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0/19 11:56:35瀏覽212|回應0|推薦0 | |
2015-10-19 台灣出口衰退似無減緩跡象,今年GDP無法「保一」幾乎成了定局。日前中華經濟研究院首開第一槍,將今年經濟成長率從原本預估的三.○四%大幅下修至○.九%,正式預告「保一」破局。誠然,全球經濟、尤其新興市場同樣陷入停滯衰退,但若深入分析探討,台灣的處境顯然更加險峻,必須全盤檢討,診斷病因,才能找出治本之道,重振台灣經濟。 全球景氣疲弱導致需求不足,尤甚者,中國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第二大引擎,為全球需求的重要來源,其成長下滑,首當其衝乃是原物料生產國,出口萎縮,股匯市重挫,資金大量外流,經濟急轉直下,外資機構麥格理甚至認為現在比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更令人憂心,高盛則稱,二○○八年金融海嘯的第三波正席捲全球市場。吾人或許不必如此悲觀,但全球經濟失溫則是明顯的事實,「日圓先生」榊原英資認為全球經濟看不到新動能,進入低溫成長狀態。解決的方法則是調整經濟結構。反觀台灣出口連續數月雙位數衰退,景氣燈號亦連連亮著憂鬱的藍光,無薪假、裁員人數直線上升,GDP預測值一再大幅下修,景況之惡劣,豈止失溫,恐已陷入急凍狀態。 當前台灣經濟何以險象環生?癥結在於兩岸經貿結構的偏差。二、三十年來,台灣經濟已經形成一種僵固的連鎖結構︰經濟成長主要靠出口,出口主要靠電子製造業,電子的生產基地主要在中國。出口佔台灣GDP七成,而去年台灣對中國﹙包含香港﹚的貿易依存度卅九%,海外生產比逾五成,大部分為資通訊產業,生產基地則多數在中國。這樣的數字凸顯一個向中國傾斜的畸形狀態。不可否認,在中國經濟起步之際,由於生產成本低廉,政策與租稅制度亦多所優惠,企業西進確實讓台灣經濟嘗到甜頭,於是由傳產到科技,台灣產業止不住西進的腳步。而且,台灣擁有技術資金人才,而中國的優勢則在勞動力與土地,因此,一開始中國之依賴台灣猶甚於台灣對中國的依賴。但台商的美好時光很快過去了,兩岸經貿結構已經產生質變,中國的產業迅速崛起,經濟形態亦由「製造導向」逐漸轉型為「消費導向」,是以主客易位,形勢逆轉,台灣已淪為依賴者,甚至被中國學者嘲諷為糖尿病患者,必須仰賴中國施打胰島素延續生命。 其實,當前台灣經濟困局反映的是兩岸由合作夥伴成為競爭者的商戰。這場經貿大戰是零和模式的大殺戮,具有幾大特色︰一,對戰雙方的資源與規模不對稱。中國產業崛起出於市場機制者少,受惠於國家政策扶植者多,因此這場戰役本質上是「台灣企業個體戶」與「中國企業國家隊」的對決。其次,中國企業具主場優勢,十三億消費人口足以支撐起世界級品牌的誕生,不但在手機市場製造出小米、華為,也在電商市場塑造阿里巴巴的神話,在組裝代工零組件的生產上,也漸次建立完整的供應鏈,與台商形成你死我活的對抗關係。三,中國更利用市場優勢威脅利誘國際科技大廠參股、技術合作,其半導體的發展大抵如此,俾便在短時間內建立策略性產業。中國發展科技產業,無非幾個步數,投入大量資源與政策扶植,首先解決資金問題,其次以山寨模仿、剽竊、挖角,繼之以併購參股,取得技術人才,意圖達到後發先至的效果。中國對我科技產業的步步進逼,先是挖角我面板專業團隊,如今則延攬DRAM之高階經理人,加上聯發科有意引進中資,皆為其一貫手法的展現。 最近吾人一再呼籲政府必須重視資本市場,所關切者並非股票交易之金錢遊戲,而係憂心一個疲弱的資本市場不但無法提供企業募資擴大投資的功能,偏低的股價更容易讓中資趁虛而入,以絕對優勢的資金大量購併、參股台灣企業,取得關鍵技術與人才,成為產業巨獸。如此一來,台灣企業恐怕尚未與之對戰,即已落居下風,任其宰割,而台灣經濟危矣!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