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社論:香港與東協是台灣簽ECFA的兩面鏡子
2010/01/26 08:55:50瀏覽707|回應0|推薦1

2010.1.19

上週六,香港立法會舉行投票,通過造價八十六億美元的高速鐵路預算,以連接香港、深圳與廣州,這個中國當局與香港特區政府聯手推動的構想,卻引發香港青年包圍立法會大樓,癱瘓市內多條主要道路,並與鎮暴警察發生了示威衝突。

香港於一九九七年回歸中國,也在二○○三年與中國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一向是中南海兜售「一國兩制」的樣板,怎麼在中國崛起、「祖國」情勢一片大好的這個時候,香港人還要上街抗議興建港深廣高鐵?這個事實與瀰漫在大中華上空的泡泡似乎差距很大。

相當於六六九億港幣的這條高鐵這次打著的兩個旗號「很有意思」,分別是「使香港更緊密融入大陸市場」、「避免香港被邊緣化」,中國市場如果已經成了「拯救全球經濟的火車頭」,緊密融入有什麼不好?避免邊緣化有何不對?香港人到底在反對什麼?這兩個口號聽在台灣人耳裡是不是感覺很詭異?

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台灣是主權國家,兩者根本不能類比,但是當前台灣政府使用的語言與政策的走向,為什麼這麼香港化?已經成為中國人的香港居民尚且要走上街頭表達不滿,台灣人難道不該睜大眼睛看清楚是怎麼回事?香港青年的訴求很清楚,他們主張這條運輸動線違背港人利益,舉著牌子要香港政府把高額的建費用在扶貧上,而不是拿來修建高鐵;香港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坦承流血衝突應該與青年出路、貧窮甚至住屋問題有關。

香港公佈的一份最新民調顯示,八○年代出生的青年超過四成三不滿現況,表示滿意的只有一成四,調查研究單位因此認為,港青對諸多指標都顯示負面,反映青年對就業市場、社會環境劇變以及前景迷惘,情況令人憂慮。在CEPA實施六年多後,帶給香港的局面竟是如此,看在台灣人眼裡,應該是一本珍貴的活教材。馬政府已經宣佈與中國洽簽ECFA的官方接觸將在本週展開,ECFA的前身是CECA,就是企圖比照香港CEPA而來,香港今天民主宣告死亡貧富差距嚴重青年沒有未來的政經情況是馬政府要的嗎?

另外一個被馬政府當成範本的是東協與中國達成自由貿易區,理由也是台灣若不與之連結將被邊緣化,過去一年經常胡說東協加一後台灣就將時不我予的馬英九,自今年元旦東協中國自貿區開始上路後,近來已經悄悄改口:東協加一雖然對我影響較小,但日韓未來加入後就會造成衝擊,因此ECFA非簽不可。看來東協加一的影響到底如何?要看馬總統的心情隨時可變,東協不是重點,ECFA才是「聖旨」。

被馬英九掛在嘴上的東協,也實在「很不捧場」,由於紡織、食品和電子業強烈反彈,印尼政府已經要求東協重新展開協商,甚至可能透過總統發布命令來迴避實施東協加一協議;馬來西亞的前總理馬哈地更直率,他說中國的廉價產品將大舉湧入東協市場,中國正對東協集團構成重大威脅。和中國相加後,他們為什麼反而裹足不前?這些說法不是在拆馬政府的台嗎?經濟部說得很清楚,ECFA是參考東協自貿協議而來,以東協的產業結構,猶對中國產品如臨大敵,台灣在面對ECFA必然楬櫫的雙方市場對等開放,馬政府的準備是什麼?大家只看到每遇質疑即以「絕不開放」對全民敷衍搪塞,其他什麼都沒有。

香港、東協分別以不同的地位先後與中國進行經貿更緊密的安排,也陸續累積出顯而易見的效應,這些前例各有其主客觀的條件與環境,現在發生問題的原因出在哪裡?台灣應該如何避免?或者無法免除必須付出代價?這些都是馬政府事前必須向國人詳細報告的,如果連最起碼的原則都說不清楚甚至揚言不必舉行公投徵求人民同意,如此還有什麼資格要派員前去中國談判?談判的結果又怎麼可能對台灣人民有利?民主政府絕不容許此等獨裁專權作為。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3722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