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0/22 12:19:40瀏覽366|回應0|推薦0 | |
2016-07-20 美國夏威夷大學博士、柬埔寨zaman大學研究員 隨著新政府上台後正式定調「新南向政策」成為蔡英文政府外交政策主軸,各方紛紛獻計試圖將新南向政策焦點擴大或轉向到特定議題或群體,然而當大家把焦點放在相對較發展、市場規模較大、新移民相對多數與雙邊關係相對穩定與緊密的少數國家時,卻忽略了目前與台灣關係相對困難的東南亞國家,譬如說柬埔寨、寮國、緬甸等國。 尤其是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神祕國度:柬埔寨。熟悉的原因一來是因為知名的世界七大奇景吳哥窟一直是台灣熱門的度假㬌點,二則是近兩年來大肆宣傳的柬埔寨房地產投資風潮。根據柬埔寨皇家政府觀光部的統計,光2015年前八個月,持台灣護照入境柬埔寨的觀光客人數就高達74,443人次,比2014年赴柬埔寨整年總人數65,102人成長了近15%。 然而平心而論,柬埔寨從1997年台灣代表處被迫撤離以來,一直是台灣外交、僑務最困難的地區之一,一來是柬埔寨與中國保持緊密且全面深化的戰略夥伴關係、嚴格貫徹一個中國政策,而使得台灣在柬埔寨一直缺乏一個有效的代表機構,不管是民間經貿、文化教育交流或宗教慈善性質的代表單位,因此長期以來柬埔寨台商會與歷任會長一直謹慎、低調扮演半官方的溝通、代表角色,也一直是負責管轄的胡志明市經貿辦事處駐柬埔寨的資訊前哨和急難救助中心。 這樣「遠水救不了近火」的管理方式,也導致台柬關係與僑務經營近二十年來一直成效有限,其衍生出來的相關溝通障礙、差旅成本、效率不彰、僑情不達等相關問題,也一直飽受旅柬台商、家屬、柬籍配偶與商務人士的諸多抱怨與不滿,使得柬埔寨台商與台僑只能一再告誡新來後進要「低調、低調、再低調」。 然而這也不是說政府、相關機構官員與民意代表過去二十年來毫無作為。相反的,以筆者本人長期從事柬埔寨田野與研究的個人經驗,即不斷目睹、親歷許多例證顯示各方對台柬關係的努力。例如,過去六年間至少有五個不同單位或個人試圖突破各種限制,爭取在金邊或吳哥窟所在的暹粒市設立非官方性質的代表單位,最接近的一次,甚至是到了最後關頭、我方都已經發了新聞稿,才被柬國總理洪森本人斥責、否認、究責而黯然失敗收場。 而第二個例證,則是筆者親歷了至少三個私立大學或學院嘗試赴柬埔寨招生,其中台灣中部一極富盛名、辦學績優、建教合作為強項的某私大,更曾經歷經層層困難完成了在柬埔寨的宣傳、招生,歷經近兩年、多次校級領導的往返安排與經營,在完成招生後卻在最後身分、文書認證上鍛羽而歸,只能放棄已經招獲的柬籍學生。 第三個也是最令人唏噓的,即是「不被認證的台柬通婚」。2013到2014年間,筆者在柬埔寨從事長期田野時,順道訪談了十一對「台柬聯姻」的夫妻,這十一對夫妻的結婚日期橫跨1996年到2015,對於2006年前成婚的台柬跨國夫妻來說問題不大,但是2006年後,主要卡在配偶雙方身分與文件認證的相關程序與「有效文件」問題,柬籍配偶循正式、正常管道取得婚證、赴台簽證或居留皆不得其門而入。過去三十年來台柬關係的關鍵變化,基本上可以透過「台柬通婚的佳偶們」所面對的政策與程序困難為例證。而過去十年,不管是歷任台商會長或是僑務代表、各級民意代表或相關有力人士,甚至是台柬通婚的台籍配偶不斷嘗試透過各種管道試圖解決相關問題,但是通常還是面臨了各種認證與程序上的官僚障礙,而只能透過其他「彎路」或「手段」把柬籍配偶與小孩接回台灣,而更多的是只能被迫常年旅柬或是面對更令人無言的結局。 因此簡單來說,過去二十年來的台柬關係和柬埔寨僑務其實已經在一個不能更壞、也沒法樂觀的情況,也因此,小英政府「新南向政策」主軸的清楚定位、柬裔新住民林麗蟬立委的當選、代表柬埔寨台商當選亞商總會長的江永興、大量湧進金邊投資土地、經商的新台商們,都為近年台柬雙邊的關係發展與實質往來注入了新活力與新希望。 也因此「新南向」政策的發起與政策內容的發想、決策不應該是重複前度「舊南向1.0、 2.0……」的對抗、平衡、替代本質。新南向政策下的柬埔寨與台灣雙邊關係,在筆者心目中扮演的是一個極具挑戰卻充滿可能的新範式,一個以雙邊共同需求與相互理解為前提,而不是「單向」轉化台灣內部供需失調(教育資源過剩、海外市場開發與轉向、新資本需求與來源的多元化發展)與選票(海外就業、青年選民、新住民)考量為出發的「南向3.0、4.0」。 好消息是,就目前的表現來看,小英政府的外交與僑務政策的確凌駕於兩岸政策之上,而非如馬政府一樣將外交與僑務政策用以服務兩岸政策,或如扁政府一樣用來對抗、衝擊兩岸關係。但是如果還是一樣只是想以利用與南向各國關係的發展來紓緩內部壓力,或是用來槓桿、避險兩岸關係相關政策,只會讓新南向政策成為相關利益團體和既得利益者套利的預算工具和現金袋,反而解決不了原本的沉痾問題,亦改善不了弱勢的國際政經現實。 對於處於低谷的台柬關係,解決現有問題的優先方法是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現狀分析與理解個別的政策對象國家與台灣的雙邊關係,透過更深化的國別研究分析理解各國的現狀與對台的態度與可能需求,如此才能在現有的困境中開發新道,一如聰明的柬埔寨台商如何應對柬埔寨的土地登記需要公民身分的問題一樣,有時候雙邊關係死結的解開其實是仰賴多邊、多層次合作的成果,也猶如低調沉潛的一貫道在柬埔寨發展成為擁有超過七十五個道場、二十五萬道友、透過中文讀經教育贏得廣大社會與柬國社會領袖的支持一般,有時候付出與收穫更重要,關注的是志業而不是成本收益考量的事業。 當然,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面對現狀,台柬關係在小英政府下的施政重點不應該是過去「搶灘立碉堡」(別再把設立代表處當目標了!),也不應該是商機投資機會的功利宣傳(商人聞商機和創造利潤的本事不容小覷)、也不是挹注多少預算資源、招商投資成果(別跟有錢人比誰有錢了?!),也許「新南向政策」對台柬關係的施政重點應該放在如何創造性的解決現有的雙邊文件、身分認證問題,在海外台商、台僑、商會社團的僑情調查與社區團結。 或許,施政重點應該不再於如何挑戰一個中國政策的落實程度、平衡台灣經貿依存的多元化或是解決國內少子化的教育資源供需失衡問題,而是放在單純地「改善台柬目前的雙邊溝通障礙、保障旅外台商台僑的身分處境與急難安全、解決現有的文件認證與程序問題」,這樣的開端也許是旅柬台商、台僑與在台的柬裔配偶親屬的幸福開端。如此務實的問題解決態度,也許比畫大餅式、將整個東協和南亞各國視為一體而一鍋端的訂定一套政策要來得現實點。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