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載]真心新聞網:淺談上師相應法 第三則 上師相應法的觀想
2017/02/01 17:58:21瀏覽201|回應0|推薦0
藏傳佛教非佛教 | 真心新聞網 |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更新日期:2016/03/10     08:00

(真心新聞網採訪組台北報導)由於密宗向來側重觀想,上師相應法亦循其次第,依觀想成就與否評斷學人的修持程度。為了切實讓學人心裡真的認為上師與 佛無二無別,需要反覆加強觀想。強調觀想須至極細微之程度,全身各部份都要仔細觀想,不然便缺乏功效!陳健民先生指出:

在密法裡,觀此身是外層的修法,並且全身各部分都要仔細地觀想,並且與空性圓融。甚至每一微細毛髮也要證空,並且觀想成是中空透明的。內層的修法則指咒語之念誦與觀想。』

(佛教禪定 實修體系,陳健民口述,康底帕洛筆錄,林鈺堂、張淳焠漢譯,p.357)

正覺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陳介源先生指出,密法強調觀想以證得無相無分別之法,與顯教的修行層次有著極大出入。從嚴謹的角度來看,認為依覺知心想像而有的佛身成就時,便等同與 佛無二無別的修持方法,絕對是一種對正法的錯會。這種觀想,無論微細到多麼徹底的程度,不能外於意識境界,仍是有相之覺觀。將有相覺觀認作本來即無相無分別之實相法,乃是一種嚴重的謬誤,與 佛開示的正法內容不符。恭錄《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之內容:

云何名為想?所謂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黃、白、黑,知苦、樂,故名為知。

所謂觀想,亦即覺知境界之一。知形色、知苦樂、知境界等感受,無論鍛鍊得再如何細膩,本質上仍是生滅剎那無住之法。所以經見聞覺知想像而來的身體,無法成就佛身,以佛身非斷滅故。密宗謂觀想完成時即成就佛身,不應正理。

再者,密乘行者所觀想之佛身,無非是由意根末那識作意,經六根(扶塵根與勝義根)所攝之法塵,進而產生的眼識乃至意識。故說眼識乃至意識等識陰境界是無常生滅之法,是被出生的法。眼識乃至意識既是無常斷滅之法,如何能將生滅不住的無常法視為證得恆常不變易實相法-如來藏呢?恭錄 世尊《雜阿含經》開示: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繫著,色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諸比丘!色為常耶?為非常耶?

  答曰:「無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如是,比丘!若無常者是苦,是苦有故,是事起、繫著、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頭,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諸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世尊向弟子開示道,因執著色、受、想、行、識等諸法,認為是真實不壞我之緣故,正是產生繫著無法超脫生死之成因。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皆為無常法之故,無論色等五蘊是粗、細、好、醜、遠、近…,本身都不是真實不壞的實相法。如此將觀想後的意識境界當作真實不壞之法,是一種將玄想後的影像認作實相法的錯誤見解。 世尊早已在《雜阿含經》破斥過這種邪知見:

『「諸比丘!何等為見諦聖弟子斷上眾邪,於未來世永不復起?愚癡無聞凡夫見色是我、異我、我在色、色在我;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我在識、識在我。

云何見色是我?得地一切入處正受,觀已,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及地唯一無二,不異不別。』如是水、火、風、青、黃、赤、白一切入處正受,觀已,作是念:『行即是我,我即是行,唯一無二,不異不別。』如是於一切入處,一一計我,是名色即是我。云何見色異我?若彼見受是我,見受是我已,見色是我所,或見想、行、識即是我,見色是我所。』

…「云何見我中識?謂色是我,識在中住。受、想、行是我,識在中住,是名我中識。云何識中我?謂色是我,於識中住,周遍其四體。受、想、行是我,於識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識中我。

認為上師相應法可依於觀想獲致加持證悟者,徒然落入見聞覺知的五蘊境界,而五蘊實非所證之標的故,謂此法乃認取意識思維結果以為常法之誤解。意識本身不過是依意根、法塵因緣和合而成之無常法,如是之法決非實相法故。 世尊於《雜阿含經》開示:

『佛告比丘:「眼因緣色,眼識生。所以者何?若眼識生,一切眼色因緣故,耳聲因緣、鼻香因緣、舌味因緣、意法因緣意識生。所以者何?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是名比丘眼識因緣生,乃至意識因緣生。」』

正覺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陳介源先生指出,世尊在《雜阿含經》中明白開示,所有意識,無論深細,一切都是由意根、法塵因緣和合所出生。因此,從眼識乃至意識,從眼根乃至意根,皆不應執取視為真實不壞之法。所有從五蘊衍生的我見、我所應漸次厭離棄捨,才能獲得解脫。五蘊生滅既非真實,又何況是由五蘊間接出生的觀想影像呢?密宗不顧世尊聖教,背道而馳,鼓勵學人求取五蘊境界,貪著五欲,執為實有。猶如密續經典《阿闍黎大曼荼羅灌頂儀》所云:『汝於貪欲處;莫生厭離心。』者,所說不應佛理,恰為邪教導之一例。(採訪組報導)20160310

正覺教育基金會採訪組

 

藏傳佛教非佛教 | 真心新聞網 |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 知識學習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ibetbuddhism&aid=90628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