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秦暉:帝制興衰:辛亥百年話"傳統"(1)
2021/10/01 08:29:00瀏覽293|回應0|推薦0

2011-11-18

過去為鼓吹革命就要痛駡立憲,現在有人為肯定立憲又痛駡革命,同樣都是片面的思維。 民國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亂世,具有一切亂世所具備的災難圖景,說民國未能結束這一切,是可以的;說民國導致了這一切,或者說是辛亥革命導致了這一切,就不對了。

"成功","尚未成功",還是"失敗"? ——關於革命成敗與革命理想是否實現的辨析

辛亥革命的結局如何? 過去有三種說法:其一是就革命的直接結局而言,一般人都認為這次革命取得了成功。 所謂成功,就是指革命沒有被鎮壓,相反,清廷鎮壓革命的努力失敗了。 於是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清王朝,我們說黃花崗起義失敗了,而辛亥武昌起義成功了,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 所謂成功,就是一件事做成了,這是個事實。 至於價值判斷是另一回事。 好事有成敗,壞事也有成敗,古人都知道"不以成敗論英雄",就是不能把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相混淆。 但是如果要講革命者的理想是否也取得了成功,那就是另一層意義了。 當時的革命者對這場革命的意義的理解,其實也各不相同。 有人搞"革命"純出於個人野心,通過革命他掌權了,就是成功了;他沒能掌權,就是失敗了。 撇開這種個人利益的判斷不談,僅就"理想"而論,有些人的理想就是"排滿興漢"、"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在這個意義上,辛亥革命當然也是成功的。 但孫中山先生的理想當然不只是排滿,他還要實行"三民主義,五權憲法"。 而直到他1925年去世,這些理想也遠未實現,所以他的遺囑才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但「尚未成功」並非已經失敗。 我們沒有看到孫中山宣佈辛亥革命已經失敗。 道理很簡單:古今中外的革命中,很多革命者志存高遠,理想宏大,要實現非常不易。 如果沒有實現理想就是失敗,那古今中外的革命大概就沒有不失敗的了。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實現了「自由、平等、博愛」嗎? 俄國1917年革命達到「英特納雄耐爾一定要實現」了嗎? 但與被鎮壓了的1871年巴黎公社相比,這兩次革命都被公認是成功的。

所以作為政治事件的革命成功與否,與"革命理想"是否得到實現,也應該是兩回事。 理想未能實現,革命者可以說他的事業"尚未成功,仍須努力",但是不能說革命本身失敗了。 當然,儘管理想沒能實現,但一場搞成了的革命如果值得肯定,那還是要有點好(至少是肯定者認為的好)結果的。 比如法國大革命雖然沒有實現「自由、平等、博愛」,但即便反資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也承認它建立的「資本主義社會」畢竟比「封建」更進步。 而托洛茨基後來雖然抨擊蘇聯蛻變成了"官僚國家",違背了列寧的理想,但他要肯定"十月革命",還是要承認這"官僚國家"仍然取得了工業化等不少"進步",否則如果他像鄧尼金(1872-1947,俄國將領,白軍領袖之一——編者注)或索爾仁尼琴那樣認為蘇俄還不如沙俄,那他就沒法肯定十月革命了。 的確,如果搞成了的革命一點好處都沒帶來,又該怎麼說呢? 革命明明搞成了你不能愣說是失敗,那你就只能從價值判斷來否定它,即搞成了的"革命"本身就是一件壞事,並不僅是它的"理想沒有實現"的問題了。 過去我們習慣於把「革命」作為褒義詞,那麼這樣的壞事我們就不稱為「革命」,而貶稱為「反革命」或者「暴亂」。

比方說當年希特勒的「啤酒館暴動」和墨索里尼的「向羅馬進軍」,當時都自稱為而且被稱為「革命」(當然這未必是出於褒義),但這兩件事後來都帶來了公認的大災難,所以我們不說它"失敗了",而說它是一件(不幸)做成了的壞事,視革命為褒義的人就不稱之為"革命",而稱為暴動等等。 儘管納粹("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奪權後也對現實做了妥協,沒有完全實行當初宣佈的"國家社會主義"(所謂《二十五條綱領》)那一套,並且也因此引起了斯特拉塞兄弟和羅姆等"納粹理想主義者"和"國家社會主義激進派"的不滿並導致他們被希特勒整肅,但是人們也沒有因為這些"理想"沒實現就說納粹"革命失敗了",而是說納粹本身就是罪惡。 因此,一場革命如果沒有帶來任何好結果,邏輯上只能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好事根本沒做成(不是做成了但效果不理想),另一種是做成了,但那是壞事。   

辛亥革命"失敗了"的說法講不通   

按上述邏輯評價辛亥革命,就不能不提到以辛亥為開端的民國時期。 因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並沒有造成歷史空白,推翻清朝與建立民國是同一回事。 但如果說中國人無論兩岸三地對辛亥革命基本都是肯定的(儘管肯定的理據不盡相同),對民國的評價可就天差地別了。 過去國民黨在大陸和今天在臺灣對民國當然是基本肯定的,所以他們儘管認同孫中山"尚未成功"之說,但既不認為辛亥革命是壞事,也不認為它失敗了,"國民革命"只是要繼續推進而已。 今天臺灣的民進黨是國民黨的政敵,但在對辛亥革命的評價上,許多民進黨人(作為整體,民進黨官方似乎沒有興趣評價辛亥革命)與國民黨的觀點並無本質上的不同。 而改革開放前,大陸對民國可以說幾乎是全盤否定的。 那時我們這裡甚至連"民國時期"這個詞都極少見,人們只用"解放前"、"舊社會"(常常還附有定語:"黑暗的解放前"、"萬惡的舊社會")來指稱那個時代。

有個時期大陸搞運動經常提到「偽保長」、「偽市長」、「偽官吏」、"偽員警"、"偽政權"等等,這裡的"偽"並不僅指汪精衛、"滿洲國"這類"日偽",而是包括民國時期的歷屆中央政府和大部分(中共根據地除外)地方政府。 北洋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那時都被稱為「偽政府」,人們提到「清政府」很自然,提到「民國政府」就覺得怪怪的,只有講」北洋政府"、"蔣政府"才順耳。 而後者連「舊政權」、"前政府"都不配,一定要說是"偽政權",可見評價之壞。 那時關於這段歷史,只有"黨史"、"中國革命史"和"帝國主義侵華史"的論述,而根本沒有"民國史"之說。 就連改革前最權威的一套反映那個"時期"的"通史"著作,即四卷本的集體大書《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編者注:初稿出版於1960-1962年),也迴避了"民國史",暗示"民國"只不過是"革命"物件、反面教員而已。 政府是如此,社會也沒什麼進步,通常我們都說民國與晚清一樣,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但是最近這些年,我們對過去被稱為「封建」的傳統社會卻給予了很多新評價:「封建」固然名不副實,詞不達意,「傳統」也輝煌燦爛,無人可比。 而「帝制」據說也並非專制。 曾有網友作長篇網文,對我批判「秦制」專制大為不滿,抨擊曰:秦暉只說秦皇漢武不受制約。 "但當年董卓、曹操想做什麼,也一樣無人能制約,是不是因此就可以得出誰都制約不了宰相的結論呢? 再說你光看到秦始皇和漢武帝,怎麼不看看漢獻帝和唐昭宗? "(玉出昆岡:《腦拖反儒辮,口誦媚洋經——評秦暉的〈從"周秦之變"到"新啟蒙"〉》,見"天涯社區·關天茶舍"網站)這位網友真是太有才了,看這反例舉的! 董卓曹操「無人制約」的後果是什麼? 董卓橫死而曹操怎麼成了「魏武帝」的? 漢獻唐昭倒確實是「虛君」,但他們下場如何? 權臣張則臣將不臣,君權虛則君將不君,君臣易位而但憑權柄,太阿倒持則「綱常」何用? 有才網友所舉之例,不恰能說明「秦制」的奧妙嗎? 而那些從「封建」到立憲的國家,「封建」時既無秦皇漢武,亦難尋漢獻唐昭,立憲後則秦皇漢武等於漢獻唐昭矣——我們前述的維多利亞女王,不就是名聲之赫不下秦皇漢武,權柄之虛正如漢獻唐昭嗎? "秦制"下焉能有這樣的事?

( 時事評論雜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6867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