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七世紀的福佬海商(6)----翁佳音
2009/08/19 09:30:50瀏覽1284|回應0|推薦0

 〈一)前言:李旦與顏思齊

〈二)十六世紀的海盜與海商

〈三)九龍江(Chincheo)流域的福佬海商

〈四)當荷蘭人遇上福佬人

〈五)明、荷澎湖交涉中的重要福佬商人

〈六)福佬海商逐利到臺灣與三邑幫的興起 

〈七)福佬海商勢力獨擅的時期已不再

〈八)結論

三邑幫勢力興起中,有一明顯的現象就是鄭芝龍的宗族、姻親處處可見。荷蘭資料中處處可見的GhampheaGampea),有人推測為鄭芝龍部將洪旭,但我認為比定成「顏伯爺」比較合乎事實,他應該是鄭芝龍的姻親,也是為五商中的顏家。另外一人Binliock(明騄?)很像鄭芝龍兒子輩譜名的「明」字輩。其次,荷蘭文獻中,被稱為官員、船長,也經營釀酒的四舍(Sisia / Cicia),他是鄭芝龍的幼弟,為活躍於軍政商的芝虎、芝鳳外的另一個同父異母弟弟,芝豹。在Nuyts擔任長官期間,他作為一官商業合約的保證人,即人質,而與臺灣的荷蘭長官住在大員約一年,他的母親與黃氏還曾要求荷蘭長官照閩南慣習收芝豹為義子。

另外一人是廈門的祚爺Sauja,即鄭泰,為鄭成功是的兄弟。鄭泰之甥Lioey(李英)介紹祚爺用二,三○○rijkaerder向大員的荷蘭人自由市民Wynand購買房舍,交由Lioey管理。Lioey曾藉此向公司貸款,但後來為揆一所沒收。至於以廈門為根據地的鄭彩、鄭聯兄弟,事實上是同安人,與鄭芝龍、成功家族雖有族譜上同祖的關係,不過卻是十代以前的同祖同宗,不是五服之內的宗族。也因此,廈門同安的鄭氏家族後來亦為鄭成功所兼併。

要而言之,儘管福建的晉江安海(安平)與漳州月港,在明代嘉靖年間都是重要的港口,但長期以來,東西洋網路仍以漳州的勢力為主,晉江勢力是後來居上,一六三○年代至一六八○年代之間,可謂是晉江勢力的是鼎盛時期。亦即在荷蘭人來到中國沿海之後,福佬海商領導者階層,甚至是航渡海外的漢人籍貫,發生了變化。泉州三邑幫在後來取得優勢,這可以解釋:為何清初隨施琅征臺的官弁中泉州三邑幫的晉江、惠安佔多數,該泉州幫且在臺灣開發中佔盡商業地利,以及後來菲律賓的華僑變成以晉江籍為主的緣故。

〈七)福佬海商勢力獨擅的時期已不再

繼鄭芝龍父子之後,鄭經後來雖因抗清失利,而將其家族勢力撤退到臺灣來,但仍在海外貿易上擁有一定的勢力。及至清滅鄭氏,固然對福佬幫商人產生一定程度的打擊,然而,吾人不應忽略鄭氏家族的海外貿易勢力為晉江人施琅所繼承一事。至少在一七二○年之前,福佬幫,尤其是以晉江幫施琅家族為主的福佬海商仍為重要勢力,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廈門交涉的「大老爺(Twa Lawyea)」,就是指施琅。不過,後來施琅後因忌被朝廷去除勢力,再加上內外種種因素,十六世紀中期以來福佬海商勢力獨擅的局面已不復回。 

在日本,一七一五年,福建商人先是因清朝的海禁的解除,其他省分商人再度活躍,「長崎貿易中,福建商人的活動,因鄭氏的降伏、遷界令的撤去,而告急速衰退,又因正德五年新例的的信牌問題,更受反擊,幾乎告終,而屈服於江浙商人之下」。南洋方面,十八世紀二○年代,也因清廷懼怕人民勾結海賊為亂而行短暫的海禁。此後,雖然有一陣子以廈門港為主的貿易興起。但此時,其他籍貫的商人也活躍海上,英國東印度公司復以廣東為主要貿易地,至此,在近世初期世紀以來獨霸一時的福佬海商活動,可謂已劃上一個句點。 

〈八)結論

總結而言,本文嘗試重新再結合中外史料,深入就中外文獻的參照、考訂,並且運用福佬話(即閩南話)語音的觀點比定主要商人,同時進行籍貫分析,進而發現十七世紀當時的漢商領導者勢力的變化。十七世紀之初,當基督新教的荷蘭人、英國人與中國接觸之後,他們所面對的漢族商人之中,首先是馬來西亞方面的大海商李錦EmpauImpo)、菲律賓大洋商黃合興號的黃明佐Hwi Wansan),接著是日本李旦Captain China)、歐華宇Whouw)、張敬泉Cipsuan),以及許心素Simsou),這些大海商都是以廈門為中心的漳州勢力。然而,漳州勢力的衰退並不是因為荷蘭人的阻擋,而是以鄭芝龍為首的三邑幫成功地結合、利用荷蘭人,進而取代了漳州人的勢力。

在社會組織方面,方言群的類似性,是福老海商的組成原理。用含混的福建人、閩南人,甚至漳泉兩籍,恐怕不能看清十六、七世紀各幫派商業勢力興替的歷史真相,也無法看出十六、七世紀之時漳州系統在各地區佔重要地位之事實。本文進一步指出,東洋航路的李旦、歐華宇、許心素是結拜兄弟,歐華宇並與張敬泉有親密關係。西洋航路的蘇鳴崗與Ingie Watting,另外Jan Con與茂哥、林六哥等人有姻親關係。

也就是在這種東、西洋路網絡的交易圈中,福佬海商長期以來在各地區活動,留下一些具有深遠意義的文化、社會語言遺跡,例如「牽手」、「公司」(Kongsi)等。尤其是後來成為東南亞社會的一個重要社會組織的「公司」,此詞,如果從當時的福佬人海外活動的研究角度去探討,可以發現此語原出福佬話,「公司」也當時的福佬人社會組織之一,不過,這是我另外一個題目了。 (作者係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王直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西元1552年),朝廷懷疑頗具實力的海上大亨王直(即明史之汪直,惡與前朝太監汪直同名,故改之),與海賊徐海勾結倭寇攻陷黃巖縣有關,命俞大猷、湯克寬統舟數千圍剿王直在舟山的基地烈港,此舉形同官逼民反,王直「以火箭突圍而去」,從此在平戶島附近稱王紮寨,「三十六島之夷皆聽其指使」。

    林道乾

 

潮州惠來人,於嘉靖四十二年(西元1563年)被名將俞大猷掃蕩,林道乾即率其徒眾先逃入澎湖,後又逃避臺灣北港,令明朝水師不敢追剿,但萬曆元年(西元1573年)林道乾再度於沿海被明朝水師追擊,又逃來臺灣基隆,固守年餘後率眾渡過暹羅灣抵大泥(今馬來西亞吉打州)落腳定居,並娶大泥王之女為妻,鄉人來依附者眾也。

    漳州海商李錦、潘秀、郭震

 

三人在暹羅的大泥與荷人艦長韋麻郎相識,慫恿其向中國叩關通商,始有萬曆三十二年(西元1604年)荷人韋麻郎佔領澎湖一事。這是歷史上澎湖首遭淪落外國手中,但也僅是131天而已,旋即被明將沈有容驅退,沈有容因驅退荷人有功,澎湖天后宮內立有「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文,荷人敗於澎湖卻在二十年後佔領臺灣,將臺灣捲入了世界舞台。

    澎湖

 

在元代時隸屬於泉州晉江縣,至元年間設置巡檢司,後朱元璋下令海禁採鎖國政策,於洪武二十一年(西元1388年)盡徙澎湖嶼民,廢巡檢司,此處即變成「海賊」出沒之地,先後被漳州海商陳老和廣東海商林道乾、林鳳、曾一本所盤踞,明朝後又設置巡檢司,但時廢時置,荷人韋麻郎進佔澎湖那時期,只有春冬兩汛期有汛兵防守,其八月七日抵達,正是空防無兵,難怪史載「如登無人之墟」。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3238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