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農民調查----陳桂棣、春桃
2009/03/04 01:57:11瀏覽793|回應0|推薦1

【內容簡介】

為自己哭泣,我們感慨。為他人哭泣,我們感動。為農民哭泣,我們感謝。多少年如一日,為中國農民哭泣,我們感奮。報導文學作家陳桂棣、吳春桃夫婦,跑遍安徽農村,訪問了從中央到地方一批有識之士,收集的材料與廢棄的手稿,幾近等身,其中艱難曲折,難以想象。聽他倆哭泣農民的命運,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是眼淚。

全書以數樁因農民負擔過重奮起抗爭而慘遭迫害的案件開場,記述了農村稅費改革的起因與推行的全過程,字字真實但句句怵目驚心。內容多是“禁區”和第一次披露的幕後新聞,所涉人物上自中央領導、地方大員,下至農村基層幹部、廣大農民,指名道姓,毫不隱瞞,直言改革開放下中國農民真實的生存困境。這部報導文學一面市,即如雷行天引起巨大反響。陳桂棣說,“不少人是哭著看完的”。吳春桃說,“我們沒有權也沒有錢,只有一支筆”。

本書披露了改革開放下九億中國農民真實的生存困境………

【得獎榮譽】

2005 博客來年度百大 編輯推薦

本書榮獲『尤里西斯國際報導文學獎』首獎

本書獲亞洲週刊推薦《2004年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好書》第一名

中國大陸20041月上市至今暢銷800萬冊

【作者簡介】

陳桂棣,安徽省懷遠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代表作品《悲劇的誕生》、《淮河的警告》。曾獲首獎魯迅文學獎、“人民文學”獎和“當代”文學獎。

吳春桃,筆名春桃,湖南醴陵人。曾發表過《失憶的龍河口》、《民間包公》等作品,獲得過《當代》文學獎。夫婦二人均為合肥市文聯專職作家。

序 何西來

陳桂棣、春桃伉儷的長篇報告文學新作<中國農民調查>將要面世,責任編輯將清樣送我,按原先與作者的約定,要我做序。我既然允諾在前,也就無可推托。 

  我花了整整三天的時間,從頭到尾細讀了這部作品,我受到了巨大的衝擊與震撼,這是這些年來少有的。兩位作者,用了兩年時間,對他們所在的安徽省五十個縣的農村,做了深入的地毯式的採訪,研究和收集了大量有關的文獻和資料,也從中央到地方,採訪了一些省外的單位和個人,政要和學者,而後投入寫作。從動筆,到付樣,凡兩閱寒暑,三易其稿。 

  應該說,這是一部精心結撰之作。我甚至覺得,單用「精心結撰」,已不足以表達我讀完這本書的真實感受,因為這個評價過於側重技藝和技巧的層面。兩位作者說:「當我們拿出了今天的作家已經少有的熱情與冷靜,走近中國的農民時,我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與隱痛。熱情,說的是他們作為來自農村的農民的後代,對農村的眷戀、關切和深受,而冷靜則表示他們必須持有的科學態度和理性精神。前者保證了他們能夠接近哪怕是殘酷的事象,以平民的感同身受的心態,目睹並體驗中國農民真實的生存狀態和生存環境;後者則使他們能夠在「前所未有的震撼與隱痛」的情感浪湧中保持冷靜,保持清醒的理性,從而不為各種表象所阻滯,並進而探究到事物的內在聯繫及其本質。   

  桂棣和春桃把他們的書命名為<中國農民調查>,是有深意和寄寓的。標出「調查」,強調的是從現狀從實際出發,強調的是報告文學作家敢於正視現實、直面人生的精神祈求與寶貴傳統。這既是他們採訪和寫作的基本態度,基本立場,也是他們所遵循,所運用的基本方法。中國歷史上素來有「秉筆直書」傳統。對於史家來說,看到和發現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特別是那些陰暗的方面,被權力者著意掩蓋的惡行惡德的方面,也許並不十分困難,雖然這也需要超群的才力,豐厚的學養和敏銳的史識,但困難在於,你有沒有勇氣,敢不敢把你所看到、所發現的這一切,不加隱諱地寫出來,即敢不敢「秉筆直書」這才是對史家膽識和人格的嚴峻考驗。只有那些不避刀劍砧鑕,斧鋸鼎鑊,寧可不要性命而絕不枉死的硬漢子,才能堅持下來。清代的章學誠,之所以在唐劉知幾的史家「三長」之後,再特意加上「史德」,強調的也正是這一點。現代報告文學,是隨著現代傳媒特別是現代報刊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文學樣式。它的基本特點之一,是紀實型的真實,而非虛構型的真實。這裡有它的侷限,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優長。這是其他文學樣式所不具備的。在紀實型的真實這一點上,寫報告文學與治史,其實是相通的。這是許多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品能夠具有無可爭辯的文獻價值和史料價值的根本原因。也許正因為如此,有的報告文學研究家把這種文學樣式的起源,一直追溯到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因為他寫了「今上」漢武帝劉徹。這樣溯源,是否可取,學術界尚有爭議。但報告文學近史,卻是不爭的事實。 

  桂棣和春桃的<中國農民調查>在敘事風格和敘事結構上,不是典型的報告文學模式,沒有以具體人物的命運為綱紀,也不以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展示為指歸,更未刻意追求一個一個生動具體的細節的選擇與描繪,而是以總體把握中國的「三農」問題為目的,按照問題本身的邏輯關係,漸次展開了他們的敘述和描寫。就是說,在他們的筆下,問題是經,是綱紀,而人物命運、性格、心理的展示,細節的選用,事件的梳理等,則是緯,在總體上服從於「三農」問題的深入把握與揭示。應該承認,兩位作者給自己提出了一個非常、非常艱巨的任務,不僅採訪到真實的情況,要付出辛勤的勞動,要克服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和阻力,而且困難還在於找到恰當的形式,把採訪所得的材料,把自己真實的體驗,總之,是把他們認為應該表達和想要表達的東西,如實地呈現給讀者。到處是雷區,到處有禁忌,而問題本身又往往複雜得千頭萬緒,困難大到幾乎難以逾越。所以,兩位作者說:「我們同樣不可能想到,問題嚴峻到我們竟不只一次地懷疑起自己的能力和勇氣,懷疑如此重大敏感的課題,作家能夠勝任嗎?」然而出於對九億農民,對鄉親父老的愛,出於報告文學家的良知和現代知識者對國家民族的責任,他們還是堅持下來了,寫出了一部足以振聾發聵的關於中國農民現狀和農業綜合改革的大書。  

  桂棣和春桃不是悲觀主義者。在<中國農民調查>的第九到第十二章,他們通過對農業問題專家安徽何開蔭和河北楊文良的稅費改革主張的敘述,以及對他們關於農業體制綜合改革思路的評價,還有他們本人命運的沉浮和在這沉浮中鍥而不捨的追求,表現了他們難能可貴的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濟世之心。與他們相聯繫,作者還以足夠的篇幅展示了一批長期在農業改革第一線弄潮的官員的卓越見解,其中,對於溫家寶總理的工作作風的描寫尤其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全書結束於「並非尾聲」的「大幕正在拉開」。 

  總之,<中國農民調查>是一本以報告文學的形式,為我們提供了有關「三農」問題的真實狀況和介紹解決問題的思路的大書、好書、及時的書。它的認識價值和文獻價值是無庸置疑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凡關心「三農」問題者,關心國家富強、民族興旺者,都不可不讀這本書。我相信廣大讀者的眼力,相信這本書一定會以自己紮實的負責任的內容,贏得萬千公眾的心。我不相信自己會看走眼。               

二○○三.十二.十五  六硯齋

【讀者書評】

1.木谷  台灣台北 2007.05.28

不知道為什麼,在讀《中國農民調查》的過程中,不斷想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在同一片大地上,卻開出了截然不同的花朵,天壤之別,你會以為自己看到了不同的國度。
  如果《中國農民調查》是企圖為中國九億農民發聲,那麼《文化苦旅》呢?在中國的十三億人口中,有多少人接觸得到余秋雨筆下的那個詩情中國?有多少人懂得屈原、杜甫和蘇東坡?
  這樣的比較究竟有什麼意義?令人疑惑。
  當余秋雨帶著大隊人馬,或許\還有電視台的SNG車陪著他尋訪絲路遺跡時,終年生活在絲路旁的人們可能還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裡?那麼,玄奘或唐太宗,對他們來說究竟有什麼意義?
  不,顯然我們都很難忘卻讀到《文化苦旅》時的感動,那裡有一種文化的鄉愁,有一種理會得唐詩宋詞的驕傲和沈靜。
  只是,顯然在這塊土地活著一大群人不屬於那個璀璨輝煌的世界,而且自古以來即使如此,並沒有太多人為他們發聲過,除了杜甫和白居易的幾首詩之外,他們大多是沈默的。而太沈默了,所以便讓人誤以為他們是不存在的。
  《中國農民調查》是一部報導文學。不知道,所謂的報導文學是否都應該秉持著客觀的立場,但《中國農民調查》的立場顯然是鮮明的,所以當你看到作者為那些惡霸的下場感到「大快人心」時,或許\就不必太驚訝。
  可能,對於這樣一個主題是很難客觀起來的,儘管這樣的故事也許\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土地上。當你讀到溫家寶下鄉訪察,巧妙地躲過地方官員的安排,直視農民生活的苦處時,很容易以為作者在寫的是哪一朝的聖明皇帝。
  無疑地,這是一本沈重的書。當中國逐漸躍升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元素時,沈重的便更沈重了。關於窮人與富人之間的鬥爭從來不曾停息過,故事才正要開始而已。 

2.施京佑 台灣台北 2005.03.16

歷史重演
讀過此書,讓我感觸良深,平民被權貴欺凌,高層政府凶殘且不留人民後路,讀後心情和上次在看二二八歷史解讀相同。
國民黨與共產黨殘害了成千上萬手無吋鐵的平民。中國人民受共產黨階級迫害;而台灣民眾受國民黨特務屠殺。自古以來,無權無勢的貧民百姓通常是最良善的階級。單純工作、待人真誠,默默為國家付出,下場竟是死在這些當政者的淫威下,令我憤慨。
其實,二二八和中國許多農民事件有異曲同工之妙,官逼民反是兩者最大的共通點!無奈的人民受到無情官僚壓迫,當權者不懂得民間疾苦,猶如現代晉惠帝,加重人民沉重負税,暴力虐民。
政治屠夫
我常想,當時這些事件如果是政治家來解決,而不是那些自稱武將的屠夫來決策,那歷史會如何?一個成功政治家絕不會使用政治蠻力來達成政治目的,如邱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柔並濟的政治領導力,讓世人讚嘆,如果當時決策者決策成功、用對人,或許能改變歷史,而不致背負全部的政治罪惡。所以,民國政治人物善以武力來征服敵人,使用在戰場上在用那的一套來治國-暴力、武力征服一切。
屠夫頭目栽培大群屠夫,造成「屠夫治國」是兩岸華人最大的悲哀。
組織問題
中國的政治制度造成腐敗的官場文化。由於中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行政組織又錯綜複雜,猶如千年榕樹盤根錯節,導致官官掛勾、黑金當道。我覺得中國行政組織如無法有效的精簡,就算請上帝來治國也一定無法拯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農民。人事組織的精簡是現在世界的趨勢,唯有農政組織精簡化,農民問題的「結」才有解開的一天
這幾年討論有關中國問題的書千百種,但中國即將崩潰與中國農民調查其大意有共通性,認為中國組織制度弊病叢生,官員腐化無可救藥,目前的經濟繁榮是官員灌水、加油添醋捏造出來的數字假象。總之,視中國國政如一條即將被拉斷的繩子,國勢情況岌岌可危。
警示棒喝 
或許,上述作者們是以微觀的角度來看中國,常被譏是用管窺蠡測的態度來寫書,但他們最終目的是要給當政者一記棒喝,希望站在知識份子風骨的立場監督政府改革,讓民眾生活改善。
權力集中 

看到中國封閉的官僚作為,那些受委屈上訪的農民竟受行政權與司法權相互殘害,而行政、司法、立法三權竟無法相互制衡、牽制,這根本是重回古代威權時代,人民靠上訪攔轎伸冤,這和遠古時代根本沒差別。三權如無法做明確切割,我相信就算上帝來治國,也不能確保公平正義在中國永久長存。 

3.chang234 台灣台北 2005.02.07

 

去年在大陸的書局好幾次看到這本書,因為某些原因一直沒買下來,後來得知這本書已經被列入禁書,遍尋大陸的書局,發現這本書早已下架(大陸出版界的效率可見一斑),結果竟然是在台灣的誠品書局買到這本書。
在大陸工作期間,常常有機會到比較偏遠的地級市出差,有別於上海北京這種一級城市,在那裡更能窺見大陸地區的貧富差距情況,大陸近九億的農民大多居住在偏遠的縣、地級都市,年收入不到一千元人民幣的家庭比比皆是,經濟的困窘加上教育程度的落後,農民往往就成為了不肖領導幹部剝削的對象。
自古以來,中國的農民階層是一股相當龐大的社會安定力量,他們任勞任怨,除非被逼迫到無法忍受的地步,農民一般不會採取激烈的抗爭手段;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中國政府持續推行農業減稅、改革方案,但農民「上訪」的新聞卻從未間斷,究其原因,多半是因為地方政府官員(特別是鄉、村、鎮級城市)狂征暴斂而激起民憤,少部份案件因為驚動中央政府而獲得平反,但大多數的案件卻仍遭粉飾或是台灣所謂的「吃案」,而不為外界所知。
本書讀來猶如一部農民生活血淚的記錄片,它呈現了中國繁華生活以外的另一面,探討中國經濟與財經現況的書籍多如牛毛,但描寫農民生活的著作卻少之又少,這正是其中最值得閱讀的一本書。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2706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