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勒斯萊‧馬偕博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生於1844年,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牛津郡(Oxford)左拉村(Zorra)人,其父母是蘇格蘭人,於1830年移民至加拿大,遂在加拿大定居。愛丁堡(Edinburgh)大學神學院,受教於佈道家都福博士(Dr.Alexander Duff)門下。1871年10月19日馬偕離開家鄉,為了選擇工作地曾前往廣州、汕頭及廈門等地探查,最後於12月30日下午抵達高雄。到臺灣,並非馬偕原先的計劃,不過這一切既成的事,馬偕自己說:「這好像無形的線,引我到這『美麗之島』」去。1872年3月7日又在李庥牧師(Hugh Ritchie)的陪伴下,馬偕登上了「海龍號」輪船,啟程至臺灣北部,船駛至臺南時,德馬太醫生(Dr. M. Dickson)與其一同,於3月9日抵達淡水。馬偕在自述中說:「我舉目向北向南觀看,然後向內陸遙望濃綠的山嶺,心靈非常滿足,心神安寧且清靜,我知道此地就是我的住所,有一種平靜、明晰的聲音對我說:『此地就是了』(This the land),同行的李庥牧師也對我說:『馬偕,這是你的教區』」。
1872年4月19日,他的第一個學生嚴清華第一次來拜訪他,爾後每天都來,遂於4月25日早上開始,一直跟隨著馬偕傳教,及供馬偕差遣。9月26日馬偕由淡水出發經過關渡、松山、基隆、並至社寮(和平島)傳教至9月30日才回到淡水,行程中嚴清華都跟隨左右。至1875年,馬偕在臺灣旅行傳道大約已經走了七百哩路,為三千人醫病,也為人拔了六百八十顆蛀牙。馬偕牧師在短短時間之內走那麼多的路來進行傳教工作,並為百姓拔除蛀牙,這種精神是值得贊賞的。1878年,5月27日馬偕在英國領事館與張聰明小姐結婚,參加觀禮的人有領事與領事夫人(Mr.and.Mrs.A.Frater)、道先生(Mr.John Dodd)和林格醫生等人。從此馬偕即在臺灣落腳生根,並生兩女一男
馬偕牧師在臺灣傳教的過程中是非常辛苦的,期間受到了許多的屈辱,如在艋舺傳教時,「居民用石頭、泥巴丟我們,還唆使狗咬我們」、在淡水附近也遭到婦人的潑糞、百姓的辱罵,在大溪一帶傳教時遇到洪水暴漲差一點被沖走,在景美傳教時,也被人用石頭及磚塊丟擲,也幾乎被原住民所槍殺,也感染了痲疹,但馬偕牧師總是能夠逢凶化吉。馬偕牧師從1873開始行醫後,已經親自為病人拔牙過21000顆以上的牙齒,學生們及其他牧師所拔牙的數目,還只是這些的一半,因此他這種奉獻無私的精神是值得讓後人稱讚的。1900年馬偕不幸患了喉癌,失聲、糜爛,他忍受了肉體上極大的痛苦,1901年6月2日下午4時,在淡水寓所蒙召歸天,享年五十八歲。
1871年10月19日(清同治10年)馬偕自加拿大乘火車至美國舊金山,再搭船經日本、香港、廈門,爾後,於12月30日下午抵達高雄。 並於翌年3月9日抵達淡水,開始傳教的工作,並在淡水設置教會,1873年3月2日更於五股創建臺灣北部第一座禮拜堂。馬偕牧師從1872年至1880年已在臺灣北部開設20所教會,分派約20位傳教士在這些教會,並且已獲得三百名成人信徒。而馬偕的傳道方式則是使用醫療傳道方式來進行,最有名的則是其獨特的拔牙技術。1882年馬偕牧師更在淡水創建理學堂(牛津學堂),此學堂的課程除了除了傳授神學及聖經外,其他還有地理、礦物、物理及化學等,課程內容相當的廣泛。1884年初,馬偕牧師更帶領門徒前往噶瑪蘭傳教,將傳教地點由臺灣西部擴展到臺灣東北部地區。 1892年加拿大長老教會派遣吳威廉牧師(Rev. Willian Gauld)夫婦來臺幫助馬偕牧師傳道,至1893年北部區域的教會已有六十所,信徒已達二千六百四十一名。
淡水牛津大學的建校工作都由馬偕博士親自設計、指揮。建築用磚是從廈門運來的紅磚,校園內的一草一木都由馬偕博士自己精心配置、指揮種植。教室內掛有世界地圖、天文圖以及黏貼歌譜用的紗布框子,現稱「法蘭絨板」。當台灣大部分的學校都是以寺廟為教室,由村學究搖頭揮手教導村童「子曰,子曰」地死背四書五經的時候,這所「牛津學堂」便顯得非常先進宏偉。馬偕博士說,他精心美化校園的目的,是要「異教徒」們從草木花卉和天空燦爛的日月星辰中認識上帝的存在,以及祂和大自然的關係。至於教學方面,馬偕博士以聖經為主要的課本,講授有關聖經的地理、歷史,尤其特別注重聖經中所提到幾個國家的歷史,如埃及、波斯、羅馬、希臘、巴比倫等;他也不忽略科學,傾囊相授西方學校所注重的重要學科,並要他們研究歷史、宗教、神學、地理、天文、生物學等。馬偕博士每天演講一到五次,教導學生討論、發問、思考、辯論。據說,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學習都非常快樂。這種成功的神學教育,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奠定了百年的基礎,造就不少第一流的人才;長老會有今天的規模,可以說是馬偕博士成功的神學教育所結的果子。
一百多年前,馬偕博士初到台灣時,台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距可能不只百年計。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西方人紛紛跳出國家、種族的框框向海外發展時,中國的皇帝們在做甚麼?難道不是在「大中華思想」的緊箍咒裏,自以為是世界之主,過著唯我獨尊、自我陶醉的日子嗎?相信馬偕博士瞭解「洋鬼子」、「紅毛子」的意義,以及在其背後的藐視思想。當時的台灣人,除了自己以外,根本不知道還有其他種族,雖然偶爾有「異樣人種」出現在眼前,仍然很難相信他們是人,而以「鬼」稱之。在西方也曾發生相同的事,哥倫布航海歸來後,向西班牙人報告發現黑人的種種;於是西班牙人便認真討論黑人是不是「人」?這種討論後來演變成買賣黑奴的悲劇,這是對世界的無知所帶來的後果。
馬偕博士知道,新時代的傳道人必須有各樣知識的裝備,才能向蒙昧無知的人傳福音;因此,他在教室內懸掛世界地圖便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這一幅世界地圖可以讓神學生知道自己的位置:淡水在台灣的何處?台灣又在世界的何方?學生們藉此可以放眼世界,進而思想神所創造的天地宇宙。我們只要看看馬偕博士的教學計畫就可以知道,除了主修的聖經課程,其他學科也幾乎是無所不教;這些學科不要說是一百年前,就是在今天,也是非常現代化的教學課目。
◎馬偕博士生平 參考資料 李其霖老師東海大學 臺灣歷史與文化講義第6單元
1844/3/21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Oxford)。
1855年11歲,進入多倫多師範學院就讀。
1858年14歲,多倫多師範學校畢業。
1866年22歲,進入多倫多大學諾士神學院就讀。
1867年23歲,轉學至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神學部。
1870年26歲,4/26自普林斯頓神學部完成學業,同年底渡海遠赴英國愛丁堡大學修習宗教課程。
1871年27歲,加拿大長老教會批准他成為海外宣教師,啟航東來。
1872年28歲,3/9在淡水登陸,選擇淡水做為他傳教台灣的根據地。
1873年29歲,1/9為嚴清華、吳寬裕、王長水、林孽、林杯五人舉行洗禮;設立五股坑教會堂、新港教會堂、和尚洲教會堂;租借民房做為醫館。
1874年30歲,設立三重埔教會堂、新店教會堂。
1875年31歲,設立後譜仔、基隆、大龍峒等教會堂。同年,與五股人士張聰明女士結婚。
1878年34歲,在醫館發現第一宗肺胵蟲寄生人體內的病例。
1880年36歲,建立台灣最初的現代醫院「滬尾偕醫館」。返回加拿大,榮獲皇后大學頒予「神學博士」學位。
1882年38歲,7/21「理學堂大書院」竣工開學。
1884年40歲,1/19「淡水女學堂」完工,3/3開學。
1895年51歲,在加拿大完成他的著作《台灣遙寄》( From Far Formosa)
1900年56歲,巡視蘭陽平原教會。
1901年57歲,因罹患喉癌,6/2病逝於淡水家中,葬於淡江中學後面其私人墓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