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用工荒」背後實際是「民工權利荒」---- 風火哪吒
2010/03/15 12:28:00瀏覽526|回應0|推薦0

    新年伊始,中國大陸內地與沿海同時敲響「用工警報」,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出現了大規模「用工荒」,僅珠三角幾大城市即缺工超過200萬人。有不少單位因缺少工人而開不了工,有的甚至停產。不僅如此,勞動力出口大省如河南、安徽、四川等地,也出現了「用工荒」。

    「用工荒」的出現有多種原因與因素,但最根本的是用工制度的匱乏和不落實及農民工權益保障的缺失。多少年來,中國社會將「廉價勞動力」優勢發揮至極致。收入最低廉、地位最卑微的農民工為了養家餬口,遠離家鄉,奔波四方,並成為「中國製造」走向世界的重要支撐力量。他們忍辱負重,為「血汗工廠」創造了大量的剩餘價值。但一直以來,依靠低廉勞動力為成本而高速發展的經濟模式畸形而怪誕,突顯了中國農民工低工資、低福利、低保障的待遇以及未得到公平對待的冷酷現實。

    農民工一生中最年富力強的時光被「掠奪性開採」,那些靠農民工血汗而繁榮起來的地區與企業,既不承擔農民工成長與學習培訓的成本,也不承擔他們老病之後休養生息的支出,而是用低廉的工資,「掠奪性開採」了他們的體力與精力,一旦開採殆盡即棄之不管。人可以只被榨取與使用而不管他的生老病死嗎?「以人為本」講了許多年,可是從來沒有真正得到過落實。

    記憶猶新,去年農民工群體成了金融危機的最大犧牲品,常被無辜開除趕走。尤其令人不堪的是社會存在的道德危機,黑心老闆藉故欠薪逃匿,政府不管不問。各種事故中遇難的大都是農民工;得「職業病」而得不到救治補償的也是農民工,所以出現了開胸驗肺等事件;被拖欠工資去討薪反而遭受侮辱毆打的也是農民工。在權益受到侵害時,工會往往會失靈或失語,而有許多企業根本沒有工會,工人維權無從談起。

    一些資料顯示,許多企業中機器設備陳舊落後,沒有安全防範措施,致使農民工受傷致殘甚至死亡。2004年調查顯示,珠三角每年發生斷指事件約3萬宗,被機器切斷手指達4萬餘節工人被要求加班加點而不加薪,對於珠江1,500餘名農民工調查,去年加班無收入者達839人,工作時間長,收入卻沒有相應增加;民工生活苦,住的是夏熱冬冷的簡易棚,吃的是工地大鍋飯,幹的是最重苦力活,拿的是最低工資,營養不足,缺乏健康,病災時無人照管;無地位,經常挨打受罵被訓斥,像奴隸一樣毫無尊嚴,受盡屈辱;工資被苛扣、被拖欠,辛苦一年拿不到工資,欲哭無淚,為討薪無計可施,只能爬塔跳樓,堵路自殘,出演了一幕幕人間悲劇。政府監管不力,甚至與黑心老闆相互勾結,合謀欺壓工人。

    農民工遠離家鄉,他們的妻子在家守活寡,子女甚至流浪,年邁父母無人照管,長期不能與家人團聚,內心備受煎熬。而當年關即至時,票價高,買票難,更是可憐。去年南方13萬農民工只好騎摩托車拖兒載女,頂風冒雪,千里返鄉。農民工承擔著最苦、最累、最髒、最險的工作,但在權益上享受不到應有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待遇,處於社會最底層。據統計,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地外來人口對當地GDP的貢獻都在30%以上,但他們卻享受不到和城市人平等的教育、醫療、住房等權益,城市給他們夢想,但政府和社會卻拒絕給予其尊嚴。1.權益的匱乏,2.身分的迷惘,3.工作的繁重,4.生活的困窘,5.家庭的壓力,6.候鳥式的奔波,7.廉價的報酬與7.卑微的社會地位讓身心俱疲的農民工選擇了逃離。

    頻發的「用工荒」並不是壞事,它意味著中國「血汗工廠」即將崩潰,年輕的農民工向黑心企業主、向荒廢了自己責任的權力發出了挑戰,也是爭取與保護農民工權益的契機。欲解「用工荒」,先破「權益荒」。必須建立健全及認真落實用工制度與政策,使農民工真正享受各種應有的權益保障及待遇,使人格得到尊重,這是問題的關鍵。可在為少數集團利益服務的中共專制統治下,這也只能是一種奢望與夢想。

    中國自建政以來,在口頭上、紙面上一直把工人、農民的地位捧得最高,而農民工身兼雙重身分,卻一直被壓在社會最底層。自稱關注民生問題的「兩會」年年召開,可20年來農民工的種種問題從未得到解決,民生問題只是空談。現在「兩會」又在召開,「報告」正在討論,不管是冠冕堂皇的老調重彈,還是信誓旦旦的數字翻新,但結果一定是有名無實的承諾,是永遠不會兌現的一紙空文!

相關閱讀:

1.民工荒 ---- 一個時代的終結?

http://blog.udn.com/teddy5422/3825951

2.中國缺工嚴重 台商拉警報 

http://blog.udn.com/teddy5422/3806547

3.中國民窮的根源何在 

http://blog.udn.com/teddy5422/3016205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385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