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15 23:10:39瀏覽666|回應0|推薦1 | |
2012年07月02日 記者金睛 綜合報導 隨著中國大陸生產要素價格上漲、政策吸引力降低,美國製造業企業紛紛撤出中國,回到母國或其它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 美國掀製造業回歸潮 目前已經有幾十家跨國製造商集團已經採取較大的行動,已將部份或全部業務從中國遷回美國。此外,一些小企業已經或打算遷回美國生產。2011年,福特(汽車公司)宣佈把1.2萬個工作崗位從墨西哥和中國遷回美國。汽車配套產品供應商德國大陸集團宣佈,將在美國投資大約5億美元興建一座工廠,為美國市場生產轎車和卡車輪胎汽車配套產品。波音公司開始削減其他地方崗位,並在美國本土招募人手,通用電氣亦是如此。英特爾公司不斷在美國本土的生產和研發砸入重金,未來5年,英特爾和IBM等公司計劃聯合投資44億美元在紐約建立半導體研發中心,研究下一代芯片技術。造鎖公司Master Lock、、耳機生產商Sleek Audio、玩具生產商Wham-O、重工業設備製造商卡特比勒、ATM機器生產商NCR、發光二極體生產商Seesmart LED等等也在逐漸削減在華的生產能力,將就業崗位搬回美國。 「中國製造」的低成本優勢不再 美國波士頓企業管理顧問公司2011年5月發佈了《美國製造業歸來》的報導,該報導指出,中美生產成本差距縮小,未來五年在美國一些地區製造的商品,生產成本將只比中國大陸沿海城市略高5%到10%。波士頓顧問公司把美國在中國的製造業企業成本分解成勞動力成本、物流成本、匯率上漲誘發的外匯交易成本、電力成本、土地成本、關稅成本等,並認為,這些成本加總的結果已經使企業很難獲得應有的規模經濟效應。 中國大陸的人口紅利、土地紅利已經消耗殆盡。加之中國製造業長期處於國際產業價值鏈的低端,隨著人民幣持續升值,人均工資水平持續上升,人口老齡化提前到來,中國低成本優勢在過去的幾年正在不斷喪失。而與此相反,美元的貶值、低於國際市場的能源價格以及較好勞工教育系統,將縮小美國製造業與新興市場國家的成本差距。 美國製造業競爭力增強 成本縮小的同時,美國的生產率更是超過大陸,因此,部份美資企業已從中國大陸撤離回流到美國,「中國製造」已經變身為「美國製造」。除了生產要素情況的變化,全球經濟發展,特別是歐美自身經濟的發展情況也對製造業回流產生了重大影響。近兩年來,歐美經濟都接連遭遇危機,經濟增長乏力,為增強經濟增長活力,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提出製造業回歸。為此,美國政府簽署製造業促進法案,幫助製造業降低成本,恢復競爭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美國、歐盟等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政府也提出了「再工業化」的戰略主張。美國政府先後發佈了《重振美國製造業政策框架》、《先進製造業夥伴(AMP)計劃》;歐盟先後推出了《歐盟2020》、《歐盟交通道路電動化路線圖》等一系列「再工業化」的戰略部署。在發達國家給出的眾多優惠政策面前,中國方面給出的優惠政策對跨國企業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中國製造」的世界份額被瓜分 勞動密集型產業從中國轉移至其它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海外資本對印度、越南等國家的投資則正逐漸上升,使印度和越南成為備受青睞的新投資地。美國《時代》週刊的報導中說,現在已經不僅只是跨國公司在將製造業基地搬遷到越南,許多中國公司也在考慮將製造基地搬遷到工資水平更低的南亞國家。製造業轉移已成大趨勢,東南亞、印度、巴西、阿根廷、甚至非洲等國家將會瓜分中國製造業出口的世界份額。 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中國大陸製造業產出進一步放緩。印度和印尼的情況則例外,與其他依賴出口的地區相比,6月份這兩個國家對海外不利形勢的抗衝擊能力更強,製造業增速均有所加快。(責任編輯:姜斌) 相關閱讀:
http://blog.udn.com/teddy5422/2796591 2.德企抨擊中國商業投資環境(2010. 7) http://blog.udn.com/teddy5422/4270151 3.美百年老公司 碎裂的中國夢(2011. 5) http://blog.udn.com/teddy5422/5164835 4.中國投資環境糟 經部次長籲台商回流(2011. 7) http://blog.udn.com/teddy5422/5444819 5.中國製造退流行 美廠回流(2012 . 7) http://blog.udn.com/teddy5422/6594724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