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29 08:30:02瀏覽597|回應0|推薦1 | |
【記者莊麗存/台北報導】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於27日下午發表「2012年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TEEMA調查報告〉。在調查中顯示,台商投資大陸的趨勢正在下滑,包括投資環境力、台商推薦度、台商貿易糾紛解決滿意度、台商對中國大陸投資生產意願等指標,皆在下降,反映出中國大陸的新興市場優勢,已逐漸在消失中。 根據2012年〈TEEMA調查報告〉指出,近來年,中國存在著缺工、缺電、缺資金等困境,加上工資上漲、原物料調漲,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壓力下,使得台商無法給予中國大陸的投資環境高度評價。因此,雖然中國大陸擁有廣大的內需市場,但台商欲想分食這塊大餅,必然得先撐過轉型升級的過渡期。 另外,台商推薦度已連續2年呈現下降趨勢,在探究台商推薦度下滑的原因發現,中國大陸的勞力密集產業已喪失競爭力,隨著中國大陸投資政策趨於嚴格下,導致企業獲利成本大幅下降,也使得台商對於中國大陸的投資前景感到模糊。 今年,台商貿易糾紛解決滿意度比去年下降,據海基會統計,至2012年 5月,同期4年來,累積的台商經貿糾紛結案率約為44.6%,這表示若要化解台商的經貿糾紛,中國大陸方面則需要更有制度性的保障,才能提升糾紛解決的滿意度。 同時,報告指出,台商對中國大陸投資生產意願連3年下滑,中國大陸經營環境丕變,加上在2008年遇到金融風暴及隔2年爆發的歐債問題,讓外銷市場雪上加霜,使得台商優勢盡失,因此,大幅降低台商擴大投資中國大陸的意願;由於勞工成本及原物料成本上升為企業帶來壓力,促使投資風險度年年上升,今年的投資風險度也比去年高。 此外,這份報告也是針對在中國大陸投資的台商及兩岸政府當局,所提出的建言。 深圳台商:未來的路在哪?沒有底 【記者戴德蔓/8.28台北報導】 日前媒體報導中國大陸珠三角經濟正陷困境,曾經富可敵國的東莞市有村鎮瀕臨破產,深圳台商表示,這裡的台商都不好過,未來的路在哪裡沒有個底。輔導大陸台商的法律顧問袁明仁認為,轉型的台商若能撐過這一波就是贏家。不過,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理事長高為邦則呼籲,馬政府應積極解決外勞問題,讓台商全部回流,才是王道。 廣東地方債問題浮現,珠三角經濟陷困境,其中曾是「中國製造」重鎮的東莞市,59%的村鎮處於收不抵支的狀態,其中有「小香港」之譽的樟木頭鎮,負債更高達16億人民幣。對此,高為邦認為,中共的「騰籠換鳥」政策是主要禍因之一。第一波傳統製造業台商西進大陸,就落腳在珠三角的東莞,為當地創造巨額稅收,如今卻要淘汰高能耗、低效益的企業,他覺得「搞過頭了」,這些城市稅收嚴重短少。高為邦疾呼,留在大陸的台商有多成功都沒用,因為掠奪台商資源就是中共的政策,唯有台灣政府解決勞工問題,讓台商回流,才是正確的。 西進大陸20幾年,生產工藝品的盧姓台商表示,就他了解,目前深圳加入台商協會的台商,從頂峰時期的7、8百家,降到約1、2百家,很多是被中共掠奪倒閉,不少被迫遷移大陸內地。他無奈地說,台商在深圳的情況很不樂觀,海基會也知道,但什麼忙也幫不上,他氣憤地說:〈兩岸投保協議〉根本就是寫好看的。盧姓台商表示,剛來大陸時,一位工人成本不過200人民幣,現在是2、3千人民幣,還不見得請得到人。有些人寧願留在家鄉不願到深圳,深圳消費高,留在故鄉薪資雖少,消費也少,存的錢不見得較少。 盧姓台商說,中共官方以高汙染為由,將一些傳產業趕到內地,說穿了,不過是再次利用台商幫他們開發大陸內地,二度利用。袁明仁表示,東莞台商不少製造業已轉型餐飲業,外銷轉內銷,目前他輔導轉型內銷的就有6、70家。他說,目前接觸到的台商,今年訂單雖然較差,但大家都盡量在撐,他說:「撐過這一波就是贏家。」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