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Q5:中國人是愛好和平的民族?
2008/12/15 12:46:40瀏覽913|回應1|推薦0

 2007/10

一、「中國人是愛好和平的民族」這是孫文最喜歡掛在嘴邊的話,卻也是被毛澤東拿來譏笑的:「我認為中國人是愛好鬥爭的民族」(1967.5.1對來訪的阿爾巴尼亞軍事代表團之語),其實從歷史的紀錄觀之,毛之歷史常識比孫文要好多了。茲舉數例如下:

依梁啟超通古貫今的蒐羅百家之統計,從秦帝國(B.C221年)起至1920年為止的2140年間,大規模的內亂計有160次,耗時達896年。換言之,每三年就有一年多生活在戰亂之中。

近代以來,兵器、交通的發達,戰爭的規模就更具殺力了,從中華民國成立以來(1911年)至1933年間,內亂亦達700多次,僅四川省就上演了500次以左右(黃仁君之統計)

秦將白起長平之戰一夜之間坑殺趙國降兵四十餘萬。

項羽亦在新安活埋了秦二十餘萬降卒。

曹操也曾坑殺男女數十萬人於泗水,致泗水為之不通。

唐末黃巢的農民革命,殺戮800萬人。

明末張獻忠在四川殺戮女子60萬、男子40萬,合計百萬人。

太平天國革命期間,亦有3000多萬人被殺。

梁啟超稱中國人為「戮民」,即謂中國人是人類中被殺戮比率最高的國民,這是多麼深沈悲痛的描述啊!

二、也許是毛對中國歷史的嫻熟(戰亂與災荒動輒死亡百萬、千萬人)或對中國人本質的了解透徹,使他膽敢發動「文化大革命」,這場人類史上破紀錄的大崩敗,翻天覆地,捲起千堆骨,揚灑萬灘血,死亡人數近770萬人,全國一億人口被波及(胡耀邦語),從此中國人進入療傷期,對「人」失去了信心,許倬雲教授在中國的大學演講時曾慨嘆,這場浩劫使人們失去信任的鎖鏈,也許要二、三代才能恢復。這也是許多台商在中國經商時,始終覺得「人心險詐」的陰影,為何揮之不去的深層心裏陰霾。這不是人民的錯,歷史的陰影正不斷地噬囓著過去的痛苦回憶,而共產黨政府卻仍是選擇迴避,以免觸及毛澤東的神聖地位!即使雄才大略如鄧小平者,雖認「不弄清歷史上的大是大非,就不能正確地總結歷史經驗,吸取歷史教訓,不知道中國應走向何方?」但認為「嚴肅評價毛澤東是十分危險的政治事件」,並無益於當前的改革開放,待二、三十年後,材料都齊備了,再來評價。的確,屆時他早己作古了,也無須捲入這場是非,即使未來歷史上的定位超越了毛澤東,那也是後人的追謚,並無損於他「尊毛」的歷史定位!但在文革結束的三十週年的2006年,前解放日報副總編輯周瑞金(筆名皇甫平)發聲了!而新華社前副社長徐學江亦上網為文應和,尤其政協委員楊匡滿亦在今年(2006年)政協會議連署各界知名人士四十八人而正式提案:「反思歷史,創造條件,籌建文革博物館」(嘿!嘿!嘿!連改革提案都如此含蓄),六四要平反,文革要反思,維權運動要努力推行以達公民社會,正是當前中國政權在思想、政治界所面臨的挑戰,但從近日袁勝機長尋求政治庇護,高智晟、陳光誠兩位具代表性的人權、維權律師遭逮捕,可見共產政權在柔軟的統戰口號下,仍展示牠震懾統治之蠻橫強硬的底子。

三、明成祖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下西洋開始了明朝海上霸權的歷史剎那。在室利佛逝的舊港(今巨港、印尼第二大城,位於蘇門答臘島東南隅)一帶,「有梁道明者,廣州南海人,久居其國。閩、粵軍民泛海從之者數千家,明為首,雄視一方。」而梁道明還曾派兒子向明朝進貢,且能在室利佛逝的國都(即舊港),群聚漢族萬人以上,且可雄視一方,已是一個政權城邦的體現了,但梁過世後,其部屬陳祖義,不服鄭和之招降,後即被鄭和率軍剿滅,陳祖義還被解回南京斬首,可見明朝早已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帝國主義者,連海外千里的族裔所建立的據點,稍有不從即加以殲滅,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見其同胞在海外枝繁葉茂居然不是樂觀其成,反而是加以摧毀,可見「大一統」的排序遠在「和平」之上!

      乾隆大帝,人稱「十全老人」乃因有「十全武功」盛事,即兩次平蕩準噶爾,兩次掃蕩大、小金川的苗族起義,兩次降服廓爾喀,另綏靖回疆、台灣,降服緬甸、安南,故有乾隆57年(西元1792年)<十全武功紀>來歌功頌德一番;其實早在康熙時代,就把台灣納入版圖(1683年),更在東北訂下尼布楚條約(1689年),保住黑龍江以北疆域,更收服今之蒙古國(以前稱外蒙古);而雍正時代亦平定青海之亂,而將西藏、青海納入版圖,可見清初三帝,乃十足的帝國主義,動輒征伐鄰邦,使清帝國的版圖遠超過漢唐盛世。如今P.R.C900多萬Km2的國土,,雖已較清初萎縮很多,但仍較漢族原居地大上一倍有餘,均拜清初強烈的帝國主義之刀鋒橫掃而來。

明、清帝國主義的烽焰只是彰顯帝王的武功而已,對於同胞海外拓殖充滿禁止與敵視,致這些閩南同胞必須自力更生來抗拒外國的武力,漢族(大多是閩南人)被集體屠殺早已不是新鮮事,ex1603年,西班牙人首度在馬尼拉屠殺華人25000人,史稱「機金山產金事件」,1639年,又二度殺了華人22000人,1662年,鄭成功佔領台灣的消息傳到,令西班牙人畏懼,惟恐起亂,先下手為強,再度屠殺了華人近10000人,又如1740年,荷蘭人在巴達維亞屠殺華人亦近10000人,史稱「紅溪事件」,明、清帝國主義的威風,對其子民動輒被屠殺上千至萬,卻無任何憤怒及聲援,若中國人真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至少先保護其子民能「和平」的生存吧!古時梁道明之佔舊港,林剪之佔彭亨(今馬來半島東南港口),林道乾之佔大泥(今馬來西亞吉打州),均聚眾數千迄萬人以上,先是違反帝國政策的海上武裝商團,後被打成影響邊防的海賊倭寇,最後只好海外落地生根繁衍擴展,在明、清帝國趨於內向、保守的心態,這些均被視為化外之民,非我族類,國力強時,甚至要你歸順投降,弱時則遭他國武力屠殺,亦不置一詞,說他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也太勉強,說他是帝國主義的暴徒,那也是夠窩囊!難以名之,可謂:「天朝帝國主義之愛好和平之民族」乎?

四、中國改朝換代的君王,大多要經歷一番驚心動魄的宮廷鬥爭,小則前朝重臣隱退,大則血濺當朝,父子爭權、兄弟鬩牆、族親相殘已是常態,以「和平」為手段而取天下者,那是神話般的虛矯!西元627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手刃其長兄建成太子,其四弟元吉亦遭殺戮,十位侄子均屬稚齡、襁褓之中,仍均難逃一死。其手段之殘暴,只不過道出儒術道德治國下的皇權本質:在那紫禁之巔的龍椅,對全天下的臣民,可以用至善與極惡的「道德」名號,馴服眾生。但李世民幾乎是西方學界一致推崇的英明皇帝,他亦曾語臣下:「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這個胡、漢混血的政權,是當時世界的民族熔爐,唐太宗因此被尊稱為「天可汗」,此亦是西方史家獨睞於他之因,故其殘暴的篡奪皇位,史家僅以「逆取順承」帶過,這也是儒者以「總體道德」式的評價,彼此搞個交待即可。250年後,那位落第秀才黃巢,懷著「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的陣陣殺氣,亦師法唐太宗當仁不讓的雄心,更加狠辣,兵連禍結十年,殺戮八百萬人,廣州的波斯、阿拉伯商人被屠殺殆盡(西元879年)--意外地造成泉州的興起,而有了「閩南人」叱吒風雲的歲月,也間接地催生臺灣破土而出。再過500多年,那位野心勃勃鎮守北疆的燕王,進軍王城,圖謀大位(史稱靖難之變,西元1399年),建文帝二度放過其叔,逼其叔知難而退,當斷未斷反受其害,最後自己被迫逃亡,更累及其恩師方孝孺當朝被燕王朱棣烹煮之,且創下被夷滅十族的歷史先例!每一個靠武力坐上龍椅的頭子,必要有逢魔斬魔,見神殺神的狠辣及決心,這種「爭天下」、「逐鹿中原」所帶起的一波波群體意志,兵鋒所至,萬物枯朽,皇冠燦爛,人命如芥,是很難讓「和平」成為民族的核心內涵,若有之,那也僅是太平盛世的表象而已。

    古中國自史料較為齊備的周朝開始,就展開一序列血親相殘「爭皇帝」的戲碼了,周朝先有管、蔡之亂,後更因申公為助其孫宜臼(即周平王)登基,勾結外敵犬戎攻入犒京殺了周幽王;秦朝二世胡亥亦賜假詔逼死兄長扶蘇;漢朝也因七國之亂使封建制度名存實亡;魏朝皇室文豪曹植感慨地留下傳誦千古的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隋朝楊廣不也傳出弒父篡位的蜚言;晉朝「永嘉之亂」掀起五胡亂華的序幕,不也歸咎於王室相殘十六年的「八王之亂」;唐朝有玄武門之變;明朝有靖難之變、奪門之變………………

 

五、二十多年來中國的崛起,隨著經濟強度的提昇,促進其爭霸海權的雄心,一來藉雪恥重玩民族主義的把戲,有利於統治力的凝聚與堅實,來填補「共產主義」的空殼,且把臺灣置於「大一統」的框架中,作為突破「第一島鏈」的跳板,再來以「和平崛起」的糖衣包裝,要求日本不可修憲重整軍備、首相不能拜祭靖國神社、歷史不可竄改侵略本質,還希望對華繼續經援等等;日軍侵華的確是「對和平之罪」的「A級犯」,那也只是等同於漢、隋、唐、明歷代對高麗的征伐蹂躪而已,環繞中國的尼泊爾、越南、緬甸、蒙古等諸國,那國無切膚甚至亡國之痛呢?更何況發動文化大革命的毛澤東、拍板天安門事變的鄧小平、迫害法輪功的江澤民、屠殺鎮壓西藏的胡錦濤,個個都是更為嚴重「對人道之罪」的「C級犯」,中國人有何立場以「和平」為盾對日本說三道四?尤其是假和平美名行擴張之實,遂其區域海權霸主的美夢!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2474948

 回應文章

台兵衛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TAIWAN
2009/01/19 23:48
如今P.R.C900多萬Km2的國土」改為「如今P.R.C900多萬km2的國土
 
教育部「國民教育社群網」
附錄三 度量衡列表
長度 公里(km,千米之俗稱)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
法定度量衡單位及其使用之倍數、分數之名稱、定義及代號 (doc檔案)   


台灣濕地保護聯盟  台灣血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