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17 18:20:39瀏覽1998|回應12|推薦244 | |
在二十世紀的德語詩人中,似乎還沒有一位像里爾克有這麼不快樂、寂寞、暗淡的童年, 一生處於流浪狀態, 無家可歸 , 甚至在臨終時既痛苦又孤單,相對他在詩歌造詣,卻是永生的放射著,穿透時空的日益高遠的光輝,就其對於心靈的撞擊程度而論,有些代表作可謂是足以驚風雨而泣鬼神了。 詩人徐遲(註)在<里爾克禮讚>裡寫到﹕…是里爾克,使我第一次感到我的童年的幸福,在他啟示了我以後,我聽懂了巴哈的樂曲。是里爾克,使我第一次感到戀愛的幸福,在他啟示了我以後,我才懂了女人的可愛。是里爾克,使我第一次懂得寂寞的幸福,在他啟示了我以後,我才懂了我的情感中最寶貴的一部分。他寫著﹕…因為我讀了他的一首<童年>」,一首<愛>,和兩首短短的十四行詩<寂寞>。假使我沒有讀到<童年>,我還不知道我曾經這樣幸福。 ↑ Rilke 1905 working ↑Rilke & Clara 1906 作家們責備他,是那個時代的文學忽視他的存在,把他當成一個頹廢派的詩人,忘了詩是語言,用的是日耳曼語言啊!里爾克使人類的言語到達了一個最高峰,也就是說這樣一種語言表現了人類的感情的最深刻的底了。我們又如何能忽視與責備他? ↑ Paula & Clara ↑ Paula 1905 人常說,「深入淺出」。但淺出以後的深入部份還是存在的。有時里爾克的詩故然可以立即了解,但第一次了解不能是第二次了解,更不可能是第三次了解。正如「一見鐘情」是淺出,但「情意深長」還是需要戀人們的深入。 有人質疑,被稱為薔薇/ 玫瑰詩人的里爾克是死於玫瑰,中國大陸詩人Dasha也發表過對里爾克詩作的文字看法﹕「里爾克這樣一個愛玫瑰死於玫瑰的男人,卻是德語語言上的一座巔峰。閱讀里爾克的作品是一件艱難的事,恐怕對於德語母語的人士也是如此吧。但是里爾克卻感動了世界﹕1995年Nivana(另類搖滾樂團)的靈魂人物Kurt Cobain(科特.柯本)*自殺周年之際,我看到許多歐洲的長髮青年手持玫瑰到瑞士里爾克墓前悼念的新聞照片,儘管我無法理解他們為什麼要在里爾克墓前懷念Cobain,儘管我不喜歡Nivana,卻有一種感動。」 里爾克在成名之後,後悔其早期較不成熟的作品。但他在布拉格所寫的一切亦非全盤不值一顧。當時雖然沒找到自己的藝術道路,雖然筆下多為模仿性的傷感之作,其中也不乏美的敏感和追求,這些佳作也預示詩人的前途,如《宅神祭品》 (1896)、《夢中加冕》 (1897)、《為我慶祝》 (1899)等。《圖像集》是一般文學史經常提到的第一部詩集,1902年初版,1906年增訂再版,這些詩是利用「圖像」把全詩從結構上固定下來,代表了從模糊的傷感到精確的造型的一個過渡。真正屬於詩人問世的詩集首當應是《定時祈禱文》,(寫作1898-1903) 初版於1905。這些無題詩當然不是基督教所謂的「祈禱」,而是試圖通過作者所感受和認識的現實與存在,表現對於單純心靈的傾慕,以及對於他的「藝術宗教」的皈依。里爾克的短詩創作的頂峰即是《新詩集》,共分兩集﹕第一集(1907) 包括著名詩篇<豹><旋轉木馬><大教堂>等;第二集「續集」(1908) 包括古典題材、舊約題材、威尼斯題材、以及動物題材等。這些詩大多凝神於視覺藝術,反映了作者從中景仰的內在美,更利用有形物以從事「詠物詩」表現外化自我的手段,其「詠物詩」觀念更勝於上一代詩人默里克、邁爾等嘗試過的那一種更為深邃,體現了他的創作思想的一次重大的飛躍。(註) 旅居巴黎期間里爾克也寫過小說,描述故事主角流落街頭所經驗的貧困的物質生活和悲慘的精神生活,這一切有些像是作者本人的自述,基本上該是作者本人的內心危機在齊克果(註)的存在哲學指導下的一個化解過程。該書1910年出版。另外還有一篇敘事散文詩<旗手>,1903年出版,寫1663年土耳其戰爭中一名奧地利騎兵團旗手(據說是作者的遠祖)犧牲於匈牙利的故事,這曾引起德語讀者很長一段時間的轟動。 由於里爾克的創作內涵及其表現形式深邃而複雜,這位馳名遐邇的國際詩人在歷史評價多年來不但人言人殊,也前後抵觸。好在文學作品見仁見智,且隨著時代的進步,里爾克及其作品將會以更新的角度得到藝術上和科學上的完整的理解。
註一﹕徐遲(1914年10月15日-1996年12月12日)中國現當代詩人,散文家,翻譯家,著名報告文學作家。其代表作《哥德巴赫猜想》與《地質之光》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他的作品被譽為「別具特色的科學詩篇」。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