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23 13:14:32瀏覽1251|回應0|推薦0 | |
聯庄輪值制的演變口 中元祭典的十三大庄輪值從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開始,這一年由六張犁開始輪起,順序依次為六家、下山、九芎林、枋寮、新埔、五分埔、石岡、關西、大茅埔、湖口、楊梅、溪北、溪南。如此周而復始輪了三屆,到了第四屆的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年),大隘地區(北埔、峨眉、寶山)以姜義豐為總爐主,首度加入枋寮義民廟輪值,成為第十四大庄。到了民國六十五年,溪北區以該祭典區域太大,輪值祭典及各種業務連絡上不方便,申請劃分為新屋、觀音兩祭典區。新屋祭典區總爐主由許合興擔任。溪北祭典區正式劃分為新屋、觀音兩祭典區。本廟從此由十四大庄祭典區,變為十五大庄祭典區。除了輪值大庄的增加,每一庄內的區域也不斷擴張,現今已含納新竹縣全區並擴及桃園縣之一部份了。 割香分廟 分佈全台 客家子弟無論遷徙、搬家、購車、婚姻、事業、災厄,甚至當兵服役、出國、遠遊,皆會先行到枋寮褒忠義民廟祭拜,向義民爺秉報一番,並祈求義民爺的保佑,久而久之成了堅定不移的特殊信仰,誠心人士帶著義民廟割香而來的義民爺黑令旗,無遠弗屆的在每個移徙的地方崇祀義民爺,乃至建立分廟,目前全台已有三十多座的義民廟分香廟。 興學辦教育 創建義民中學 義民廟對鼓勵興學、培育人才始終不遺餘力,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義民祀典簿即規定:典區內中式者到義祠掛匾贈銀十二元,內地來者贈銀四元。貢生等掛匾不能支銀。同治十年(一八七0年),為了鼓勵聯庄內莘莘學子求取功名,義民廟更定有一套嚴格的獎勵制度,內-容如下: 十三庄祭典區內進文武浮辦豬羊致祭者,賞花紅銀八元,淡北之外庄致祭者賞銀四元。(註:丈洋、武洋即所謂的文秀才、武秀才。) 一進文伴武淨諧廟行香並辦牲祭者賞花紅銀四元,淡北之外庄銀一元。 恩拔副歲稟附貢登匾者賞花紅銀廿六元,淡北之外庄銀十二元。 文武舉人登匾者賞花紅銀三十二元,淡北之外庄銀十六元,淡南及南路銀八元。 文武進士及第登匾者,賞花紅銀五十元,淡北之庄外銀二十四元,淡南及南路銀十六元。 施主嫡派子孫進中者,賞花紅銀加十三庄內一倍,同姓非嫡派者與十三庄一體。 內地進中來台者概不准領。 從取消道光十五年以來內地(指中國)進中來台者的獎勵金,可看出義民廟「取之於地方、用之於地方」的苦心請旨。除了獎勵功名,廟方也設有清貧獎學金以幫助清苦家庭的子弟。大正一年(民國元年)開始,廟方更慷慨解囊,每年提撥總收入的五分之一左右,補助境內十四大庄所有學校。當時聯庄內計有三十一所學校,全部雨露均沾,義民廟對推行教育功蹟卓著可見一斑。此一補助方案直至昭和二年(民國十六年)才取消。但昭和四年(民國十八年)後,義民廟直接投人辦教育的樹人偉業,十四大庄學校補助金移轉為「義民中學校」之建設基金,為籌備建校而努力。 到了二次戰後,台灣光復的次年(民國三十五年) 義民爺的新使命 兩百多年來,無論是拓墾初期各地的墾業主、戶鋪殷商、文化教育者、地方政冶頭人,或一般平民信士,或多或少與義民廟都有交流。匯集多元人氣,加上身兼社會救濟、造橋鋪路、興學教育、樂施公益,參與地方各項公共事務,又充任凝聚杜會力量的角色,使義民廟成為地方上宗教、政治、經濟、文化等的重鎮。此傳統沿襲至今,隨著義民爺信仰的傳佈,義民祭祀圈的擴大,加上杜會本土化意識的抬頭,義民廟裡的義民爺從被膜拜的神靈圖騰,昇華至超然於宗教,成為全台客家族群認同的象徵。此一變遷及日益加重的使命感,應是當年奮勇保衛家鄉而犧牲的義民所始料未及的吧! |
|
( 在地生活|桃竹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