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06 10:08:08瀏覽1815|回應0|推薦1 | |
(記者 湯光宇 編譯) 最新研究顯示,若將全球依乾旱程度分為15個自然生態區域,有8個區域將面臨沙漠化危機,占全球陸地面積的38%。其中,北非、中東國家、澳洲、中國西南部和南美西部邊緣的沙漠化指數最高,達到7.6分(總分10)。據每日科學(ScienceDaily)網站報導,科學家表示,沙漠化指數次高者為地中海、熱帶及亞熱帶草原地區的6.3;沿海地區和大草原地區沙漠化的指數最低,僅4。 此研究是世界上第一個包含沙漠化指數的生命週期評價(Life Cycle Assessment)。研究人員同時使用生命週期評價和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分析,面臨沙漠化危機的8個區域分別為沿海地區、大草原地區、地中海地區、稀樹草原、溫帶草原、溫帶沙漠、熱帶及亞熱帶草原、熱帶及亞熱帶沙漠。 此研究的首要作者,農業食品科技與研究機構(IRTA)研究家莫絲瑞‧紐內茲(Montserrat Núñez)表示,不計後果的使用陸地會造成土地水準「惡化」。如果發生在乾旱、半乾旱或乾旱半潮溼的地區,例如西班牙,這些地區將完全失去生產能力,而且無法復原。這種惡化現象統稱為「沙漠化」。 該研究採用四個主要導致沙漠化的生物物理變數:乾旱度、侵蝕、過度使用含水層以及火災風險。研究人員說明,如此一來,除了可評估特定人類活動對沙漠化的影響程度外,也可比較相同人類活動對不同地區的衝擊,或是不同人類活動在相同地區的影響。目前西班牙和阿根廷有多項案例都採用此方法。 完整的沙漠化研究 以生命週期評價研究搭配地理資訊系統,能更輕易的分析不同土地使用所造成的影響。不僅針對沙漠化指數的研究,還包含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侵蝕以及用水量的分析。紐內茲表示,新的方法將提供生命週期評價一個環境影響的類別,使測量「不同人類活動對造成沙漠化的潛在危機」變為可能。這次的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生命週期評價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註:生命週期評價是一種科學方法,用於客觀分析不同活動或處理過程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包含一個完整的週期,從萃取原料到最後原料使用生命結束時廢料產生後的管理。 ◎可怕的沙漠化 --- 轉載 鹹海乾涸,船隻擱淺! 沙漠化指原由植物覆蓋的土地變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災害現象。此處所指的“沙漠”多數強調土地不適合植物生長或發展農業,而非因爲地域氣候本身幹燥所造成的沙漠。不過,沒有植物生長的土地,由于不能蒸散分配水分,結果也可能反而導致幹燥氣候。例如:中東的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地區是世上最早發展農業的地域之一,從而發展成世上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之一。美索不達米亞的土壤本來甚爲肥沃,不過由于過度的農業活動、人們不理會土地長期枯渴,更開發河段上流、采伐森林,上流土地從而不能吸收降雨,雨水一股兒流入河中,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洪水。 沙漠化現象可能是自然的。作爲自然現象的沙漠化是因爲地球幹燥帶移動,所産生的氣候變化導致局部地區沙漠化。不過,今日世界各地沙漠化原因,多數歸咎于人爲原因;人口急速增長,所居土地被過份耕種以及牧畜,導致土地枯渴不適合耕種。根據中國國家林業局于2006年6月17日的公布,中國沙漠化土地達到173萬9700平方公裏,占國土面積18%以上,影響全國30個一級行政區(省、自治區、直轄市)。 ※沙漠化問題 沙漠化造成了土地無法耕種利用,將土地不爲沙漠化甚而逆轉可使用是門深入的多探討議題。造成沙漠化主因是由于自然的幹燥因素和本可儲水的土地經過氣候變遷或人爲過度的畜牧與耕種不存水不耐風寒作物造成沙漠化。 ※沙漠化逆轉 保持土地的濕潤,加強土地的保濕,保濕度大于幹燥度因是沙漠化逆轉的最關鍵因素。大量的水分來源與保持應爲沙漠化逆轉的關鍵。土地的保濕最有效法爲水分的提供和儲水耐風寒植物樹木耕種。 1.水分的提供 自然因素:河水、湖泊維護與地下水的維護,延伸,擴建,保持水量;儲水耐風寒植物樹木的栽種保護自然水源區域的土地與濕度。 人爲因素:地下水網管的建設,地底下的水網管不易爲乾燥的空氣使得水分散失;地下水源處創建人工河,湖並栽種耐風寒儲水植物樹木保護土壤與土壤濕度。亦可效仿綠洲逆轉法。 2.耐風寒植物的栽種 耐風寒植物樹木主爲耐風沙,並含水量可儲久植物或樹木,將水分保留住于周遭土壤和植樹木裏。 如上所提,應從水源處擴展或人爲水源處擴展。 ◎ 沙漠化逆轉優點 1:土地的可用性增大,土壤獲得充分的水分養分。 2:大面積林地能提供林木的來源,保持林木成長率大于開發率。 3:林木提供更多的氧氣功生物使用並協助降低暖化現象。 4:林木的防風保護使得部分沙漠化逆轉的地區可再興建建築物,增加土地的容積與使用率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