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6/17 09:45:35瀏覽99|回應0|推薦0 | |
中國三角債再現 供應鏈拖欠款成常態 2016-05-09 編譯楊芙宜/特譯 中國隨著經濟成長率降至25年來最低,「三角債」問題再現。彭博數據顯示,近2年中國上市公司應收帳款總額激增23%至5900億美元,規模超過台灣年度GDP(國內生產毛額);一家典型中國企業向客戶收回貨款約需要83天,創17年來最長,較新興市場同業高出近一倍,恐使中國企業債及破產風險升高。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中國這種供應鏈拖欠款是惡性循環,甚至成為威脅經濟體質的風險因素。中國企業付款週期越來越長,正形成一連串的現金流量緊張和欠債,從大型國有企業到小型供應商,都無法倖免,甚至連員工都因薪資遭拖欠而無法支付個人帳單。 拖欠款是惡性循環 上海染料生產商彩生色料化學股份有限公司(Shanghai Caison Color Material Chemical)總經理虞幸芝表示,公司銷售還算可以,問題是客戶支付貨款的時間週期越來越長,「對傳統製造業者來說,應收帳款是無法避免的問題,若不接受就沒有生意,這是業界標準做法,即使沒有人喜歡他」。 彭博根據中國上市公司新近申報資料,分析應收帳款和銷售數據,算出「應收帳款收款(或週轉)天數」(Days of Sales Outstanding),即一家公司收回貨款需要多久時間,彙編得出中值為83天,較2014年的79天和2010年的55天更長。除了義大利以外,中國應收帳款收款天數在全球20大經濟體中最長,相較於MSCI明晟新興市場指數成份股公司的中值44天,高出近一倍。 中國工業企業收回應收款項、把「貨款」轉成「現金」的時間最長,達131天,其次是科技公司的120天及電信商的118天。美國猶他州顧宏峰全球顧問公司(Grandeur Peak Global Advisors)經理桑德蘭(Amy Sunderland)表示,應收帳款收款天數雖隨不同行業有所變化,但超過100天通常是個「警訊」,可能預示未來有現金流量的問題,或一家公司過度登錄營收。此外,這可能反映中國公司實際營收和獲利恐較表面數字更疲弱的一個跡象。生產工業裝備的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一重集團)今年1月表示,由於提列無法回收的帳款激增,預期2015年公司淨損失高達17.5億人民幣(約2.7億美元)。一重集團總部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迄去年9月底數據顯示,該公司在產品銷售後要花1260天(近3.5年),才能把貨款轉成現金,較1年前的490天激增1.6倍,在市值至少50億美元的中企當中,這是最長的天數。 彭博指出,中國上市公司拖延支付貨款情況蔓延,從工業、科技業到消費產業,過去2年來應收帳款膨脹了23%,攀至5900億美元,規模之大還超過中國前總理朱鎔基2000年前後關閉成千上萬國企時情況,凸顯中企財務不佳及現金短缺,不僅威脅到銀行及債權人,還衝擊相互連結的龐大供應鏈網絡。 在中國收帳困難的原因不難理解。在經濟成長減緩至1990年來最慢之際,企業和消費者荷包都遭受這股不景氣寒流的壓縮,同時產能過剩也引發前所未見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最長跌勢。世界最大貿易信用保險機構裕利安宜集團(Euler Hermes)表示,2015年中國企業破產數攀升25%,今年料將再激增20%,在43個主要市場中比率最高。 中國公司債務水準攀至紀錄新高,掙扎難以還債之際,恐被迫在兩個不愉快的選項中抉擇:展延信用給可能破產的客戶,允許其繼續拖欠;或切斷周轉,眼睜睜看銷售大幅下滑。《紅色資本主義》(Red Capitalism)作者侯偉(Fraser Howie)表示,這會在中國經濟引發連鎖效應,結局一部分就是「債務違約和倒閉」。中國供應鏈的密集程度超過歐洲或美國,且往往集中在某些地區,這意味著數月收不到貨款就會產生連鎖反應,迅速傳導至整個產業生態系統。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