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1/02 09:58:22瀏覽218|回應0|推薦0 | |
2016-10-31 LUCIO 策略總監 亞洲近來出現了數波口水戰風潮。先是菲律賓總統杜特蒂以粗話辱罵美國總統歐巴馬,導致後者取消雙方會面;接著又咒罵美國與歐盟,一時間讓菲律賓與西方盟國的關係降到冰點。 海的另一邊,新加坡與中國則出現了官方的隔空駁火,針對南海仲裁,官媒報導新加坡在不結盟峰會中「曾執意要求塞入…為南海仲裁案背書的內容」,但「多個國家明確反對未能得逞」,旋即引來新加坡駐中大使回批「捏造說詞」,而中國外交部也發表模稜兩可的說明為此報導背書。最後,曾數度參與新加坡香格里拉安全對話的代表團成員解放軍少將出馬,強調應該要以行動「讓新加坡為其嚴重干擾損害中國利益的所作所為付出應有的代價」。 各國針鋒相對的背後,其實暗示著東協成員的分歧,以及對於亞洲,乃至於世局的判斷,而這些判斷將會影響未來數年的地緣政治。過去,面對強鄰,東協期望透過各種論壇,如ARF、CSCAP的第二軌道等多邊主義的機制,將中國社會化成為地區、乃至於國際社會的一份子。東協的雄心壯志固然可嘉,但此類鬆散的模式並不足以應付大國的角力與雄心。特別是當中國有了足夠本錢,並抓住操作組織的秘訣。 因此,屢屢可見北京利用代理人與東協內部的難以協調,使得東協無法在政治上達成對中一致的結論。東協本身看來亦樂於使用避險(hedge)策略,多次會議主席聲明或宣言均反映了美中之間的角力,像是今年於永珍召開的東協外長會議即避談南海仲裁案、隨後的ARF主席聲明上也未提譴責THHAD部署。 從東協內部觀之,菲律賓、印尼、汶萊、越南、馬來西亞都是南海主權聲索方,這些國家大部分因為本身的法律地位,多支持南海仲裁結果,或是以對話代替對抗;柬埔寨、寮國、泰國、緬甸等則由於事不關己,多選擇靜默。不過,上述菲律賓與新加坡的發言,卻代表著亞洲的權力平衡往轉移方向邁進了一大步。 先看菲律賓,它既是仲裁方的代表,也是美國的傳統盟國,但如今杜特蒂想走自己的外交道路,而選擇以幾近交惡的方式疏離美國。此主要是有兩方面策略考量,首先,無論從交戰的成本或下任總統的意志來看,都讓馬尼拉懷疑華府是否真正準備好與中國在南海衝突。目前美國只能用航行自由的模糊戰略來嚇阻中國,但若擦槍走火,損失最大的極有可能是菲律賓。再者,杜特蒂強硬執法,引來西方批評,意味著他並不重視既有的國際人權規範。做為民粹領袖,他威脅投向俄中懷抱是必然的結果,因為這兩者同樣都是現行國際體系的挑戰者。若有了俄中背書,則行事將益加自由,也讓菲律賓本來就搖搖欲墜的民主更添危機。 而新加坡向來都站在中間,既不特別親美,也不特別防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新加坡未與中國毗鄰,亦沒有領土紛爭,比較沒有直接的安全顧慮。對新加坡來說,重要的是如何從現行國際體系獲得利益,這就與新加坡賴以維生的各種國際制度息息相關。不久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訪日,再度針對中國的角色提出負責與克制等諍言,也希望亞太各國能與中國多合作,說明新加坡絕非東協裡的反中前鋒。新加坡顯然經過評估,並不認為中國當下能夠打造一個具替代性的新體系,因此選擇與既有霸權合作,是最適當的保障。 在亞洲漫長的權力轉移期間,不難發現各國將自行西瓜偎大邊。無論是菲律賓或新加坡的外交行為,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和平,而就現勢觀之,亞洲暫時能維持美中脆弱的平衡。需注意的是,權力轉移不意味著即將發生大戰。在大國的理性計算下,戰爭是可能選項,但不會是必然結果。可惜的是,東協成員雖已結成經濟共同體,卻仍如散沙,膠著於美中之間選邊;在可預見的未來亦無法如歐盟般進行政治整合,真正成為美中以外、穩定亞洲的「一個力量」。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