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1/29 11:32:18瀏覽18|回應0|推薦0 | |||
更新日期:2014/11/16 08:00
(真心新聞網採訪組台北報導)<譚崔十四根本墮戒釋>的第一部份「簡介」到目前已評論完成,接下來就要正式進入<譚崔十四根本墮戒>的逐條釋義部分。根據前兩篇原文與評析的「前例」,繼「貪淫」和「嗔怒」上場的,接下來應該就是喇嘛教的「愚癡」大戲了。這次的主角既不是古時候「印度譚崔丐幫84大長老」,也不是「空行」於地居天和鬼道的密宗護法鬼神,而是時時處處都可能出沒在信徒身旁的密宗譚崔「上師」。請先看原文對「釋義」的說明,後面才有更精彩的: 第二部分,釋義 對十四根本墮戒的說明,首先要了解戒相有兩種:一是全分根本墮戒,二是缺分根本墮戒。 「全分」「缺分」虛晃一招 我們且回顧宗喀巴在本<譚崔十四根本墮戒釋>全文一開始處,便將其「墮戒」分為「根本大墮」和「分支大墮」,比照佛戒來劃分「重戒」、「輕戒」,但是經過辨正可以明白,佛法中從來沒有所謂「根本大墮」「分支大墮」,這些矯造的名相,純是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畫虎類犬」的編造,用來故作莊嚴籠罩學人,不值得討論。此處宗喀巴又重施故技,將其重戒部分所謂「根本墮戒」,再劃分為「全分根本墮戒」和「缺分根本墮戒」,顧名思義是指「全犯了」或是「犯了一部份」。這也是抄襲佛教的,但是佛戒是指「受戒」分量的多寡,如五戒有所謂「滿分受」或者是「隨分受」;而文抄公宗喀巴卻偷學用作「犯戒」程度的衡量,想把犯戒作惡來個「稱斤論兩」,又是一件畫蛇添足的事體。 因為我們瀏覽<譚崔十四根本墮戒釋>全文,只有在第一條根本墮戒,有作了三數小段文字的所謂「缺分之墮戒相」的討論,並且最後的結論是第一根本墮戒的「缺分墮戒」並不成立,無論怎樣還是犯了「根本墮戒」,與其「全分墮戒」同罪。第十三根本墮戒也曾列論該條持犯的開遮問題,最後也被宗喀巴否決,因此,在討論<譚崔十四根本墮戒釋>中更衍生什麼「全分墮戒」「缺分墮戒」,實在是脫了褲子排氣,多此一舉,目的也是故作莊嚴,自欺欺人,真是戲論中的戲論,這個部分就不再予以討論了。 原文: 首先說於應明瞭之戒相 第一條根本墮戒 譚崔金剛有言:悉地境界,從上師流出;即因此故,第一應戒輕慢毀謗於師。 第一條戒相就瞎掰 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的「譚崔十四根本墮戒」,本條為首,主要內容為「戒輕慢毀謗於上師」,竟將尊敬上師逾越於敬佛,而高置於第一條,關於「不如理慢佛」這一點,我們當然要予以指斥,將於本章稍後專篇討論。雖然如此,然而本條其他的部分,諸如譚崔制戒者主張敬師的理由,也是胡扯瞎掰令人捧腹,既沒有聖教的依據,更沒有實證作支撐,單憑想像任意編造,為可以籠罩其學人,卻不知自己狐尾高翹,把柄已露。 譚崔行者自言:敬師、不得輕慢毀謗的理由是「悉地境界,從上師流出」。前文已有述及「悉地」義為「成就」,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經常於佛法中頭上安頭自創名相,「悉地」即為其中之一。他們除了認為其「佛法修行」中有世間、出世間二種悉地之外,於「悉地」另有許多錯誤的分說,亦將於後面的章節中著文而破斥之。此處先僅就本條戒相所持的理由「悉地境界,從上師流出」,其中所謂「境界」「流出」二說,加以分析評論。 「境界」是無明動相 「境界」是《大乘起信論》所說「三細」之一。又作現相、境相、現識。依《起信論》之說,根本無明動搖時所現出生滅流轉之妄法。其相狀有三細與六粗兩類:首先「不覺心動」則生「業相」,其次則是「能見相」,接著就是相對「能見相」而有的「境界相」,能見相是見分,境界相識相分;所以馬鳴菩薩說:「以依能見,妄境相現」。《起信論》又說:「以有虛妄境界故,復生六種相。」(即:智相、相續相、執著相、執名等相、起業相、業繫苦相。)(註一)可見,這個「境界相」不但也是無明妄動所生,更是惑業流轉的關鍵,因此,前賢總結說:「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註一:平實導師述著《起信論講記》〈第二輯〉P69~P85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9月初版 把「境界」的生起和機轉說得這麼明確深細的,正是《大乘起信論》的作者馬鳴菩薩,也正是被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論師栽贓,說為「譚崔十四根本墮戒」的制戒者。試想:無論喇嘛上師們的「境界」如何殊勝,終不過是其自心的無明妄動,是「不覺」相;馬鳴菩薩焉有可能將此法界惑業流轉機制,當作上師的成就(「悉地」)而予以標榜?從這裡便可以看出,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論師佛法知見的淺陋和錯會;也更證明了他們將馬鳴菩薩說為「譚崔十四根本墮戒」的制戒者,是刻意假托的造謠以混淆視聽;雖然在佛教史上有不只一位名為馬鳴之人,證明密宗此說的馬鳴並非禪門祖師之馬鳴菩薩。 佛教所證非「境界」法 更何況佛教一向不以種種「境界法」為證,相反的,無論大、小乘是以「無境界法」作為親證。如平實導師開示:「以不論是大乘法中抑或小乘法中,都以十八界我、五蘊我、十二處我滅盡,名為無餘涅槃。無餘涅槃既非斷滅,當知其中即是第八識阿賴耶,改名異熟識之後,不再出生十八界法,而離見聞覺知之獨存境界,乃是『無境界之境界』也。如是正知而說者,方合佛說;不如是說者,即是魔說;違佛所說教證正理故,亦復悖於理證故(註二)。」 註二:平實導師著《識蘊真義》P381佛教正覺同修會印贈2005年11月初版 大乘菩薩依所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修證無生法忍之一切種智者更是如此,如《大乘入楞伽經》佛云:「大慧!云何為法無我智?謂知蘊界處是妄計性……如是觀察一切諸法,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是名菩薩摩訶薩法無我智。得此智已,知無『境界』,了諸地相,即入初地,心生歡喜。」這就是說,初地般若道種智,主要乃是依自心藏識而觀蘊處界諸法,證得法無我。(註三) 註三:平實導師著《宗通與說通》P45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12月初版 初地如此,乃至佛地亦然。《大乘入楞伽經》中世尊告大慧菩薩:「(我)對勝鬘說言:『如來藏是如來境界。』」平實導師也開示過:「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所謂真如,以依轉識說為境界,而實證中無境界相。(註四)」證真如本心如來藏者無境界可得,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四種涅槃皆依此而建立,有覺觀有「境界」可得之心即非本心,乃是意識心,此這叫做「捨真求妄」是愚痴人也!宣述本條墮戒的「譚崔金剛」,竟不知「金剛經」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還在大談上師「境界」實為智者所譏。 註四:平實導師著《燈影-燈下黑》P11佛教正覺同修會印贈2003年5月初版 境界是「自心現量」 其實,「境界」實指一切法,都是真心第八識「自心現量」,別無它法。如平實導師開示:「所觀一切法謂:蘊、處、界、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一切無為法、山河大地、一切三界萬法等,實無一法非由如來藏所生、所顯;但隨菩薩證量深淺廣狹之別,而得隨力分別、隨力了知其中實相正理:或者少分親證一切法皆是自心現量,或者分證一切法自心現量,乃至具足證得一切法自心現量而成佛道,具足了知眾生其實從本以來未曾親觸自心如來藏以外之一切法,無量劫以來一直都是住在自己第八識心體所出生、顯現的境界中而修種種行……(註五)」既然如此,則所有眾生無不各住其「自心現量」,各有各的「境界」而不相涉相入,縱使誰有什麼修證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事,「只合自受用,不堪持贈君」的呀! 註五:平實導師著《識蘊真義》P306佛教正覺同修會印贈2005年11月初版 龍樹菩薩所著《中論》(卷一)〈觀因緣品〉開首的詩頌,即「八不中道偈」云: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這是說般若的真正意旨,是八不中道的真實心──第八識的中道體性。若此心不受生於三界六道,則無一切法,所以心經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識乃至無意識界。」十八界俱滅已,則無一切法可言,唯有此識獨存。世間法如是,出世間法亦復如是,因為此心即是涅槃實相;故說此識住涅槃位時,「無無明,乃至無無明亦盡」(註六)。甚至說︰「設若有法過於涅槃,亦復如夢如幻。」這樣的中道心如如不動,不落兩邊,哪有「出入」可說?而此處「第一條墮戒」居然說:「悉地境界,從上師流出」,足見假藏傳佛教譚崔論師絕非親證佛法之人,只是自欺欺人招搖撞騙的角色而已。 註六:平實導師著《我與無我》P7 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1年10月初版 譚崔上師「別有所出」 以上從龍樹菩薩「八不中道偈」 破一切法可知,佛法實證中絕無任何「境界」可由上師「流出」給弟子,佛法中的一切成就,都是別別眾生的親修實證。師父能給出的不是淫液等「境界」,而是包括「境界般若」的「五種般若」(註七),純屬精神境界上的實相智慧。然而,對於錯解佛法、不知正修的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來說,他們的「五種般若」當另有別解,並非如實證得實相法界的般若智慧,才在本文「第一條戒釋」中說得通。 註七:http://home.educities.edu.tw/wonderfulway/wdm08/w080201.htm 如:密宗宣稱的「實相般若」,是樂空雙運中「一念不生」的意識心,或是緣起性空的斷滅見;他們的「觀照般若」,是觀想中如「明點」之類的種種妄念與邪見;他們的「文字般若」,就是像坦特羅密續偽經、密宗祖師邪見謬論、宗喀巴的兩本「廣論」,或是本如文「十四根本墮戒釋」這一類誤導眾生的文字;他們的「眷屬般若」,就是「雙身修法」和「曼陀羅」、「護摩」、「薈供」之類的造作;他們的「境界般若」,就是其上師的「自心證境」。但是如前所述,他們以觀想「明點」為證真如的邪見,其實恐落於識者「虛妄」的指斥,就另行施設「物質性的明點」,也就是雙身法進行中,男性的精液與女性的淫液,以這個作為「紅、白菩提」。如此,譚崔論師所堅稱的「從上師流出」的「悉地境界」,或許就是從這些地方思量吧?苟真如此,令人思之作嘔;除此以外,別無佛法般若。(採訪組報導)20141116 正覺教育基金會採訪組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