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為何伴屍?
2012/09/23 11:21:37瀏覽568|回應0|推薦2

為何伴屍?(雅典學園心理學1
沈政男

今天大部分媒體都報導了一則社會新聞。屏東一名 59 歲長期失業、與 85 歲母親相依為命的男子,在母親過世後,將屍體塗抹鹽巴,置放在臥室床舖長達九個多月,最終被鄰居發現報警。

男子受訪時說,他知道母親老去、離開了,但希望她延年益壽,要讓她長壽。男子精確說出已經伴屍 277 天。

您能理解這樣的行為嗎?

風俗文化的因素不算,這類行為的出現,通常有幾種狀況,一是無力處理後事,例如身障、沒錢、智能差、社交孤立等,再來是當事人有精神疾病,想法怪異,或受幻覺影響而不處理親人後事。

上述狀況都不罕見,但似乎不適用在新聞中的例子。

其實這是一種母子心理共生,連死神都無法將其分離的案例,讓人聯想到了希區考克著名的電影《驚魂記(Psycho)》。

人的身體來自母親,從受精卵到五尺之軀,到成為獨立成熟的個體,有一個綿長曲折,又複雜細膩的過程。

人的心靈也一樣,最初來自母親,雜揉環境影響,逐漸培育心理上的自我,知道自己是獨立存在。這是一個從一體到分離,到再聚合的過程,箇中交織淚水與歡笑,一齣倫理親情悲喜劇。

人的成長,身體與精神一般會同步進行。物質上逐漸不再倚賴母親,逐漸能接受母親在空間上的遠離,不再抱、背不再牽手扶持,甚至不再出現於周遭,有求必應,取而代之的,是心理上的母親、無形的母親,在腦海深處結廬定居,成為內在的安定力量。

每個人,幼兒或大人都一樣,都需要母親,但方式各不相同。母親恆等式:具體有形的母親+內心無形的母親=常數。

幼兒還不能將母親內化,需要真實有觸感的母親;大人的心裡有了無形的母親,即使母親老了不在了,也不至於世界末日,無法自處。人悲傷痛苦的時候,為什麼可以自我安慰、自我鼓舞?因為內在有一個無形的母親;為什麼有人無法調節自己的情緒,永遠需要跟人不停述說、抱怨、需要陪伴?因為內在的母親非常虛弱,角色不彰。

有極少數的母子、母女,因為母親的特殊個性,或極端的教養方式,使得這一個分離獨立的過程無法完成,甚至從來沒有開始,以至於子女永遠無法在心理上培養獨立自我,必須一直倚賴實質有形的母親。

其實這通常是因為母親也需要來自子女的有形陪伴,心理上、情緒上無法獨立,於是在子女身上複製了倚賴狀態,所以叫共生。

人之初都是母子共生,但必須逐漸分離獨立,過程中,小孩子都會找到替代母親的東西,可能是奶瓶、布偶、母親的衣物、母親睡過的棉被枕頭,但更大以後,這些替代母親也會被捨棄,被無形的母親取代。

很多時候人無法完全捨棄替代的母親,例如母親的照片,母親送的禮物,甚至母親教過的歌、講過的故事,其實都是替代的母親,但這些都無害,都是社會可接受的。

可是母親的遺體,是不能成為替代母親的,絕大多數人不會這麼做。

但共生狀態下的兒子,無法不這麼做,因為他們雖然外表看起來像大人,心理上卻是幼兒,需要具體有形的母親永遠陪在身旁,即使母親的呼吸心跳已經停止。

 




( 時事評論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hegloberover&aid=688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