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時社論:IMD告訴了我們什麼?
2011/05/25 01:39:14瀏覽426|回應0|推薦0

2011.5.22

       瑞士國際管理學院(IMD)公布二一一年世界競爭力報告,台灣總排名由去年的第八名進步到第六名,是歷年最佳名次。雖然這份競爭力報告並不是完全反應出各國最終的經濟表現,例如美國位居第一,但經濟復甦仍遲緩、失業率仍超過九%;大陸名次十九名,但經濟成長快速強勁。不過,從報告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台灣的問題。 

        這份競爭力報告中,共分四大類指標,指標下再細分許多細項。第一是經濟表現,我國由十六名升到八名;第二是政府效能,我國由第六名退到十名;再來是企業效能,維持同樣第三名;最後是基礎建設,由十七名小升到十六名。由這個數字來看,台灣的總排名可以由第八進步到第六,主要是「經濟表現」項目搶眼之故;而無法更進一步,則是因政府效能之拖累。

       IMD的評分方式,除了所謂「硬性指標」(各項統計數據)外,其餘很大部分是來自對企業高階經理人的問卷調查;接受問卷者多是國際貿易比重高的大型企業、外資跨國企業。雖然問卷部分有時可能失之主觀,但卻也可能更具體呈現數據無法道出的面向。政府效能部分,來自問卷的評分,則是高於數據。這點正好與「經濟表現」項目相反。 

       我們觀察台灣在政府效能項目的表現,一向就「表現欠佳」,大部分都在廿名上下。例如二○○四、二○○五年是十八名,二○○六退到廿三名,二○○八年十六名,二○○九年是十八名。奇特者倒是二年一口氣進步到第六名,今年則再由第六名退步到第十名。這個名次,嚴格來講,還算是歷年次佳水準。對部分媒體與在野黨藉機拿此大作文章,似乎執政黨如何無能又大惡不赦,倒是大可不必。畢竟,民進黨執政時期,政府效能排名還只能在廿名上下,現在也不該有臉來說三道四吧?

       不過,退步就是退步,退步就該檢討。官員辯稱是因政府為庶民著想、干預油價所以在此項目上被扣分,實情恐怕未必如此。觀察政府效能中的各細項指標,財政情況一直表現不佳,這次再惡化,或可推託是因應金融海嘯與提升競爭力的減稅措施所致;但實際上退步最多的項目是「公股影響企業的活動,由十二名退到三十五名;再來是「官僚行政影響企業活動」,由八名退到廿名。而這兩項,確實是有跡可循。 

       例如,許多原本政府勢力逐漸淡出的半公營企業,在立委與部分媒體民粹式的要政府「硬起來」的鼓吹下,政府公股勢力又再抬頭;政府透過國營事業、政府基金,增加對這些企業的持股。政府不只是介入與民股協調董監事,甚至還形同市場派般的要爭奪經營權;對股權釋出時白紙黑字的承諾也可違背。這就是「公股影響企業的活動」。 

       而去年一年,包括金管會、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這兩個主管特許產業的機關,是標準的不見興利但見防弊,對其管理的產業與企業,做了許多不當的干預、過了頭的處罰。審查企業併購案也是拖拖拉拉、一審就是快一年,延誤企業商機。經濟部在管理企業赴大陸投資上,也是開放慢、審查效率更差,讓企業商機窒息近死。稱這些行為是「官僚行政影響企業活動」,應不為過吧? 

       此外,與環保相關的項目如再生能源、二氧化碳排放、能源使用密度、因應氣候變遷政策等,台灣的表現也不佳。整體而言,未來政府該強化財政紀律、減少官僚單位對企業活動的干預、制度法令上應更開放;同時,更該避免走上「反民營化」、「官進民退」之路。對環保相關議題,則該盡快落實在制度與政策上,而非在節能減碳、因應溫室氣體等議題上流於口號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排名高居第三的企業效能項目中,製造業單位勞動成本居第三名,正面看是國內勞動力生產力高,好事一樁;反面看,是台灣薪資成本低、勞工都是「價廉物美」、「物超所值」,而這正是台灣整體經濟表現一流,但社會大眾感受淺,有如無感復甦的原因。

       雖然我們不必把這份競爭力報告當聖經看,但受惠於兩岸和緩、開放及ECFA簽訂等因素,讓台灣的排名進步創歷年最佳名次,仍值得高興,台灣社會與政府的努力也值得肯定。但,報告中對台灣負面評價項目中,其實還是告訴了我們不少事。政府,看到了嗎?有能力、有魄力改善嗎?

工商社論-正確看待競爭力排名

2011.5.20

     瑞士國際管理學院(IMD)甫發布的2011年競爭力報告,台灣推升至世界6,創下歷來最佳名次。當各部會欣喜於這項成績之際,我們認為執政當局應平常心看待這份競爭力報告,無需自滿;至於報告所指陳的缺失,有則改之,無則勉之,也不必反應過度。

     我們之所以希望執政當局不必過度介意這類評比,實在是因為這些年國際上各式的競爭力評比不少,由於各家所採用的標準不盡相同,因此評比出來的結果經常讓人無所適從。以2010年而言,被IMD評為第2的香港,在世界經濟論壇(WEF)的競爭力報告中卻被評為第11,被WEF評為第5的德國在IMD的排名竟落至第16,而日本被WEF肯定為第6,但在IMD連前20名都擠不進去。

     看完這兩份評比,讓人愈發迷惑,日本、德國的競爭力是強是弱依舊沒有答案。再看另一例,金融海嘯之後冰島經濟搖搖欲墜,連位在首都雷克雅未克的幾家麥當勞也搬走了,但曾幾何時,冰島還是競爭力評比的優等生,2006IMD將其評為第4WEF也將其評為第5。冰島如此優勢的競爭力,何以沒多久即冰碎瓦裂?這說明直到今天,競爭力仍無法被周延地評比出來。既是如此,我們實在沒有必要為每次排名的起落而大喜大悲,對於競爭力報告指陳的優點無需自滿,但對於評比列出的缺點則應虛心檢討,這才是看待當前競爭力評比的正確態度。

     近代各國經濟實力的消長背後,好像有一隻無形之手在引導,而那股引導一國經濟走向成功的力量是什麼?17世紀英國經濟思想家威廉.佩弟(William Petty在荷、法的競爭經驗中,體會到便利的海運和水運才是決勝的關鍵;18世紀亞當斯密認為一個具同情心的道德社會才是經濟成功發展的基礎;20世紀經濟學家梭羅則認為人力資本才是競爭致勝的重點。雖然每個時代的環境不同,成功的經驗未必能全然複製,但這些思想家提供了我們一些方向。換言之,要提升競爭力,除了靠完善的法制、海運的優勢、人力的資本之外,還得有社會的美德。

     競爭力本來就會因國家地理位置、產業結構差異而有不同的表現,但如今多數競爭力評比,大致均以人均所得、外匯存底、財政赤字、研發支出等逾百項統計及問卷資料揭開競爭力奧秘,先不談各國統計品質參差不齊,即使統計資料沒問題,試想影響日本經濟至巨的武士道精神該如何被量化成競爭力?金融自由化被視為競爭力的提升,然而其潛藏的風險該如何同步計入?大國與小國採用同一競爭力標準衡量適當嗎?不同產業結構的國家能用相同的標準來衡量競爭力嗎?再者逾百項指標對競爭力的影響高低有別,採等權加總合理嗎?凡此種種皆是競爭力評比力有未逮之處。正因如此,我們才建議決策當局應理性地看待這些評比,對於名次的變化更應淡然視之

     經建會副主委胡仲英表示此次排名提升高興一天就好,未來應好好檢視政府效能,對此我們深表認同。人情之常,在馬政府執政三年後取得此項排名的紀錄,要各部會淡然處之並不容易,但理應像胡副主委所言,高興一天就好了,接下來應該認真去檢視政府效能所以下降的財政情勢、財政政策等問題。

     IMD四大評比項目「經濟表現」、「基礎建設」、「企業效能」在今年都有不錯的表現,唯有「政府效能」退後4名。而「政府效能」的排名之所以下滑,原因在於財政情勢、財政政策退步。那麼何以財政情勢與財政政策退步?這是因為近十年政府不斷編列特別預算,債務累積速度甚快其實,無需IMD來提醒,近期經建會在籌編明年度公共建設預算已發現事態嚴重,2,600億元的建設預算如今僅能匡列1,200億元,包括新竹生醫園區的生醫科技與產品研發中心、生醫園區醫院等重大建設的期程,都因缺錢而延後。

     事實上,台灣的財政壓力要比呈現在IMD上的數字更嚴重。因為台灣除了依公債法所揭露的中央政府債務4.5之外,若依國際貨幣基金(IMF)定義,把短債及非營業基金的債務計入,則債務已升至5.5兆元。此外,軍公教退休金、退撫基金、勞保年金給付、各級政府未撥付之健保費等潛在負債,總計已達13兆元。看看這些天文數字,豈不比IMD上的財政情勢更為險峻?

     台灣的競爭力如何,自己最清楚,經建會在競爭力發布的新聞稿上指出:「政府效能在未來將是決定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延遲政府改革將對經濟造成威脅。」但願政府各級官員牢記此話。若能時時以此為誡,則台灣競爭力更上層樓,指期可待。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5249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