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全世界四億南島語族來自台灣!
2017/10/13 09:03:33瀏覽1419|回應0|推薦0

2017/09/07

「南島民族不但發源自台灣,而且當時台灣的首都就在台東!」先前 麻省理工曾經有一份報告指出 ,台灣人可能是現在地球上所有人類的共同祖先,從台灣航行到菲律賓,足跡遍布了整個南洋群島。而最近中研院研究結果,先一步確認這個假說的可能性。

一艘阿美族古船印證台灣海洋民族的驕傲

越來越多國內外學者從各領域研究,台灣是南島語族的發祥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今天更進一步提出 4000 年前台灣首都在台東」 的論點。劉益昌今天參加阿美族古船活動,印證近 4000 年間台灣和南島國家有船隻往來,並提出「海上南島玉路」研究。他說,4000 年前台灣特有的玉飾可能透過類似帆船傳播至呂宋島、婆羅洲、印中半島等地。

劉益昌表示,台灣玉的原產地在花蓮,4000 年前人們從花蓮把玉運到台東,並在現今富山、杉原一帶成立玉器加工場,南島民族從台東帶著玉器當信物航向東南亞等國,「南島民族不但發源自台灣,而且當時台灣的首都就在台東。」4000 年前的台東可能比現在還熱鬧。

許多國、內外學者,提出包括台灣、海南、越南南部、菲律賓、馬來群島,東達南美洲西方的復活節島,西到東非洲外海的馬達加斯加島,南抵紐西蘭, 廣大的南島語系發祥地是在台灣,從出土的文物也獲得印證。

民國 94 4 25 日,澳洲考古學者彼德‧貝爾伍德(Peter Bellwood教授應邀到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演講,他根據考古證據,提出南島民族是由台灣向外遷徙的推論。貝爾伍德的論點認為,在巴丹群島和越南北部挖掘到的玉玦,和台灣息息相關,南島地區並沒有產玉,而這些玉是來自台灣的花蓮;另外,在菲律賓出土陶器,不管是器形和紋路上都和台東東部細繩紋陶文化接近。

另外在澳洲從事考古研究的台灣學者洪曉純,在民國 96 年間也發表考古結果,東南亞目前最早的史前遺址是在呂宋島,大約是在 4000 年前,和台灣東部文化遺址很相似,另外,也在呂宋島、越南等遺址發現台灣玉。

在南島國家發現台灣玉,證明了單向的遷徙行為。台東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李坤修帶領的「舊香蘭史前遺址考古隊」,先前在舊香蘭遺址挖掘到一顆奇特的耳飾,這個耳飾是玉石打造,放在石棺旁,並非陪葬物。李坤修認為,這個耳飾在考古上意義非凡,尤其是在「台灣是南島民族發源地」的這個區塊。這個耳飾有可能是「貿易」行為從菲律賓或越南到台灣;也有可能是台灣當地仿造。兩種情況也有不同的文化意義,但不管是哪種情況,更進一步證明南島民族和發源地-台灣間的「文化回饋」。

為印證近 4000 年間,台灣和南島國家有船隻往來,阿美族和索羅門造船專家攜手打造的阿美族古船,今天在太平洋揚帆,證實帆船能藉風力航行太平洋。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近 2 年推動東部海岸部落航海文化的重建,經訪談、調查,東海岸部落過去在沒有公路時,帆船扮演重要交流角色。

南島社區大學和阿美族人一年前開始根據馬蘭部落耆老訪談,打造竹筏帆船;不過,船帆製作遇到瓶頸,今年在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部、民進黨立委谷辣斯.尤達卡(Kolas Yotaka)協助下,邀請索羅門群島最偏遠的 Taumako 5 位人士來台協助製造船帆。

阿美族古帆船日前完成,今天中午實際在太平洋航行,從台東市沿海藉風力航到太麻里海邊。計畫負責人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劉烱錫表示,在風向、風力良好情況下,相當穩定,證明帆船在太平洋航行的效果相當好。劉烱錫表示,馬蘭部落古帆船以東亞地區的巨型竹類為船身材料,用黃藤皮綁緊固定,再以林投葉編織縫製風帆,非常具有在地性。比對太平洋、印度洋地區的帆船文獻,認為這種以竹管為船身、四角形風帆的帆船在近代仍盛行於台灣、菲律賓、越南地區。

劉烱錫表示,馬蘭部落這種古帆船類型與與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劉益昌所指出的 4000 年前「海上南島玉路」高度重疊,當時台灣特有的玉飾可能透過類似的帆船傳播至呂宋島、婆羅洲、印中半島等地。今天專程到台東紀錄試航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表示,台東的史前文化和菲律賓北部的史前文化相當類似,在菲律賓發現的陶器比台灣晚一點,且發現台灣玉,菲律賓是沒有產玉,因此人是從台灣到呂宋島北部,但究竟怎麼去呢?「很清楚應該就是航海」。

劉益昌表示,台灣東部有黑潮,但黑朝是往北流,沿岸流和季風則是往南、往菲律賓,也就是說「筏子」可以藉著季風和沿岸流航行、遷徙。根據文獻記載台灣有「筏子」,「用這艘仿古帆船來印證,這 4000 年以來,台灣和菲律賓間有航行,從沒有間斷,是很有意義的」。(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南島語族發祥地在台灣 當時首都在台東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0877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