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0/22 12:10:45瀏覽224|回應0|推薦0 | |
2016-10-22 自由時報二十一日社論,引介國外媒體的報導以及自身對中國經濟的瞭解,來析論並質疑中國政府當局所公布經濟數據的可靠性。 在中國,地方政府擔當統計資料第一線蒐集編製者的角色。由於政績壓力之緣故,浮報統計數字的情況屢見不鮮。二○一五年的人大政協「兩會」期間,中國的國家審計署原副審計長董大勝表示:「地方政府的浮誇主義嚴重,上報中央政府的統計數字,像是GDP增速值、進出口數額等都存在灌水造假的情形。」官員罕見地對統計數字的真偽做出大膽露骨的說明,然而卻不見造假風氣改變的漣漪效應,是因為在缺乏「新聞自由」的中國,媒體欲以追蹤報導的方式來對統計數字造假的情形做揭弊工作的努力,都被政府以「影響政府正面形象」為由給施壓擋下了。 近年來因為中國的經濟成長趨緩,世人越發重視中國經濟統計資料真實性的問題。舉凡統計數字的公布時機和資料的引用、來源、定義、計算公式…等,莫不受到國外主要媒體的關注報導。 台灣比鄰中國,經濟深受中國磁吸效應的影響,也有必要深刻理解中國經濟數據背後所傳達的訊息。筆者補綴「地方政府在統計數字造假中的角色」這項因素,希冀有助於台灣各界人士將來更謹慎解讀中國的經濟數據。(作者為高中教師) 中國17年來賣地收入逾136兆 資金去向卻成謎 2016-02-16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 中國1999年至2015年,這17年是中國歷史上土地資產化最兇猛的時刻,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總額約為27兆2900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36兆4000億元),平均每年收入為1兆6000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8兆元)。不過,針對資金的去向卻鮮有政府對外公開,資金去向成謎。 據中國媒體《第一財經日報》報導,過去的10年間,是中國房地產業發展最迅速的時期,房價也基本上扶搖直上,直至2015年。據財政部1月29日發布「2015年財政收支情況」顯示,去年1至12月,全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3兆2547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6兆5115億元),同比減少8840億元(約新台幣4兆4846億元),下降21.4%。 但是,對於巨額土地收入的使用去向,則鮮有城市政府對外公開,公眾難以知曉。加上近年來頻頻有政府官員因在「土地出讓」環節上貪腐涉案,因此中國「土地錢」的監管爭論一直存在。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