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 峽大壩的爭議
2008/12/19 16:33:39瀏覽828|回應0|推薦0

大壩籌建史 :

          1932.中國工程師學會擬定黃陵廟.葛州壩計畫 因抗戰而終止

          1944.美.薩凡奇博士擬定揚子江開發計畫 1056萬千瓦 一半供製氮肥

【派54位技術人員赴美進修 後因國共戰爭而終止】

1949. 中共成立前夕 長江大水

1950. 成立長江水利委員會 後改為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長辦)

規劃 加固荊江大堤及設置南岸分洪區→減少大堤壓力

1953. 毛澤東 與其整治支流倒不如畢其功於一役,但(長辦)認為  整治金沙江.岷江.烏江..等支流並不能解決荊江防洪問題

1963. 毛澤東以安全理由為藉口 放棄興建長江大壩;但卻同意興建葛州壩 (1970動工)

1986. 鄧小平欲成立三峽省來推動三峽工程 , 未成;但也指派14位水利專家積極論證研究 結論:→技術可行 經濟合理 →建比不建好, 早建比晚建有利

1991. 中共的水利計畫中仍以加固. 加高堤防及水土保持為主

1992. 4月3日中共人代大會以2/3同意興建大壩←因1991大洪患;但尚有3分之1 約800人反對或棄權

1993 正式動工 ; 1998 合龍 截流 ; 2009 預估完工

        1919. 實業計畫 三千萬匹馬力(3/4千瓦)

 

三峽大壩 葛州壩

 

三峽大壩

葛州壩

壩 長

1983 公尺

2561 公尺

壩 高

185 公尺

71 公尺

蓄水標高

175 公尺

47 公尺

蓄 水 量

500 億立方公尺

23 億立方公尺

 

 

 

總裝機容量

68萬千瓦 * 26 = 1768

30萬千瓦 * 9 = 270

年發電量

840 億度

165 億度

船 閘

5 級

1 級

升 船 機

高差113公尺

 

工 期

預定 20 年

18 年 原訂五年

 

1993 --- 2009 ?

1970 ---1988

壩後湖長(回水)

1084 公里

 

淹沒區

632 平方公里(19縣市)

 

移 民

113 萬人

 

總 經 費 1986年

360 億人民幣

48.48 億人民幣

1992

570 (官方版)

 

1995

2500 ?

 

1998

6000 ?【反對者預估】

 

 

 

 

1. 全長 6285 ㎞(居Ⅲ),源自沱沱河及『唐古拉山系』的格拉丹冬山

2. 年徑流量共約 一萬 億m3(平均3萬m3/s,佔中國1/3),次於亞馬孫(3.6萬億m3)、剛果河

3. 水量佔中國38 ﹪(黃河流域僅佔5 ﹪)

→洪、枯水量比僅17:1(水量穩定、航期長)                                            

4. 水力亦佔中國38 ﹪【約23萬兆千瓦】,但開發量尚不足5 ﹪→已建中、小型水 電廠2萬座以上;水庫4.8萬座以上

5. 佔中國內河航運貨運量的76﹪(幹、支流共可航行7萬㎞);萬噸海輪可達漢口

6. 耕地佔中國25 ﹪,年產糧食卻佔40 ﹪;棉花佔1/3 ;淡水魚佔2/3

7. 養活3.5億人口

8. 潮差2.5�5.0 m,漲潮時海水入江量可達26.6�36.7萬m3/s(江水入海量僅3.0萬m3/s);潮汐可達安徽- 大通【距海300㎞】 

9. 受喜瑪拉雅造山運動【3-4千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的影響,古長江始由西向東流

→ 300萬年前,喜瑪拉雅造山運動再度活躍、隆起,原較低平的鄂西地區亦不斷上升至1500 m,古長江流速增加而將之蝕低、切穿

→近期鄂西山地再度隆升,江水繼續下切,才形成今之峽谷

10.長江三峽:

→自奉節白帝城至宜昌南津關,長約193㎞

→三個峽谷皆屬石灰岩-背斜地形;石灰岩下有頁岩或黏土�受侵蝕而導致上層石灰岩崩塌,形成險灘

→瞿塘峽(8.5㎞)

→巫峽(46.0㎞):峽谷深長-日照短「最少2小時」;強烈東、西風;雨霧多、雷雨可連續幾天

→ 西陵峽(66㎞):中夾黃陵廟【祭祀大禹】寬谷『三斗坪位此谷,谷內多花崗岩-石蛋』

→峽中寬谷:屬向斜、紅盆地,卻多險灘

→秭歸寬谷:氣候溫和陽光、水汽充足且土壤肥沃,適栽種橘、桔(120萬株);產地10斤一元人民幣,運至漢口則10斤六元人民幣

 

長江水患

發生年代

洪峰(萬m3)秒

淹沒面積

災民�死亡

災 情

1860

宜昌 10.50

平原.盆地

【萬】

 

1870

宜昌 10.50

平原.盆地

 

 

1931

6.40

330 萬公頃

2887 14.5

漢口水淹3月

1935

5.69

147

1003 14.2

 

1949

中共成立前夕

 

 

 

1954

6.68

300

1888 3.0

武漢圍困45日

京廣中斷100日

1988

中共全區水患

1136

0.3

損失135億人民幣

1991

 

安徽.江蘇

0.1

700億

1998-7.8月

6.00(6次洪峰)

洪水量共約2000億m3

兩湖.江西

洪水位高出地面約15 m

24000 0.2

損失2000億人民幣.動員百萬軍警護堤救援

 

 

 

 

 

備註

  1. 從 漢初 �清末 2000年中 長江中.下游共發生200多次洪患
  2. 水患原因 →人口增多 砍伐森林

    →河床淤高; 超抽地下水

    →河床坡降小, 滯洪時間長(平原區標高約30公尺)

    ※宜昌�武漢:直線距離286㎞,河道實長712㎞【九曲迴腸】

    →降雨特性 : 由上游至下游(向東移), 最易造成中.下游洪患

     且降雨集中夏季;年雨量亦多『1-2千㎜』

  3. 長江-宜昌: 長期平均洪水量(萬m3/s)

         10 年      6.00

         20   年      7.23

          100   年      8.37

    4.台灣年降雨量才900億m3

    5. 長江年徑流量共約一萬億m3

    6. 宜昌年徑流量共約4530億m3

 

1.防洪之爭論

官方說法

  1. 蓄存500億m3的水,可將10年一次的洪水(6萬m3/s)改為百年一次【即須超過8.37萬m3/s的洪水量才會做水災】
  2. 能防止一次洪水的發生,即可保護千百萬人的生命、財產、家園…就是值得
  3. 整治長江是一件長期性工作,三峽大壩雖非唯一的防洪工程,卻是最迫切、有效的計劃
  4. 已建之防洪措施:

→江岸建有3570㎞的江堤【主要分布在北岸;荊江大堤�江陵至監利182㎞、明代即開始修築】;另有3萬㎞的民堤

→分洪計劃:在 藕池口.. (或另以炸堤方式)將洪水引入洞庭湖【可分洪500億m3】,以避免決堤

→支流上已建有4.8萬座水庫(庫容量1222億m3)--【年發電量482億千瓦】;且陸續增建中

→武漢地區的防洪,另有漢水的丹江口水庫支援

反方異議

  1. 長江流域的洪水類型有三:

→全流域性大洪水:1954年全流域洪水總量4587億m3,而未及宣洩量有1032億m3,然三峽大壩的

 防洪庫容量僅221.5億m3【扣除安全存量】及分洪量500億m3,尚有300餘億m3的洪水無法解決

→中、上游降雨少,但下游大雨型:1991年皖、蘇之洪災即是,而三峽大壩位其上游,乃無用武

 之地

→上游降雨大,但下游少雨型:1981年重慶洪峰水量8.57萬m3/s,至宜昌時減為7.08(受三峽蓄洪

 而降),並未成災

* 然1955年寸灘洪峰6.22萬m3/s,至宜昌時卻增為6.68萬m3/s,顯然亦須留意三峽區之雨勢

* 涪陵石碑記錄最大洪峰水量高達11萬m3/s

2. 水庫上游(即庫尾�重慶附近)因泥沙淤積,水位湧高;若洪水來襲則恐災情嚴重

【1870年重慶洪峰水位高達197.6m】

3. 整治河川應先支後幹→花費少,見效快,促進地方發展,亦能防洪、發電..

◎洞庭湖面積的縮減(6千多㎞3千以下),致調節長江功能大減  →1850年代後長江泥沙大增,1940年後年淤積量1.28億m3【淤高4㎝】→圍湖築田-冬春之際(自康熙即開始)

 

2.泥沙之爭議

官方說法

  1. 蓄清排渾以除沙:6-9月洪患期之水較濁,則排洪以去沙;水清再蓄水
  2. 大壩電廠進水口孔下方有172億m3的使死角區,可使泥沙自然淤積於此
  3. 上游主、支流廣建中小型水庫(全流域已建4.8萬座)
  4. 做好水土保持
  5. 預期年淤積1.5億m3,則100年後仍可維持80 ﹪的容量
  6. 重慶的淤積可用【整治、疏浚】【港口改造】【水土保持】…來改善
  7. 原地後靠的開發性移民,會導致更多的泥沙淤積入庫
  8. 下游泥沙含量減少,導致河流下切侵蝕及海岸侵蝕後退;營養鹽類的減少亦會導致淡水魚類資源的減少
  9.  

反對聲浪3.航運之爭議

    1. 泥沙 = 癌細胞 實在難以整治

    2. 西南森林原有40-50 ﹪的覆蓋率,90僅存10 ﹪(四川只有4 ﹪)

    3. 流經三峽的泥沙:70年代有5.1億m3/年 ; 90年代有7億多m3/年

    ※其中以7、8兩月佔80 ﹪

    4. 劉家峽 : 庫容量57億m3,營運17年已淤積10億m3

    5. 三門峽 :營運4年已淤積62

    6. 重慶位於庫尾,泥沙淤積最嚴重,恐導致嘉陵江口阻塞;又庫尾回水變動區長達200㎞,深深影響其港口功能

    7.『蓄清排渾以除沙』,恐不能去除庫尾的淤沙【距水壩1084㎞】

    ◎世界大河年輸沙量排名:(億m3/年)1. 黃河【16】 2. 布拉馬普得拉河 3. 印度河 4. 長江【5】

    官方說法

    官方論證

  1. 大壩之後660㎞將通行無阻,並可降低航運成本35�37 ﹪
  2. 可調節中、下游枯水期流量至五千m3/s(原僅三千m3/s)
  3. 可使目前行駛三千噸級船隊提升至一萬噸級船隊
  4. 可使單向年總航運量自500萬噸提升至5000萬噸【每日單向可通過萬噸級船隊13航次】『平均每通過一座船閘需費時約一小時』
  5. 庫尾泥沙淤積乃工程上的重大缺失,但其主要淤積區在長壽�濟漬(距重慶100㎞),20年後會妨礙 一個月 的航期;40�80年後會妨礙2�3個月的航期,仍屬利多餘弊,或者以後的科技可解決此問題
  6. 建一座升船機:可提升113 m;載重一萬多噸

※現有最大升船機在-比利時: 74 m; 8800噸

反方異議

  1. 長江水位提高,則橫跨長江的鐵橋是否要改建?
  2. 船閘不會因一、二艘船隻而隨到隨開,應此需加上等待的時間;三峽大壩有五個船閘,則至少需浪費五小時以上

    * 進水或排水很費時(約20分)

    * 壩門重 - 開、關慢【葛洲壩門-單扇:寬19.7 m;高34 m;重600噸】

  3. 若有一船閘故障,則雙向通行變為單向,其所需通行時間恐不止加一倍而已
  4. 萬縣下游因水位提升,故有利航行;但若上溯至重慶,則屬變動的迴水區,其泥沙淤積甚速,將嚴重影響航行
  5. 若純以航運而言,1949�1979年間,共花費一億人民幣而使長江年航運量達500萬噸;若繼續炸險灘、疏河道、建碼頭,到2000年就可提高至1800萬噸,卻只需花費數億人民幣而已(至2015年可達3000萬噸)
  6. 大壩攔沙、清水下泄→則下游河床因下切加深而危及橋樑;或水流加速且側蝕而危及荊江大提

 

4.發電之爭

官方說法:

一、設電廠需因地制宜

1. 川.康.雲.貴:水力(金沙江兩發電廠預定地【向家壩、溪落渡】的發電量與三峽相當,但較遠、

偏西又無防洪發電的功能,且地質複雜)

2. 東北、山西:火力(產煤、鐵)

3. 粵.浙:核能

二、三峽水電並非無限大(預定1768萬千瓦/時),故無法解決所有缺電問題,但應可改善

三、23 ﹪供應華東;餘則供應華中、四川,仍是可以大幅改善缺電問題

四、三峽水力年發電量840億度『相當於燃燒4 -5千萬噸原煤』--可減少大量污染【1億噸CO2 、200萬噸SO2

、37萬噸氮氧化合物 、1萬噸CO 、及許多廢水、廢渣】

  • 需另建鐵路�原有鐵路暨倉儲系統不堪負荷
  • 中國煤藏量: 9千億頓,但多分佈在北部
  • 大陸地區能源使用比重:煤 74 ﹪;石油 21 ﹪;水力 5 ﹪

反方論述

  1. 經濟建設多偏重華東及沿海一帶,中日戰爭時期,資源卻為敵用,今又要將水電輸往華東,

    是否會重蹈覆轍?又何不將高耗能的產業西移?

  2. 供電仍不敷所需:2015年華東用電將達九千億度,而三峽年發電量僅840億度;何況目前華中就

    有20 ﹪的工廠因缺電而停工,且至2000年,三峽水電就不足供應華中所需,如何再輸往華東?

  3. 四川目前年缺電60億度以上,工廠普遍(停三開四);甚至【停五開二】…,生產設備大量閒置

,故三峽若有餘電,自應就近供應四川

  • 葛州壩原計畫供電--東自上海『光鋪電纜就花了11億人民幣』、西至萬縣『放棄鋪設』,但

湖北當局只同意撥1/4與滬(約70萬千瓦/ 時)

 

5.地質之爭

官方說詞

  1. 三斗坪基盤是花崗岩,且半徑20㎞內未曾發生地震,50㎞以上曾發生規模五級的大地震;未來預測技術進步,則於事前放水洩洪,更可減低傷害
  2. 人造衛星照片上,似有一條裂縫經過大壩,經實地勘測結果,是地貌、植被及水文地質條件等差異所致,而不是斷裂破碎帶
  3. 三斗坪的定點型變位移量很小,有幾條中等規模的斷裂,但多屬弱活動斷裂;若誘發地震,其強度不會超過大壩設計可承受的
  4. 水庫蓄水後可能局部失去穩定(即 崩塌、滑坡)之地,共有22處--其皆距大壩26㎞以上

→新灘滑坡體【1000萬m3】及 鏈子崖危岩體【250萬m3】落入長江形成2.5~2.7 m的湧浪;此級湧浪不會危及三峽大壩,甚且湧浪會被大壩所阻斷而增加下游航行的安全

反方抗辯

1. 大壩建成後蓄積水位175 m以下,三峽之兩岸需承受幾百萬噸重的水壓,其誘發地震或滑坡的機

率是千分之一(印度�6.5級地震;廣東-新豐江�5.1級地震)

2. 本區兩岸因受水的浸泡而膨脹、鬆軟、浮盪→降低滑坡穩度;若暴風雨來襲則更令人擔憂

3. 本區兩岸共有滑坡或崩塌214處,其中較大型者多分佈在萬縣�秭歸之間

※1985年6月 秭歸大滑坡,有200萬m3土石滑入江中,佔據江面寬度100 m,造成77艘船受損、死亡數十人

 

6.國防安全

  1. 緊急時可及時洩洪【最大洩洪量3.72萬m3/s → 1天可洩洪32億多m3/s】
  2. 有重兵防守,並有毀滅性還擊的能力(一百多顆核子彈頭),使敵方不敢輕舉妄動�想炸毀大壩
  3. 壩體(壩基寬121m)可承受五千萬噸黃色炸藥的攻擊

反方論證

1.水壩是軍事對抗中的主要打擊目標之一

* 大戰,英炸毀德�魯爾區的主要水源:穆爾湖水庫

* 波灣戰爭,伊拉克曾想炸毀 埃�亞斯文大壩(因飛毛腿飛彈射程不足而作罷)

* 1958年毛澤東的軍事幕僚提出構築大壩的要件

    1. 可承受五千萬噸黃色炸藥的攻擊
    2. 位在山腹之中
    3. 大壩周圍填築人工大山
    4. 大壩上游另築水中壩

2.大壩建成後需集結龐大兵力來防衛【陸軍�10集團;裝甲師--2;步兵師--  28;空降師--3】,約佔中共兵力40 ﹪

3.遇警訊,七天內可將水位降至標高145 m(共放水225億 m3/s;降低水位30 m),此時可用庫水量僅存170億m3,將導致:

a. 發電量僅存1/8

b. 若水位降至標高130 m,則升船機無法使用

c. 下游恐有洪氾的威脅:荊江河道最高安全容量6萬m3/s

→若下游河道內原有水流量達 2.30萬m3/s以上,即有洪氾之災

4. 宜昌(有50萬人),距大壩36㎞;洪水1小時即可達,居民無法及時撤離【其下尚有枝城、枝江…等大城】

5. 敵方會等到枯水期或放水七天後才展開攻擊

6. 航道中的鋼閘(幾十公分厚),是否抵擋的住攻擊?

※ 鋼閘一壞,其水壓即可沖毀整個大壩

大壩下游有20㎞長的峽谷,可約束並緩和洪水
1968年起,中共將荊江水段-截灣取直,使原本河長240㎞,現減為162
→主流以南之支流雨季在4-6月;以北之支流雨季在6-8月

 

長江資訊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2487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