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媚中潮與恐韓症---- 歐陽書劍
2015/08/24 11:42:27瀏覽158|回應0|推薦0

2014-08-04

國家要在經濟競爭中脫穎而出,並無單一藥方,無法像服用電影「藥命效應」(Limitless)中的藥丸般追求成功,以為吞一顆下肚後就有能力突破各種難題。執政黨以韓國和中國的自由貿易談判,做為逼人民就範的恐嚇牌,想要強渡猶有爭議的服貿等兩岸政策,不僅可議,且可悲。

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時,韓國歷經大財閥破產,及尋求國際貨幣基金(IMF)緊急紓困的艱難,在危機中忍氣吞聲;但短短十幾年,經濟規模大幅提高,出口金額和每人國民所得逐漸將我國拋諸於後。

不管是自由經濟示範區或兩岸貿易協議的爭議,積極洽簽各項自由貿易協定的韓國,因此都被執政當局視為對照組,希望說服民眾向中國靠攏,做為台灣經濟的救命仙丹;但韓國絕非只得利於自由貿易的佈局,檢驗韓國出口成功等經濟成果,不應忽略其設計和技術能力的進步。

金融海嘯前後,二○○七年至二○○九年間,南韓手機全球市占率從二成跳升至三十%以上,就不是自由貿易協定的成果。三星全球拓土開疆,憑藉著是工業、設計及行銷能力;但執政黨眼中,只見中國,不見世界,看得到市場,卻看不到打進市場的關鍵能力。

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統計,韓國研究發展經費占GDP的比率,於一九九六年為二.四二%,二○○六年突破三%,二○一一年已超過四%,二○一二年達四.四%,向五%邁進,不僅居亞洲四小龍之首,也在全球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一向高於英、法,二○○四年後,就超過美國和德國,二○○九年後再勝過日本。

從一九九八年至二○一二年,韓國研發經費占GDP比率平均約三%;而根據主計總處的統計資料,我國該項比率在二○○一年超過二%,二○一一年才超過三%,二○一二年雖再成長,但僅為三.○六%,從一九九八年至二○一二年間的平均值還不到二.五%。

十五年以上的研發落後期,或許不足以完全解釋我國出口、經濟和韓國的差距,但絕對比自由貿易協定更具說服力。以歐盟為例,區內經濟整合比自由貿易還緊密,會員國間的貿易比重,大都占其進出口的七成以上,但並非所有會員國都得利,德國和荷蘭等國一向享有巨額出超,而西班牙則都是赤字,且各國的進出口成長也均有不同;歐元區內,情形類似,而在無法調整匯率情況下,競爭力更完全繫於生產力等因素。

台灣的競爭力若輸給韓國,並非未來式,而是現在完成進行式,但依循對手的步伐前進,不可能超越對手。不過韓國並不可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它一向有「波動」的特色,所以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受創甚深,如今韓國經濟也面臨困境,其央行降息、政府提出刺激方案,以因應經濟成長率的下調。觀察韓國經濟時,不應侷限於高下相較之喜悲,而應學其良者,去其劣者。

中國和韓國成為恐嚇人民的組合,執政當局把人民的謹慎,導向「逢中必反」或「懼中」的心態,令人難以理解。不論對方的敵意,與像中國這樣規模的國家談判時,當然要格外小心。即使是中國在和冰島、台灣和美國進行經貿談判時,難道會有同樣規格的謹慎和考量?不是人民反中,而是媚中的傾向集結中,將中國官方言論視為聖旨。

服貿和自由經濟示範區都不具扭轉台灣經濟發展劣勢的力量,國是會議的結論,也未調理出未來的方向。去掉媚中和恐韓,真正檢討強弱,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找出我國的定位。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2858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