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侯硐.金字碑古道】---- 轉載節錄
2012/11/16 07:26:20瀏覽922|回應0|推薦1

淡蘭古道

淡蘭古道,據載最初係平埔族人因狩獵而踏出之山徑,後因墾民東移拓荒而漸成道路,路線前後凡三變。清嘉慶十五年(1810)後,淡蘭古道遂成為入蘭之「官道」與「正道」,為台北與宜蘭之間,商旅及食貨往返必經之孔道。 同治六年(1867)冬,台灣鎮兵劉明燈,率兵北巡,由淡入蘭,有感於先民開疆拓土之艱辛,與山道雄偉磅礡之風景,乃題下「金字碑」、「虎字碑」、「雄鎮蠻煙碑」供人瞻仰。

金字碑為同治六年(1867)台灣總兵劉明燈北巡至此所提詩文,以篆體鐫刻於岩壁。字體不易辨識,幸好有解說牌介紹,其詩文如下:

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
穿雲十里連稠隴,夾道千章蔭古槐。海上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材。

同治六年(1867年)劉明燈北巡至此,距鴉片戰爭(1840年)已二十七年,距英法聯軍之役(1856年)十一年。戰火稍息,清廷師夷之法,如火如荼地展開自強運動,號為「同治中興」。江南製造局、福州造船廠紛紛設立,舉國充滿「勤修武備拔良材」的奮發景象。

然而,劉明燈北巡噶瑪蘭立此碑文不過四年,便爆發牡丹社事件(1871年)。日艦強登恆春,佔地索賠;再十三年,發生清法戰爭(1884年),法軍攻佔基隆。十年後,清日爆發甲午戰爭(1894年),清廷慘敗,自強夢碎,被迫割讓台灣。

◎◎◎   ◎◎◎   ◎◎◎   ◎◎◎   ◎◎◎   ◎◎◎   ◎◎◎   ◎◎◎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劉銘傳興建基隆至台北之間鐵路,築路工人在八堵橋下發現金沙,遂溯溪而上至九芎橋,循著大粗坑溪,依次發現大粗坑、九份、金瓜石金礦,因此開展了台灣的金礦傳奇,至今大粗坑溪上游仍有一昇福坑金礦場仍在開採黃金。

這段古道因當年碑文嵌上金箔而被稱為「金字碑古道」,與草嶺古道同屬淡蘭古道之一,但人跡較稀少,沒有草嶺古道知名及熱鬧,遊客稀疏。從登山口上爬,為一平整石階路,石階沿著山谷彎延而上,有點像草嶺古道遠望坑入口的那段石階路,林蔭遮蔽。由金字碑往上爬,約十分鐘,抵古道最高點。此處位於兩山間的鞍部,有一涼亭及簡樸的土地公廟,類似草嶺古道的啞口,但腹地十分峽小。

這裡是九份、牡丹、侯硐的交界,涼亭前廣場有一古樸直立石碑,為「奉憲示禁碑」,其年代較金字碑更為久遠,立於清咸豐元年(1851年)。內容大致為警告路人勿濫砍伐附近山林,此碑被喻為台灣最早的環保碑文。由於年代久遠,石碑字跡已斑駁難辨,僅可看出起首處「署台灣北路淡水總捕府」及末尾「咸豐元年五月」等字,涼亭旁草叢堆處有一座旗台殘跡,都顯示這條冷清的古道曾是舊時台北宜蘭之間往返的要道。

從探幽亭回望侯硐,則瑞芳、九份一帶山稜清晰可見,甚至遠及東北海岸深澳漁港、基隆嶼等地,觸目而望,景緻極佳。向蘭陽方向眺望,則群山峻嶺,層層疊疊,天氣晴朗如今日,則遠至宜蘭的海岸線都隱約可見。古人行旅至此,看到了海,也就看到了希望,但由此前行,仍須翻越三、四層起伏的山巒,蠻煙荒徑,兇險難測。宜蘭古諺云:「行過三貂嶺,不敢越頭想某子。」(台語)當時高山險阻、交通艱辛,沿途還有土匪盤據,一越過三貂嶺,性命安危未卜,或不知能否平安返家,因此不敢想念家中妻兒,行旅者忐忑不安的悽楚心情可想而知。

    由探幽亭再往下走6.7分鐘,就可達102縣道,左行34公里約要70分鐘,可達樹梅停車場,此即貂山古道的入口處,觸目而望,基隆山無耳茶壺山等盡在眼前停車場這裡有一條小路,石階清楚可見,下行15分鐘,可走到102縣道16.5公里處的廟出來再不遠就到九份國小福山宮的站牌827公車可達瑞芳火車站

    在走約70分鐘的102縣道途中,會經過不怨亭此有夕陽餘暉的美景,常有攝影活動在此舉辦經過大出坑步道的入口,若循此而回約1小時,即走回金字碑的入口處淡蘭橋;也會經過小金瓜的入口,此處有鐵柵欄圍著,機車可通行而已;以上3點補述,對沒去過的遊客,或可省下一些折騰,茲為補記如上。

 

版主的話:

看了底下這篇 才體會到劉明燈為何要北巡啊

1867年美國「羅佛號事件」http://blog.udn.com/teddy5422/7180928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704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