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作物如何避開汙染、安全生產?(4) ---- 豐年雜誌
2022/10/01 12:55:55瀏覽313|回應0|推薦0

2021.05.28 林毓雯、許健輝、郭鴻裕

然而,根據農糧署歷年食用作物重金屬汙染監測結果顯示,部分農地土壤重金屬濃度雖低於土壤汙染管制或監測標準,仍有可能產出重金屬含量不符合《食安法》所定限量標準的農糧產品,超標重金屬中以鎘占大多數,鉛次之針對這類案件,其地上作物的安全管理,已成為農政單位及地方政府的一大食安考驗。所幸經農政單位多年的研究,已經提出實務上可行的農藝管理技術,足以改善並將食安風險降至最低,其細節詳述如後。 為了解決農地土壤鎘、鉛濃度合乎標準,但所生產的農糧產品鎘、鉛濃度卻超標的問題,農試所與農糧署、各區農業改良場、環保署等單位合作,針對臺灣主要水稻與蔬菜品種的鎘、鉛吸收能力進行研究。試驗結果顯示作物吸收鎘、鉛受許多因素影響,除了土壤鎘、鉛濃度外,作物品種土壤pH值陽離子交換容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及水分管理都是重要影響因子。

作物品種吸收特性研究顯示,水稻以秈稻品系的鎘吸收能力高於稉稻品系,而稉稻各品系的鎘吸收能力,則以台東30號、台稉16號、台稉14號、台稉8號較低,其中又以台東30號的表現最穩定。花蓮21號、台稉9號、台稉16號、台中192號則是吸收鉛能力較低的品系,蔬果雜糧作物的鎘吸收能力以落花生最高,其次為葉菜類蔬菜,瓜菜類與豆菜類的吸收能力則較低。從研究團隊歷年的試驗結果發現,在現行食用作物農地土壤鎘限量標準5 mg/kg之下,豇豆、苦瓜、胡瓜及豌豆等作物幾乎沒有超標的問題,可以在大多數的農田種植。 此外,研究結果也顯示,土壤pH值會影響鎘、鉛在土壤中的有效性,越酸的土壤,鎘、鉛越容易被作物吸收;而CEC越高的土壤可吸附較多鎘、鉛,因此,鎘、鉛越不容易被作物吸收;稻田湛水可降低水稻的鎘吸收量,湛水狀態維持越澈底,降低鎘吸收效果越好。

農藝管理因地制宜 降低作物鎘、鉛吸收

過去農政單位及地方政府對於作物鎘、鉛超標但土壤重金屬合於規範的農地,多採取輔導轉作非食用作物、休耕等措施,以避免產出超標作物,進而影響國人食用安全。然而,對於土地遭限耕的農民,則可能面臨收入減少或被迫改種非食用作物等困境。 為了活化這些因作物超標而遭限耕的農地,保障農民耕作權益並確保農產品安全,研究團隊自2017年起整合歷年研究成果,依地區土壤特性研擬農藝管物的農田推廣。截至2020年為止,接受輔導的農田所產出農糧產品經抽驗鎘、鉛含量,合格率高達99.2%(表三),顯見這種因地制宜的農藝管理技術,可大幅提升農產品安全。由於推廣成效良好,研究團隊更在2020年彙整研究成果,編製成「鎘或鉛高污染風險農地作物安全管理技術指引」,提供農糧署、各區農業改良場、地方農政單位,於高汙染風險農地輔導推廣。

預防作物重金屬超標 四大農地管理建議

從研究團隊過去的試驗成果顯示,農作物鎘、鉛含量超標未必都是土壤中的鎘、鉛濃度偏高所造成,作物品種、土壤性質和水分管理都是重要因素。因此,除了政府應從法規訂定及環境監測來防堵汙染物進入農地外,農友也應注意日常栽培管理細節,才能確保農糧產品安全。 建議農友應該注意事項如下:

一、充分了解所耕作農田土壤特性(農試所及各區農業改良場均有免費的土壤肥力檢測服務),適量施用石灰資材以維持適當的土壤pH值;

二、慎選栽培作物品種,曾經發生作物鎘濃度超標的農田應避免種植秈稻、落花生等易吸收鎘的作物;

三、加強水田湛水管理,以降低鎘吸收,水源不足地區應考慮轉作旱作;

四、作物吸收重金屬的機制複雜,如對管理方式仍有疑慮,應向農委會所屬農業試驗改良場所的專家諮詢。

期待未來在農友與專家合作努力之下,逐漸降低農糧產品重金屬超標的疑慮,以降低食安風險並贏回消費者信心,保障國民健康安全。

林毓雯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農業化學組副研究員 

許健輝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農業化學組副研究員 

郭鴻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農業化學組研究員兼組長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7723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