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20 01:17:45瀏覽789|回應0|推薦1 | |
《21世紀》 2009年四月號‧第112期 2008年末,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性金融海嘯衝擊了亞洲經濟體。照理說,中國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市場,不應該受到很大的衝擊,但是中國卻受害甚大。中國經濟外貿依存度(一定時期內進出口總額與GDP的比值)高達70%:1,國際金融危機導致發達國家消費萎縮,需求減少,從中國的進口減少,中國很多企業被迫減產甚至關閉。 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國出現新的失業潮。很多學者認為幸虧中國實行計劃生育,否則這次失業潮會更嚴重,由此認為中國應該堅持不動搖現行計劃生育政策。本文從人口結構角度分析中國的勞動力結構和消費結構,得出了與主流經濟學家及人口學家截然相反的結論:計劃生育導致內需不足,反而會增加就業壓力,威脅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獨生子女政策由陳雲、陳慕華為代表的計委系統首先提出。陳雲提出該政策的一個重要理由是減少人口可以緩解就業壓力。1979年06月,陳雲在給老部下陳慕華副總理的信中指出:限制人口、計劃生育問題同國民經濟的發展一樣重要,並為實行獨生子女政策提出五條具體建議。鄧小平同意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理由也是認為減少人口有利於解決就業問題。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 殊不知,歐洲各國的經驗表明,老齡化不但導致勞動力短缺,也增加就業壓力。勞動力短缺並不意味著充分就業,年輕人能勝任的工作,老年人並不一定能勝任,這是一個結構性失衡的問題。然而,計劃生育導致中國「未富先老」。中國目前只有1.60億60歲以上人口,其中有4000多萬城市退休人員享受社會養老(其他四分之三的老人靠子女養老),但是養老金缺口已經很大了。而今後將是四億老人等著社會養老(因為他們只有一、兩個孩子,沒有足夠的子女來贍養他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正在考慮將男女法定退休年齡都提高到65歲,以應對今後的養老金危機。 筆者最近撰文提出,與其推遲退休年齡,不如停止計劃生育。該文曾被人民網推薦到首頁,並在網上引起熱烈的討論。但是國家計生委系統的學者卻反對調整人口政策,如 其實,「人口多導致就業壓力」的觀點與亞里士多德的「落體速度與其重量成正比」的理論一樣荒謬。根據2008年《世界概況》(The 2008 World Factbook)分國家資料,2007年美國人口三億,失業率為4.6%;巴西面積相當於美國的91%,人口1.9億,只相當於美國的63%,但是失業率卻高達9.6%。阿根廷面積是印度的84%,人口只有印度的3.5%,但2007年阿根廷失業率為8.5%,印度為7.2%。有人說,日本人口只有1.27億,購買力卻超過四兆美元,比人口11.4億的印度還要多,因此消費取決於人均收入而非人口數量。其實,一個國家有甚麼樣的生產水平,就有甚麼樣的消費水平,就業機會更取決於人口,而不是人均收入。一個蘿蔔一個坑,有多少的人口,就有多大的消費市場,就有多大的需求,就有多少就業機會。人口減少之後消費也自然會減少,哪裏還有就業機會? 比如,窮人買件衣服,可以提供一個低工資裁縫一天的工作機會;富人買件衣服,可以提供一個高技藝、高工資裁縫一天的工作機會,富人總不至於裏三層外三層穿一大堆廉價衣服吧?日本四兆多美元的購買力只能提供0.67億個左右(總人口的50%左右)的就業機會,而印度三兆美元的購買力卻能提供5.10億個左右(總人口的50%左右)的就業機會。日本對低附加值的產品需求有限,而單位消費量的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所提供的就業機會並不多。以購買力計算,印度2007年人均GDP為2,600美元,這個購買力大概可以提供一個餐館服務員一年的就業機會;日本2007年人均GDP為33,500美元,但是也只能提供一個餐館服務員一年的就業機會。日本即使消費飽和,所提供的就業機會也不過是滿足日本本國的就業而已。 伽利略用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但是中國不少人口學家和經濟學家至今仍不能理解「兩個鐵球」原理。(作者係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副研究員) ◎really?很有意思的看法,蠻顛覆傳統見解!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