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0/10 12:16:37瀏覽184|回應0|推薦0 | |
2016年09月03日 來源:新京報 和二三十年之前相比,子女的海外教育也日漸成為中產家庭的重要投資。就像《小別離》中演的那樣,每個中產家庭,尤其是那些由于年代原因,自身教育有缺憾的父母,都將子女的教育視作對自身地位、階層、幸福感的一種彌補。反映到現實生活中,幾乎可以勾畫出這些中產家庭辛酸而又現實的臉譜︰盡力維持現有收入、迫切渴望子女成功、通過家庭內部的資金周轉獲得子女有限的教育資金、子女出國之後在自我安慰中度過一生。 近日熱映的一部電視劇《小別離》,圍繞孩子的升學和留學問題,講述了三個不同經濟條件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緊張而復雜的關系。 當護工出身的社區醫生和她的的士司機丈夫,處于普通的工薪階層(1),一心想讓學霸女兒金琴琴改寫自己一輩子受欺負的命運。靠白手起家、身家過億的丈夫(2),和他的二婚的年輕妻子則希望靠將兒子張小宇送出國,讓家族揚眉吐氣,也好繼承家族產業。另一個家庭則是一個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3)。方朵朵的爸爸是眼科醫生,媽媽是公司高管,住著不錯的小區,雖然不算多富有,但收入穩定,女兒還算乖巧,在外受人尊敬。盡管如此,夫妻二人還是時常因為女兒的教育問題發生爭吵。尤其是媽媽,更是將朵朵的考試成績和前途、幸福、出息相掛鉤,向朵朵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母女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 三種家庭,在當下的中國都不鮮見,甚至就在我們身邊。家境稍有余力的中產階級,“當媽媽的只要想到小孩有個好前景,哪怕只有一條門縫寬的機會,都會不顧一切向里擠,哪顧得想後面的事”(《小別離》原作者魯引弓)。 對子女近乎偏激的愛、過高的期待,不僅影響了年輕一代看待自身婚姻和家庭的方式,也加劇了父母輩對待子女的成長、求學、離家、結婚、生子的焦慮。雖然看起來,他們的生活什麼都不缺,卻在面對日常生活的起起伏伏時,脆弱得不堪一擊。雖然依靠自己的打拼,贏得了這一代生活的逆轉,卻難以將信心延續到下一代。只敢認認真真地生活,靠消耗健康和精力賣命工作,卻不敢獨自面對自己的內心。表面上優雅風光,其實早已心力交瘁。中產階級的這種焦慮癥究竟從何而來?身負重任的他們,又如何和自身的困境共處呢? 抱歉,請別叫我“中產” 在這個語義含混的互聯網話語時代,少有一個概念像“中產階級”這樣牽動神經,同時又充滿理解上的不確定性。隨著過去三十年間,階級話語在公共話語體系中的逐步淡化,階級的辨識度已然不如從前那樣清晰。直到21世紀,“權貴階級”、“新農民工階級”、“中產階級”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階級的觀念才再度被喚醒。 對于中產階級的定義,無論是從時間向度還是空間向度來談,都相當繁復。在當下的中國語境中,定義之一是︰人們在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了滿足,中等層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相當滿足,但尚未達到追求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的階級或階層。 一般來說,中產階級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1. 分布在中國的一二線城市 2. 年齡在25歲到45歲之間 3. 受過良好的教育,在某一領域或多個領域具有專業的能力 4. 大多從事腦力勞動,也有以技術為基礎的體力勞動 5. 靠薪資為生,家庭年收入約在7萬—28萬人民幣之間;每月能自由支配至少三分之一的個人薪資(房費、水電費、保險、各種貸款等基本花銷除外) 6. 生活有一定閑暇,對生活質量要求較高,對勞動、工作對象多有一定的管理權和分配權。 2015年10月13日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研究院發布的2015年度《全球財富報告》稱,如果以財富存量來測算中國的中產階級規模,一個成年人至少擁有28000美元的中產群體超過1.09億,相較于21世紀初規模擴大了5倍,佔總人口的10.3%。時至今日,這一數量已經增長到2.25億,中國中產階級的規模和財富總額均居世界首位。 中國當前的中產階級有著相當可觀的消費能力,正逐漸成為世界領先的消費群體。中產階級在生活各方面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直接帶動了諸多產業的興旺,比如海外代購、旅游產品、電影和視頻網站、汽油消費、時尚奢侈品、廣告業等等。隨著網上購物、網絡平台支付、境外旅游業的極速發展,消費主義這一浪潮的勢頭之猛,甚至遠超出西方一些消費主義泛濫的發達國家。 和二三十年之前相比,子女的海外教育也日漸成為中產家庭的重要投資。就像《小別離》中演的那樣,每個中產家庭,尤其是那些由于年代原因,自身教育有缺憾的父母,都將子女的教育視作對自身地位、階層、幸福感的一種彌補。反映到現實生活中,幾乎可以勾畫出這些中產家庭辛酸而又現實的臉譜︰盡力維持現有收入、迫切渴望子女成功、通過家庭內部的資金周轉獲得子女有限的教育資金、子女出國之後在自我安慰中度過一生。 盡管數據表明了在中國這一階層的龐大數量,但現實中卻少有人認同自己是中產。在大多數國人心目中,對于中產的印象源于由美劇或美國電影勾畫出的美好藍圖︰林蔭大道、兩三層高的小樓、修建整齊的草坪、獨立車庫、一輛敞篷轎車、兩三個孩子在院子里嬉戲,每逢周末夫妻二人帶上孩子和狗,開車到海邊追浪或到山頂宿營……此般愜意、閑適、富足、無憂無慮的畫面,顯然還沒有完全進入中國中產階級的生活。 物質水準達到了,消費水平符合了客觀標準,但卻難以對中產這一身份產生真正的認同。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狀況調查”(2015年),從全國範圍來說(排除特大城市),個人年收入10萬元以上,應該可以維持中等生活水平,但達到這一收入水平的人只有約四成認同中產身份。個人年收入20萬元以上,即使在大城市也可維持相當水準的生活,而個人年收入超過30萬元應該可以過上較高水平的生活,但達到這種收入水平的人只有約半數認同中產身份。 更多時候,人們雖然賺著符合中產標準的錢,內心渴望著中產的生活,口頭上依然會把中產當句玩笑話,甚至以此自嘲︰“等我還完了房貸,交完了保險和孩子的學費,解決了父母的養老問題之後,再來和我談中產吧。”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