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2011-2-27 21:10 小不兄:
弟認為沒偏離 早標的蓋是有斷代的分水嶺
小壺 | 發表於 2011-2-27 21:13 所以說小不兄完全被這圖片其他細節部份給蒙蔽了!!! 圖片是這樣做沒錯.但右圖泥片下絕對有虛坨的!!! 如泥片下沒東西頂著.那手無論如何拍.它也不會下彎成弧形的!!!
素還真 | 發表於 2011-2-27 21:24 小不兄說的圓蓋石是有這工具 依過去的經驗若無記錯應是元蓋石 它是一種去脂泥及圓弧修整輔助工具 非頂的的工具 蓋內用這元兩下...很順的
小壺 發表於 2011-2-27 21:27 不知兄是否真正看過或親手做過茶壺?? 說的簡單.做的不容易啊!!! 光要確實練好基本功底子. 沒有兩三年是無法成就一把好的壺!! 我自己15年前親赴宜興學藝. 兩三月的時間不夠.只能學到比皮毛還小的程度. 看到廠內各家的製壺過程.雖有差異.但相距不遠. 因為這就是傳承與傳統.
透過這樣的討論也是一種學習的方式. 沒有誰大誰小.誰懂誰不懂的問題. 我們要的是求真知.不是打嘴皮子.因為這是無益的!!
要學習正知切不可誤人子弟 這樣的問題不希望一直發生. 玩藏壺如用不用正確的觀念方式傳授. 這樣玩壺不但浪費金錢更是浪費寶貴的時間. 人沒幾個10年20年去重新認識學習. 我不喜歡繞圈圈. 我知道的我看到的 我都不喜歡隱藏. 我將所學所知傳遞 壺友們是否吸收. 也只能隨緣對待. 能認同的請給我鼓鼓掌. 不認同的.我也會去接受吸收我所不知不足的地方. 這就是學習的態度.大家教學相長!!
小不 | 發表於 2011-2-27 21:48 小不1980年開始做陶 隔年手拉坯可不接土拉過手臂長 也曾經將陶藝作為生涯規畫之一部分 幸有師叔輩全力阻止 尚有一瓦斯窯留在美國老家 約1.8立方米吧 ~ 丁山也走過幾回 大街上的水餃不錯吃
lin146 發表於 2011-2-27 21:53 這一篇關於 70年代水平壺的特徵探討 . 其實之前是陸續寫在 t4u 秀林茶莊 . 後來想整理尚不完整就移動到我的個人網站上 . 見到諸多壺友接續討論就也丟出來 . 分享一下自己的小小心得 .
探討廠版水平的特徵
壺友問到鐵版蓋的問題 ...
此次的緣起是壺友問到水平壺鐵版蓋的問題 ... 以此延伸而探究出許多特徵上的辨識要點 . 這也證明了一點 " 鐘是不敲不響 " . 原本關於水平壺的探討我是不太願意多說 . 因為所有玩家都知道早期水平壺的水很深 . 常摸不到底又常讓玩賞其中的人嗆鼻吃水 . 對此 . 每個玩家不管認識的對錯與深淺都各有事實接觸的經驗與體誤 . 而這都是每位玩家用金錢時間與感情投注的事 . 所以當要就此論述這其中的內容常會是順了公婆逆了嫂意 . 但既然玩家一再問及 . 自己又經手一些總也要說出個所知與其然 . 否則也真不能給個交代 . 所以就有了以下陸續幾篇說明 ... 就小弟所知 標準水平壺的做工約在 50-60 年代以前是沒固定的模具 . 有固定的模具是成立一廠開始 . 最初用石膏模一直持續到現在 . 而 60年代末70年代初大量生產外銷水平壺時才開始改用鐵板模 . 這是一個很大的鐵模約磚塊大 . 陶手把要做壺蓋的泥片壓入鐵模固定尺寸後再將之敲出並且修整 . 因為這工序所以又稱之 " 鐵模敲蓋 " . 這工法一直持續到 80"初中期 . 綠標早半段的水平壺都還是這種成型 . 如果有這時期水平壺的壺友可比對看看不論是 標準壺 或 芭樂 或 小五型 包括同時是 70末開始的內紫外紅的水平壺系列 . 當時同款的壺每一把都是同一個模式弧度甚至尺寸也很相近 . 這種做法雖比全手工快些 . 卻比之後的石模擋胚慢很多 ....
-----[ 70年代 6 杯 紅土水平 ] 展開圖片 收合圖片回上一頁
ps . 上下兩圖 . 同樣的壺拍照造成的色差 . 以下圖的色澤較準
- 70中末同期的清水泥 6 杯水平
特徵如下 : 文革清水泥 (廠版小紅泥) . 鐵版蓋+ 短牆 . 蓋內 : 無款 -> 名字款-> 工號 (石膏模長牆) . 底款 : 中國宜興 ->荊溪惠孟臣(窄長體) 容量 : 1 . 2 4 .6 .8 杯 .
另外 . 一般鐵模敲蓋壺牆都不會太高也就是矮牆 . 70末小紅泥 80"初內紫外紅 80"初年糕土 的水平壺 都有此特色 大家所熟悉的 紅土 6 杯請飲中國烏龍茶 也正是這個尺寸 . 也有如此特色 成型法中有所謂 燙胚 (石膏模擋胚)成型 此成型法 .從一廠成立不久就一直使用 ... 70-80有 鐵模敲蓋 也有檔胚成型 . 這 檔胚成型 在 80"中以後成為廠板壺的常態 . 並且這樣的壺其蓋牆是後接的一般都比較長 . 鐵模敲蓋則都是短牆否則很難敲下來 ... 也就是說 : 標準的長牆水平壺 . 其年代是從 60年代一直縱貫到 90年代 ... 過去廠裡做這種檔胚水平壺的陶手平均一天可做 10 把以上 . 是屬於大量生產的商品 . 而廠裡使用燙胚的壺蓋一般弧度都不明顯這是特徵 . 因為不是專門因應外銷的訂單 . 所以做工都很簡化 . 以量產快速為上 .
壺友應該都有印象 ... 文革許多大壺 ( 1966-1976)也都是燙胚成型 . 可知燙胚 (石膏模靠模成型)從建廠 ( 1958 )不久以後就有使用 . 所以要判斷一把商品壺 (特別是水平壺)的年代 . 可先從壺蓋的成型判斷起 . 再搭配 泥料 壺型 與 窯燒氣氛 . 只要仔細觀察 廠版標準壺的壺底 . 都會發現壺底不會出現所謂竹片刮底 .... 也就是從壺底的中間刮出如放射型的痕跡 . 廠版標準壺的壺底 都是用抹布沾水 (隨便)快速抹去殘泥碎片 . 所以觀察壺底就會發現擦拭痕 . 不是刮底痕 . 綠標後期 ( 82 " . 有一派說 85 " ) 的標準壺都已是 石膏模燙胚成型 . 幾乎都是長牆 . 標準壺 芭樂 (線漂) 都一樣 . 而石膏模也能做短牆 . 只是這在廠裡是不多出現 .
但是 鐵模壓蓋 就一定是 短牆 . 因為要從鐵模具敲出來 . 不是石膏模是黏出來 . 所以牆不能太長 . 而 鐵模敲蓋 這是廠外所不會有的模具 . 不會外流的 . 所以是判斷 70 -80廠壺水平最好的參考 .
1970年開始用鐵模 . 當時水平壺以外銷為主 . 工藝都很有水準 . 60以前鐵模未研發出來 . 80初以後因為市場須求增加生產線極速擴充 . 很有限鐵模具其數量不負使用 . 所以一廠幾乎全面使用石膏模 . 除非是特別的訂製壺 . 所以 . 關於標準壺的斷代上 . 鐵板蓋是最好的斷代分水嶺 . 玩家當看到型制與做工相當 60 之前的水平壺時 . 再留意 60 之前的泥料與風化度 這與 80末以後的泥料 有相當的差異 . 那就可增添多幾分判別的把握 .
不過 . 60以前的水平總是很少 . 70" 與 80"初的泥料與工藝水平 .仍是小弟個人比較喜歡的區間 . 也認為是不被過度炒作的代表性好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