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18 21:22:29瀏覽588|回應7|推薦1 | |
春節甫結束,中國河南、山東、甘肅等七個小麥主產大省因連續一百多日滴雨未下,出現近五○年來最大旱災,估計受旱面積廣達一億五千多萬畝,占中國小麥產區面積四三%、折合約二.七個台灣大,造成四百多萬人與二百多萬頭牲畜飲水困難,由於旱情嚴重且至三月方有降雨機會,胡錦濤與溫家寶均發指示,要求全面動員抗旱保苗,並首次啟動Ⅰ級抗旱應急響應措施。 鑑於旱情嚴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昨做出重要批示,要求組織動員一切力量,落實各項抗旱措施,爭取夏糧與全年糧食能有好收成,並為今年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打下良好基礎,而中國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昨也首次啟動Ⅰ級抗旱應急響應措施,並計畫再投入四億人民幣作為生產救災資金。 自去年十一月入冬後,華北地區迄今已一百多天滴雨未下,導致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陝西、甘肅等七個小麥主要生產大省,出現一九五○年來最大旱災災情,據國家防總辦公室統計,截至昨日,作物受旱面積高達一億五千五百多萬畝,近四百卅萬人與二百多萬牲畜發生飲水困難問題。 在冬麥大省河南的農村地區,冬麥麥苗因缺水幾乎全平躺在農地上,原應翠綠蔥鬱的農村景觀被枯黃色調所取代,不少養魚池、養藕池也呈現乾涸狀態,嚴重乾旱農地更出現怵目驚心的龜裂現象,而農民們一改施肥除草作息,全忙著找水澆灌麥苗,以避免出現「絕收」、倒賠的悲慘後果 旱期長且受害面積廣是此次旱災特徵,中國氣象局專家預測指出,北方地區最快到三月份才有降雨機會,此次旱災恐持續五個月之久、為歷年罕見,且去年秋冬雨水較往年遽減七至九成,秋冬連旱加上旱凍交疊現象,更讓土壤產麥區出現三至 旱災影響小麥產量牽涉中國糧食安全,目前小麥占中國糧食總產量二○%,而冬小麥又占小麥總產量的九成,且受災嚴重的河南、山東與河北三省,正是中國冬小麥種植面積最大、單產最高、品質最好與輸出商品糧最多省分,故冬小麥能否豐產,事關數億農民收入多寡與糧食安全穩定。 但中國社會科學院糧食問題專家李國祥強調,由於中國糧食出現連續五年豐產,加上冬小麥占糧食總產量比例不高,「不至於會影響中國的糧食安全」,也不會造成今年糧食價格暴漲,但部分專家從所得收入角度認為,今年宏觀經濟不佳、經濟成長壓力大,冬麥欠收將直接衝擊農業大省農民收入,「問題不在糧食,在收入。」 中國近六十年來特大旱災範圍持續擴大,旱情已波及十五省市,氣象局昨日強調,乾旱氣候短期間難有根本性轉變,今年冬小麥苗返青存活率不容樂觀,且乾旱將加劇春季沙塵暴並引發森林大火。而河南等重旱省分日常用水已出現問題,甚至一家六口洗臉、僅用一碗水。破百日滴雨未下的近六十年特大旱災,現已對居民生活飲用水造成影響,以重災區河南省張溝村為例,據《晨報》報導,五十二歲村民李秋巴望著屋頂導水管、眼神充滿無奈,這根掌管全家六口一年用水的水管,已經一○七天沒再滴下一滴水,家裡所有儲水缸空空如也,而原應在田間農忙的村民,現則四處奔走張羅買水事宜。 一○七天未下雨 飲用水成問題 中國氣象局預測減災司司長翟盤茂昨日在記者會指出,從去年十一月初至今年一月底,北京、河南、山東等九省市的平均降雨量僅 旱象短期難轉變 冬麥收成無望 乾旱缺水不僅讓冬麥收成無望,也增加居民生活成本。沒水、只能花錢買,張溝村屬於缺水村,只能到 錙「水」必較成為村內新生活運動,「我們一家六口,每天洗臉只用一碗水」,村民李秋指出,起床洗臉時先舀一碗水倒在臉盆,「說是洗臉,實際上是用毛巾沾點水、在臉上擦擦,然後馬上遞給下一個人」。而打自去年十二月迄今,李秋全家未曾再洗過澡、再刷過牙與洗過衣服。 中國小麥九大主產省分出現五十九年最大旱災,最大衝擊並非糧食庫存安全抑或糧價上漲問題,而是今年度受災農民的所得收入銳減,誠如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河南保母所言:「冬麥長不出來,一年的收入就這麼沒了,可憐啊!」 種麥一年能賺多少是個簡單數學題,以河南農業部門的測算為例,每畝麥田單產四四三公斤,去年每市斤(五百公克)收購價七角七分人民幣(以下同),每畝收入六八二元,而包含種子、化肥、農藥等成本合計約三○三元,等於辛苦一年每畝只賺得三七九元。再以今年官方提高約一五%收購價算,每畝純收益約四三五元。 倘若一家四口人種十畝地,一年種麥純收入共四三五○元(合約二萬元台幣),但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一月表示,○八年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四七六一元,人均收入差距高達三千多元,關鍵在於「工資性收入」,以○七年河南農民為例,外出(長期或短期)務工收入佔人均年收入高達四成。 從家庭收入看,種麥屬於「保命田」,是一年基本最低收入與口糧來源,外出務工是農閒的經濟收入補充,現旱災恐導致麥田無法採收,還需倒貼種子、肥料等成本,金融海嘯又縮減務工的就業機會,內外交逼讓年收入遽減至少七成,將讓農民更縮衣緊食、更不敢消費,直接導致農村內需無法拉動。產麥九省至少三億農民,旱災既是天災,也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