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0/25 23:30:59瀏覽325|回應0|推薦0 | |
2018年12月18-20日 定稿於清華無齋 放眼大歷史,此為逆流,不足為慮,終亦必雨過天晴;置身當下,則可能延宕數載,不僅讓一兩代人報廢,更可能令華夏大轉型再次失去歷史時機,葬送已然超愈一個半世紀建設「現代中國」的落落大業。另一方面,當下世界體系正在進行重大調整重組,時不我待,一旦貽誤,則伊于胡底。怎麼辦?在此,不到萬不得已,還是只能循沿「改革開放」這一和平路徑,積蓄重啟改革的時機和力量。為此,必須重申下列四大觀念,再次呼喚啟動第四波「改革開放」。 首先,回歸「現代化」這一基本共識,恪守「建設現代中國」這一基本底線,而且,明確中國尚未實現現代化這一嚴峻現實。如同前此兩波,這波「改革開放」源於中國置身現代,卻瞠乎其後這一冷酷現實,而於追求現代化中起步。左右分歧,朝野異志,獨於現代化並無異議,正說明其為共識所在,也是迫於國族生存壓力的不得不然。至於究竟何為現代化(性),怎樣才算是現代化(性),其為單數抑或複數,凡此彷彿老掉牙而實則依舊懸而未決的理論性作業,其實早有答案,那就是不管何種現代化(性)方案,均不能少了政治民主化。因此,縱便尚存理論爭議,也不妨在試錯中走一步看一步,日進一寸,逐步前行。畢竟,直至今日,一個依舊冷酷的現實是,雖經一個半世紀的奮鬥,中國還是一個半現代之國。不惟尚存前現代之廣大鄉鎮,致令中國因為城鄉懸隔而危乎殆哉,而且,政經轉型均在途中,人文興盛有待作育,恰需接力,恪盡前程。至於現代化之肯定、一定和必定指向政治民主化,也就是所謂的「第五個現代化」,中國躲避不了,逃避不得,也對抗不得,何所其能耶?當此之際,半途而止,不進則退,亦必將前功盡棄,君能萬歲獨善乎? 在此,所謂「用幾十年時間就走過了發達國家數百年的工業化道路」,實為昧於事實、毫無歷史意識的痴人說夢。君不見,始自洋務自強運動的現代追求,延展為清末變法、北洋新政和民國經濟建設的接續努力,再經晚近奮鬥,一百六十多年裏,前赴後繼,勞心勞力,更有數千萬人橫屍溝壑,這才蔚然有成,粲然大觀。切斷歷史,抹煞前賢的積勞積慧,而獨自驕矜,如同對岸老美儻論「我們重建了中國」,同為貪天之功,恬不知恥,才是真正的歷史虛無主義。因此,筆者在此不吝筆墨還要提示,也是人人熟知而未必真知的,就是中國今日必須正視自己並非全然現代之國這一尷尬現實,毋寧,尚須於未來幾十年裏,繼續這一現代事業,才能完成現代化進程,也才真正有望過上安穩日子。那時節,你想玩弄什麼前現代後現代的迷彩套路,就使勁兒儘管嗨吧。但是,先走完這一進程,這段路不走完,半道歇火,朋友,隨時就是回頭路,而必龍椅再現,定於一尊矣。 其次,也就因此,必須明確中國尚處轉型時段,所謂「將改革進行到底」不是別的,而是指必須恪盡這一大轉型,最終走出轉型時段,進入常態政治,建立常態國家。一天走不出,一天尚未完成這一進程,就一天難言這模式那模式,更不可能津津於「大功告成」的自我「慶祝」。此亦非他,不過就是筆者在「低頭致意,天地無邊」中所言,以行政調整和事務性變革,冒充「改革開放」意義上的大轉型,來搪塞糊弄舉國深化改革要求,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改革開放」。毋寧,虛與委蛇也。在此「第三波改革開放」的意義上,「將改革進行到底」意味着不可能「改革永遠在路上」,而必有終點,請你向全體國民講清道明「時間表」與「路線圖」。而終點就是建立「立憲民主、人民共和」的現代中國,把選票交還到每個公民手中。這幾年國人不滿日甚,正在於此類虛招繁多,早已讓人生厭,進而在將改革污名化之際,令大家一起失望而揪心。因而,明確中國尚處轉型時段定位,意味着一切尚未成為定局,惟以近代中國的主流歷史意識與政治意志為準,趕緊破局前行。就此而言,啟動政治改革,還政於民,開始立憲民主政治,是必交考卷,再拖下去將會更加被動。 再次,融入世界的世界體系觀念,不僅是一種現實主義的政治理性,也是一種全球史的文明觀念。它不僅意味着與世界的和平共處,而且,面對世界高階文明,須有擇善而從的胸襟氣度,藉由文明由高向低的自然流向來充實提澌自身,並於漸臻佳境後輸出反哺。此非惟近世歷史所揭示,實為「自古以來」文明作育的一般性。回首三波改革開放,均為循此思路而來,而善莫大焉。誠然,刻下的國際社會依舊是一個自助體,所謂的世界體系交織着霸權秩序與條約秩序,只能以文野之別、價值判別和利益趨歸這三大認識為主軸,確定主次輕重,劃分中心與邊緣,以明確中國的自我定位,而首先和絕對的標準乃是文野之別。其實,就晚近這波「改革開放」而言,內政上不過是向世俗人生的生存常識回歸,放棄「人為」辯證法的蠱惑,國際政治層面則為對於普世人類正道的低頭致意。也就因此,所謂「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可謂不高尚,但卻必須以基於文野之別的「人類價值共同體」作前提,為內核,定皈依。否則,方向、目的和準則迥異,何來同甘苦共命運,誰跟你共同一體? 正是在此,今日中美兩國均表現出各自的雙重人格。美國對內奉行洛克主義,行公民之道,「人待人如上帝」,意味着絕不能訴諸戰爭與革命,因為無論是革命還是戰爭,都離不開暴力,一旦動武,就意味着政治無效,政治與共同體一同被放逐。而對外則毫不掩飾霍布斯主義,憑霸權之力,「人待人如財狼」,就在於「城牆之外無政治」這一希臘傳統,至老美這兒發育蹈揚為「政治止於水邊」這一政治定義,而厲行敵我之別。 因而,美國的問題在於必須學會律己寬人,將「國家性」貫通於「世界性」,而對政治統一體進行軟化,對於國際關係的自助體系性質善予中和。另一方面,就當今國朝而言,於世界論壇倡言命運共同體,強調法治與平等,自由貿易與人權保障亦且朗朗上口,而對內卻鉗口屏聲,壓根兒不承認政治乃合眾群居的和平哲學,因而必須以分享公共權力的方式締造自由、方能邦國永固這一立國之道,根子在於這個政權厲行專政,而與民主自由為敵,將億萬人民當作黨國的人質。如此反差,如同筆者將於本系列第三篇論文「中國不是一個紅色帝國」中所言,它造成了「連自己的國民也不善待,還能指望它善待世界嗎?」這一徹底的尷尬。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