大公館酒店」,我們將在此住宿兩晚。

飯店的官網這樣自我介紹:

「桂林大公館位於著名兩江四湖景區內桃花江畔,四周群山環繞,清幽靜謐。5分鐘車程可達桂林商業中心,20分鐘車程即達桂林兩江國際機場。桂林特有的二萬多平方米的私家園林將酒店圍繞,園內千年古榕和珍花名草交相錯落,亭台棧道、繁花似錦,漫步其中怡然自得,在自然清新的空氣中身臨其境的感受桂林山水風光。」

0622日清晨習慣性的早起,心想住在如此豪華的五星級飯店,又坐落在有名的桃花江畔,實在應該早起四處逛逛,享受飯店優美的環境與設施,如果能在桃花江畔觀賞日出那就太美好了。

事實上為了想拍桃花江畔的日出,前一天就曾經詢問導遊大公館附近可有拍攝日出的理想地點?但導遊顯然對攝影沒什麼概念,只模糊的回話說:沿江畔都可以拍呀。因此當天清晨一出酒店大門,第一個目標就是沿著桃花江畔找日出拍攝點。

0545時出酒店大門就走上橫跨桃花江的勝利橋,橋那頭的天空已經晨霞飛揚,距離日出時間已經非常急迫了。

決定不過橋,穿越馬路沿江而下,看看是否能夠找到理想的日出拍攝點。

桃花江這一段河道整修得分非常的精緻,沿岸栽種垂柳,一早河面上已經有竹筏在捕魚了。

倒映在水面的晨霞

曾查閱桃花江的資料,這一段河面在歷史上十分有名氣:

「桃花江(古名陽江)是灕江的一條支流,源於桂林市靈川縣恩磨山及維羅嶺,途經分界山,出馬公嶺,流經臨桂、靈川入桂林市區中部的榕湖和灕江橋的下游,全長約25千米。桃花江的河道狹窄而且迂迴曲折,大彎小彎不計其數,有九曲十八灣之譽,原在雉山西麓匯入灕江,明代時在象山開挖城壕,故被導入灕江。桃花江流域大部分是石灰岩地區,江水澄澈。

古代桂林八景之一的「陽江秋月」,所指的就是飛鸞橋至勝利橋一帶,此處的水流平緩,江水純淨,岸邊多樹成林且林影倒影於水中,田園如絲綢一般,有中隱山、獅子山、清秀山、甲山矗立。月夜的景色更美,唐代以來就有很多騷人墨客、達官貴人來此逐波戲水。

沿著江邊往下游走,沿江樹蔭蔽天都不適合拍日出,最後走入一個沿岸的整齊社區,家家戶戶庭院都整理得十分雅緻,顯然是一個高級的社區。急著找高點想拍日出,就請教一位打掃門戶的婦人,問旁邊的小山頭要如何上去?她不解地回我:「沒有路上去,而且山上都是蚊子,上那去幹嘛呀?」

看看日出時間已過,只好原路回勝利橋,從這個角度看勝利橋的橋墩也是頗有造型的,船行江上仰望這座大橋應該是十分的美麗。

找不到拍日出的地點,心想:回飯店「兩萬多平米的私家庭園」去逛逛吧!

大公館的外型突出,雖然樓層不高,但是屋頂的飛簷十分有特色。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見我們團住宿的四樓房間,每一間房都有個小巧的陽台。

飯店的庭園就沿著桃花江畔修築,沿江有曲折的小徑可以通行。

這一段應該就是古人最喜歡遊江的其中一段,留有許多歌頌的詩詞。

「桃花江流經的都是石灰岩地區,江水澄澈,飛鸞橋至勝利橋一帶,水流平緩,明淨如鏡,夾岸峰林,影落水中,分不清是景是影,辨不清影孰勝。桃花江兩岸,夾竹桃如火,田疇如繡,中隱、獅子、清秀、甲山矗立。月夜景色更美,“陽江秋月”是古代桂林八景中頗具特色的一景。」

「有人讚桃花江:“不似漓江,勝似漓江”,實非虛妄。明代詩人俞安期的《泛舟陽江》詩云:「放舸遵陽水,牽江上石梁。氣沖微雨白,影入眾山蒼。雁急弦移柱,龍閑笛臥床。還歌彩菱曲,月出下回塘。」

在大公館的萬坪庭園繞一圈後又回到勝利橋,旭日已上三竿,從橋那一頭昇上來了。

金黃色的陽光照亮了大公館的主體建築。

注意看才發現勝利橋的欄杆十分的精緻,有花鳥浮雕還有對聯詩句。

看看時間,該回大公館飯店吃早餐了!

氣派的旋轉門

高大氣派、金碧輝煌的門廳

之前在大陸旅遊九寨溝、黃山等大景區時,常會住宿到號稱五星的新建旅社,特色是規劃得氣派十足,所以往往外觀設施大而無當,旅客人數卻無法支撐基本的開銷,所以被稱為「土豪式的旅館」,桂林大公館外觀相對的低調,但內部設施的奢華感毫不遜色,最重要的是旅客住房率、房客住宿率高得多,感覺上是一棟十分舒適的旅館,如果不是因為行程設計得太滿,其實是可以比較休閒的住宿,好好的享受內部的設施。

享用自助早餐的同時,透過大片的落地窗可以看見中庭裡的游泳池中有人悠閒的晨泳。

吃過早餐回房間時走過的迴廊,好似玉石雕刻的藝術品。

電梯間的轉角

電梯造景

回到到房間整理行裝,離開房間前還可從窗台上眺望早餐前走過的桃花江畔風景,想像千百年來的人們,曾經同樣的為眼前的美麗山水所心醉。

桂林大公館飯店的環境,我喜歡!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j28wang&aid=6855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