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7/18 16:01:09瀏覽4965|回應2|推薦26 | |
105.0620日下午的第一個旅程是觀賞銀子岩的溶洞奇景,廣西因為地質多屬石灰岩,也就是所謂的喀斯特地形,所以造就了許多的地上石林與地下岩洞,在陽朔地區規模最大的就屬銀子岩。 要了解地下溶洞的成因,必須先了解所謂的「喀斯特地形」,查到的資料是這樣說的: 「喀斯特地形(karst topography),又稱溶蝕地形、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岩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一般指酸鹽岩分布地區或存在流經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現象。」 「當雨水或者地下水與地面碳酸鹽類岩石接觸時,就會有少量碳酸鹽溶於水中。經過長時期的溶解侵蝕,形成了以地表岩層千溝萬壑為標誌的地表特徵。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喀斯特地形的地表崎嶇、土壤十分貧瘠,不利農業發展,因此在雲貴高原有「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両銀」的俗諺。但其千溝萬壑的特色卻十分受到觀光客青睞。目前巴爾幹半島及中國重慶、廣西、貴州、雲南一帶均有喀斯特地形的存在。」 從銀子岩溶洞口前,回首眺望周邊的喀斯特地形的石山、石林地形。 入口處還要實施安檢,這也算是大陸地區觀光景點的特色吧! 一進入溶洞就開始進入五顏六色的燈光秀中。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溫帶氣候地區pH值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層所造成的。隨著地表下的岩石不斷與水反應,將不溶的碳酸鹽在與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斷生成可溶但不穩定的碳酸氫鹽,在排水較好的地下岩層就能形成一個大的溶洞。溶洞中的水在流動時,其溶解的碳酸氫鹽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鹽沉降在地面。溶洞中從高處落下這樣的水滴就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將碳酸鹽沉降在溶洞頂部,而另一部分則會在地面沉降。上部的碳酸鹽沉降往往形成一個倒錐形的鐘乳石,而地面上會形成形如其名的石筍。」 「據地質學家在桂林地區調查,發現那里的水每年可溶解、侵蝕石灰岩表層大約有指甲那麼薄的一層。别看每年隻溶蝕這麼一點兒,但是地球發展的歷史是極其漫長的。就以最近的地質時期——第四紀來說,大約也有300萬年了。即便這樣緩慢的溶蝕速度,300萬年也可以溶蝕900米呢!而桂林的孤峰也只有一二百米高,常見的溶洞的最大高度也只有幾十米。但也不是有石灰岩的地方都能形成這種地形地貌,而是需要有大面積、大厚度、地質純淨的石灰岩,還要求有溫暖潮濕的氣候條件才有可能發育成如此完美的地貌,形成那樣美麗的自然風光。」 資料來源:中文百科在線 銀子岩洞內的空間廣大,參觀的道路隨著地下河流的流徑曲折蜿蜒,而高低落差極大,岩面上極為濕潤,有的還在滴水,可見造就鐘乳石的溶蝕作用仍在進行之中。 銀子岩的規模與內部的保存狀況,比上午參觀的天宮岩大多了、也好多了,只不過內部的燈光顏色還是太多、太艷。 細心的觀察鐘乳石上的每一個皺褶,可都是大自然花費幾百幾、千年、幾萬年的時間才能逐漸生成,站在這巧奪天工的大自然傑作內,人不自覺的會覺得渺小。 洞內最壯觀的,彷若西方大教堂的位置,已經有在地人佔領設置照相台,想在此拍照還得花錢,已買門票進洞參觀還得被再剝一層皮,這也算是世界奇觀之一。難怪導遊事前一再婉轉的聲明:此地民風強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勸我們盡量不要和當地的民眾爭執,縱使自覺是有理的,想想她所擔心的就是這一類的不平之事。 真的是太壯觀了! 圖片太多,慢慢觀賞吧。 溶洞內高高低低的,有時高度還超過幾十公尺,步道盤旋而上,由上向下眺望氣勢更是驚人。 總覺得沒有顏色的光,打出原本潔白的鐘乳石反而更好看。 銀子岩雖大,但是團體旅遊總是有時間的限制,擔心耽誤全體的行程,如此美麗的溶洞也無法慢慢的欣賞,匆匆走過前後也只不過花了40分鐘,走出岩洞來還覺得有些意猶未竟,好在有用相機錄下一部份精彩的畫面,回家之後還能再細細地欣賞。 銀子岩溶洞鐘乳石奇景: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