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南方將大旱10年,美帝看來真預測準了
2011/05/29 09:26:48瀏覽324|回應0|推薦1

                    吳天理 (作於201041日)

本來,這場世紀大旱災就已經讓人觸目驚心了。可是,得知美國國防部竟然在2003年底,就有報告預言:中國南方在2010年前後會有大旱災,而且可能持續10年。這就更讓人驚訝得嘴巴都合不上,這還沒完。當年曾經撰文介紹過該報告的,現任國家氣候中
心副主任羅勇,又出來闢謠。他說,該報告中的中國南方,指的是東南,不是西南。

至此,俺一直張著的嘴巴,終於喘動一下了。沒有驚訝,只有訕笑。羅副主任啦、羅副主任,你行。你在國家氣候中心任職,實在是委屈了,國家娛樂中心才更適合你的脾性。這幾天,包括俺在內,想來很多網友都看過該份報告了。在報告中,俺們是找來找去,也找不到有哪一處專門注釋了中國的南方就是東南,而不包括西南

其實,對羅副主任們而言,這個事應該是很長臉的,說明他們一直在跟蹤氣象學領域的研究動態,沒有被落下。西南被百年未遇的大旱,既不是美國人的錯,肯定也怪不到羅副主任們的頭上,這是老天爺的錯。然而,羅副主任們卻為什麼要一如既往地娛樂化呢?羅副主任,好好看看地圖吧,中國的南方哪裡是東南?當然,也不是西南,分明是越南嘛!


      
 2010,中國氣候突變?美秘密報告引關注》

            20040707  本報記者李健

0224日一大早,羅勇立即趕到單位,打開電腦,他很快在美國全球商業網絡諮詢公司(GlobalBusinessNetwork,簡寫為GBN)的網站上找到了這份題為《氣候突變的情景及其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意義》的報告。一口氣讀完這份報告,我被震驚了。因為報告的描述如此詳細和具體,仿佛就在你的眼前發生。羅勇對記者說。報告中關於2010年全球氣候變化的預測主要有:

———亞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溫度下降達五華氏度(2.80攝氏度),北歐下降六華氏度(3.30攝氏度)。整個澳洲、南美洲和非洲南部的關鍵地區年平均溫度上升達四華氏度(2.20攝氏度)。

———在歐洲和北美洲東部人口密集的農業產區和水資源供給地區,乾旱將持續幾十年。

———冬季暴風雪和大風增強,西歐和太平洋北部將遭受更強烈的大風天氣。

報告中特別提到了2010年的中國氣候狀況:

———季風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將對中國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南部地區在2010年前後將發生持續整整10年的特大乾旱。中國現在南澇北旱的降水分佈型,到時候可能變成北澇南旱的降水分佈型。

———夏季風可以為中國帶來降水,但也會引起負面效應,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嚴重。由於水汽蒸發冷卻作用的降低,會引起寒冬延長,夏季高溫增加。

這份報告是美國國防部出資10萬美元,委託GBN公司完成的。研究的出發點是設想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導致的最壞的可能性,並提出應對之策。據羅勇研究員介紹,GBN公司在美國很有名,該商業網絡公司受雇於政府或企業,從事各種諮詢評估,提供決策依據。

報告在美、英、以色列等多個國家及環保組織中引起強烈反響。報告的作者之一施瓦茲解釋道:儘管報告中所提到的有關全球氣候變化的景象似乎超乎人們想像,但卻非常值得提前採取措施,正如美國人曾對歷史上其他一些重大事件事前就作出評估一樣
———
比如,在1983年美國就開始為前蘇聯的解體提前進行籌畫,1995年我們就曾對世界貿易中心是否會遭受飛機撞擊進行研究。毫無疑問,GBN的報告,引起了中國科學家們求證的強烈興趣。

很快,在一批氣候學家的努力下,34日,以GBN的報告為出發點,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領導小組和中國科學院地學部,聯合組織召開了氣候變化應對戰略研討會。在這次會議上,專家們肯定地指出,GBN報告裡所引用的科學依據,均是得到絕大多數同行科學家公認的研究成果,但是正像作者在報告中明確指出的,該報告的目的不是預測氣候將如何變化,而是描繪出如果我們對氣候變化沒有做好準備的話,氣候變化將對人類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必須指出的是,GBN報告描述的情景僅是極端的情況,也許發生在某些地區,但不會是全球所有地區,而且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很小。”51012日,香山科學會議第232次學術討論會,主題為氣候變化的應對戰略專家建議應當把氣候變化問題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來對待,加強對氣候變化與國家安全對策的研究,建立國家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機制,並納入國家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反應系統中。

0629日~30日,青年科學家論壇在北京科技會堂舉行,主題為氣候系統模式發展與氣候變化應對戰略GBN的報告再次成為會上大家關注的焦點之一。羅勇說,GBN的報告中對於全球氣候預測的基本思路是,氣候突然變冷、變乾、風暴增加,從而給人類造成巨大傷害。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5253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