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20 06:59:37瀏覽725|回應0|推薦0 | |
半癱獨居 居服員呵護 五十四歲的楊先生獨居,車禍半癱已經六年餘。原本住在安養中心,幾年前就因為付不出錢被「請」了出來。這彷若判他「終身監禁」。他可以勉強用尿壼,卻沒法子自己換尿布,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直到一年多前「小敏」來了,楊先生才可過點人樣生活。 「小敏」是社工單位派來免費照顧他的居家服務員,她是嘉義市長照中心眾多居服員中的一員。除了沐浴、餵食、陪同購物、散步等,還有人因孫子結婚,奶奶要出席婚禮時,可請專人協助進食,就申請居家服務。 申請長照 一般戶居多 居家照護服務讓許多老人家又重新「活」過來。七十一歲楊奶奶,十年前曾因中風右側偏癱;包著尿布度日,伴隨高血壓、心臟病及退化性關節炎,讓她藥不離身,幾乎完全失去行動能力。去年六月,她兒子透過里長,申請居家服務員,自付三成費用,還有居家復健、藥師到府服務,在專業人員的協助、照護下,現在她不只可以由居服員陪伴出門散步購物,還可到「柑仔店」串門子。 根據統計,國內需要長期照護者,約七十萬人,但國內現階段所能提供的照護資源,除了八萬張養護機構的床位,另外,居家服務、居家護理等,可服務兩、三萬人,至於社區服務,更是杯水車薪。 到宅服務 時間難足夠 諷刺的是,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吳淑瓊說,國內投入居家照顧服務者,與十八餘萬名外籍看護完全不成比例。目前長照十年計畫所提供的居家服務,多半是短時數、低頻率的到宅服務。以重度失能者為例,每月補助上限為九十小時,以一般戶為例,需自費四千八百六十元,才能在除周休二日外,每天享有四、五小時服務。一旦時數超過,民眾全要掏腰包,以每小時一百八十元購買,難怪立委質疑,「一個月就有七百廿個小時,這樣照顧足夠嗎?」 價格難拚外勞 靠專業 相較之下,一個月兩萬元的外勞費用,顯然「便宜又大碗」。長期照顧推動聯盟秘書長吳玉琴說,難怪民眾若遇到家人需長期照顧,「反射動作就是請外勞,用途更多」。不只要把一家照顧好,連家事都要包辦。台大社工學系副教授楊培珊,以台灣約十八點二萬名外籍看護工、每月兩萬元粗估,每年單是聘僱外籍看護工,至少要四百卅六億元。 台灣居家服務員價格上拚不過外勞,只能在專業上競爭;微薄的收入要來養家活口,也不容易,寧可到醫院、養護中心當看護,拿固定薪水。黃薏錚說,若是新手上路,前三個月往往是流失高峰。 居服員 月薪難達兩萬 即使是「口碑」不錯的居服員,一天服務六名個案,以每名個案時薪一百五十元計算,扣除周末、假日,一個月收入不到兩萬元。而且來回穿梭在個案家庭的交通所需時間及費用,都要自行負擔。 新北市長照管理中心主任彭美琪以新北市居家服務員為例,平均年齡為五十歲,不少人都是中年轉業,往往無一技之長在身。她認為,案源比較不成問題,不過,受限於社會地位及收入,「不少人都抱著過客心態」,薪資結構需要再提升。 *靠本勞或外勞 「太多討論是天邊雲彩」* 2011/07/18 記者陳惠惠/報導 新北市板橋區一棟五層樓舊公寓裡,住著孫家五人,牆上泛黃的全家福照片,擠了孫氏夫妻及十個孩子。現實生活裡,粒腺體缺陷的遺傳魔咒,已有五兄弟姊妹發病,甚至有第三代成員因此過世。 居服員陳先生每周到孫家六天,花一小時幫三十八歲的孫弟弟洗澡,餵他吃飯。孫先生說,「弟弟都喊陳先生『哥哥』,我們餵飯,他不太吃,『哥哥』不管餵多少,他都吃光光。」六月底,新北市長照管理中心還為弟弟新增居家物理治療。 住在新北市中和區的廿歲邱小弟,幼稚園時就診斷出重症肌無力,不只常年需坐輪椅,即使夜晚入睡,也無力翻身,每隔一、兩小時,媽媽就得起身幫他翻身。居服員張小姐,每周到邱家五天、每回兩小時,幫他沐浴,陪同散步,並做些簡易關節運動。邱小弟最怕被送到機構照顧,「因為會被迫包上尿布」。 在台灣,究竟有多少需要長期照護的人口?衛生署護理及健康照護處處長蔡淑鳳說,包括無法自我照顧、社會參與的人,恐多達七十萬人。幾乎每卅人,就有一人需長照協助。 不過討論多年的長期照護保險制度草案,前年底就送進行政院,就是不見動靜。 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說,長照服務體系還沒建立,現在談保險「太離題」,哪些對象該納入長照體系,也僵持不下。他說,社福界的理想很高,但「愈理想,愈遙遙無期」,應該先把體系建立起來。 「現在還不是推長照保險的時候」。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吳淑瓊直截了當給了她的答案,付了保費,不能沒提供服務。但是,現階段國內長照人力、服務供給根本不夠,長照保險開辦的下場就是給現金了事。台灣目前面臨的兩大問題是:外籍看護與本國看護的拔河?在地老化或送安養機構孰佳? 幾乎所有的學者都抱持「應發展本國看護為主」的理念,也認為在家安老是最好的選擇。現況卻是外籍看護「反客為主」,每年還以一、兩萬人速度成長,安養機構愈趨成長。 對此,吳淑瓊認為,不放棄現金給付,只會更助長機構及外勞,擠壓其他類型服務的發展。換句話說,機構、外勞的兩極化的高度發展勢將更嚴重,更與先進國家長照社區化的趨勢背道而馳。 楊志良說,每年用來支付外勞的薪水,讓台灣付出龐大社會成本,「為何不多花四百、八百億元,建構以本勞為主的長照體系,還可以創造就業機會」。他說,台灣要立刻停用外勞是不可能的事,但長遠來講,一定要排除外勞,「差別只是長痛或短痛」。但是,爭議十多年,還是未見起步。學者的理想,無法解民眾的燃眉之急。就如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陳長文所講的,家屬盼的是執行,不是長期規畫,「太多討論都只是天邊雲彩」。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