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28 14:08:00瀏覽651|回應0|推薦2 | |
首播時間:2010年4月24日 茶葉市場從來都不寂寞,近期,一批所謂頂級的茶葉掀起了天價波瀾。在北京,2兩龍井茶以25.5萬元的高價被拍賣;在廣州,2兩鐵觀音以20.4萬元被買走;在東莞,一套價值600萬元的天價茶亮相茶博會。在接二連三問世的天價面前,我們看到了舉著大把鈔票的商家,還有那些被“嚇怕”的消費者。茶葉行業的沸騰正常嗎?一種日常飲品為什麼賣這麼貴?帶著疑問,記者展開了調查。 一、天價亂象 2010年4月,記者來到北京馬連道茶葉街,這個華北最大的茶葉批發市場聚集了全國十多個主要茶葉產區的700多家茶商。眼下正是春茶上市的時候,幾乎每家店鋪都在最顯眼的位置張貼著新茶上市的海報。記者向韓香茶業有限公司劉愛琴點名要看看好一點的龍井茶,她從冰箱裏拿出鎮店之寶。“有今年的龍井嗎?”“有。”“您拿給我們看一下。”“這個賣到2000—1800的龍井,這樣子,顏色、口感、香氣都好,它泡出來都是一葉一芽那樣子。” 這位茶商特別強調,她家的龍井茶不產自浙江,而是來自她的老家福建,所以應該叫福建龍井茶。由於產地不同,外觀和口感略有不同,價格也便宜不少,這種龍井茶在馬連道早已經是見怪不怪。“有時候西湖龍井、晉江龍井,都是龍井,但就是說那個西湖龍井真正好,它是名氣好。” 三四月份上市的春茶主要是以綠茶為主,特別是春分到清明期間頭輪採摘的所謂“明前茶”最為走俏。記者發現,要想喝上正宗的“明前”西湖龍井,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你要擦亮眼睛,更重要的是還得掂量自己的錢包夠不夠分量。吳裕泰負責人說:“我們從中端的高端的都有,像高端的我們有5000塊的龍井,然後4500的龍井,3800的龍井現在都已經有了。”盛福昊茶業有限公司高白楊說:“今年的綠茶普遍價格都比較高,今年像這種梅家塢的龍井價格比較高。大概市場價在3000到5000左右。”“3000到5000?”“對,這都是頭波的,明前第一波的。” 在眾多的綠茶中,龍井茶名氣最大,價格也五花八門。龍井茶原產地在杭州西湖,核心產區包括獅峰山、龍井村和梅家塢。這個產區一共有茶園2萬多畝,按照每畝產10公斤上品龍井茶估算,每年的總產量只有200噸。所以真正的西湖龍井市面上很少,價格也很高。在茶城三樓的一個茶葉店,一款“明前”西湖龍井標出了天價。奧吉春茶業有限公司董紅葉說:“目前市場價是一萬五一斤,這是第二批,是3月31號的,目前市場價是9000塊錢一斤。” 為了說明上萬元一斤的龍井和上千元一斤的龍井到底區別在哪兒呢?銷售人員現場做了一個對比。“泡好了,我們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兩個茶,我左手邊的就是西湖區的,你看一下它這個茶大部分是漂在水裏了,即使有落到底的,它也是大部分立著的。那這個,大部分是躺著的,而且茶湯的顏色的話,相對來說沒有這個更清澈一些,這是它比較大的區別。”“這個是叫西湖龍井,這個叫浙江龍井?”“浙江龍井,對。”“這個就一萬塊錢,這個就一千塊錢,是這個意思嗎?”“對,可以這樣說。” 與大名鼎鼎的“西湖龍井”比起來,極品紅茶“金駿眉”只是小字輩,不過 “金駿眉”輩分雖小,要起價來卻當仁不讓。董紅葉說:“這個,12000。”“這個價格算是,是市面上算是最貴的嗎?”“不,還有比市面上最貴的。”“咱這兒有嗎?”“我這兒沒有,比如說我記著樓下的華香苑有兩萬一斤的。” 在馬連道,和龍井、碧螺春、鐵觀音比起來,金駿眉略顯低調和神秘,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茶商告訴記者,目前市面上真正的金駿眉鳳毛麟角。記者以購茶者的身份得到了一份號稱四千元一斤的金駿眉樣品,與這家店裏一萬二一斤的金駿眉做了一下對比,結果出人意料。董紅葉說:“我看它這個芽,我可以斷定它肯定不是金駿梅。”“是嗎?”“因為金駿梅,我說過了,每年春天4月初的第一批的第一個芽,它因為芽頭比較嫩,它採摘下來以後,金,是它級別的象徵,同時也是一個顏色的象徵,因為它採摘的比較嫩嘛,你摸它這個茶葉表面的話,應該會有很多小白壕,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這個沒有那個小白毫。待會兒你可以從那個缸上看一下,你手輕輕一扶,你手上會有很多小白毫。它的面上都有一層非常小的小白毛毛,我們稱之為是絨毫。”“那個不是金駿梅的話?”“是福建紅茶的一種,它應該算是正山小種的一種,它應該是屬於正山小種裏面,品質算是略微好一點的這種,不能算是金駿梅。” 在另一家茶葉店,商家又向記者展示了兩種和金駿梅很相似的正山小種。高白楊說:“這就是正山小種,這也是正山小種,金駿梅就是長這樣。”“這兩個都是正山小種。”“這個其實就是正山小種,按照金駿梅的工藝做出來的。”“像這個現在賣多少錢呢?”“這個可能一千塊錢左右。”“像這個呢?”“這種五百塊錢。” 走了一圈,記者看到了從1000元到1.5萬的龍井茶,看到了4000元和2萬元的金駿眉,霧裏看花的茶葉市場讓我們產生了疑問,茶葉市場的價格亂象到底源自於哪呢?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慶說:“現在這個價格體系金駿眉價格體系是全國的茶葉市場裏最亂的,是這麼個情況,幾千塊錢的都有,兩千塊錢也有人賣給你,兩萬也有人賣給你,所以茶葉嚴格意義上講呢,它這個嗜好型產品最大的問題是它的標準化問題。但是你說給個多少價位合適,恐怕他也說不出來,就是這麼個情況。” 事實上,茶葉的天價是怎麼來的,很難有人算得明白。但是這算不清楚的天價茶,卻沒少引來市場的跟風。王慶說:“人家覺得這個能掙錢,能賣多少錢就賣多少錢,只要消費市場有,當然了,像這種工藝,很快就學會了,它的技術含量並不是特別高,那麼這個產品大家都會製作了,跟風製作了,用的不是這個地方的野生茶樹,按這套工藝做出來,它形狀也是非常像的,可能口感喝起來有差別,但事實求是講,口感差別就很難講。” 在王慶看來,雖然在中國茶葉市場上,高檔茶葉份額不大,但如果大家都熱衷於炒作高檔茶,茶葉市場很難作強。“大家覺得茶葉價格比較高呢,我覺得恐怕更多的是新聞點,或者叫更多的是企業炒作,比方說我們炒作一些天價龍井,天價普洱,天價大紅袍,是一種新聞,是一種吸引消費者關注的這麼一個賣點,並不代表產品本身,真正我們的普洱茶產品本身的均價,我們的綠茶產品本身的均價都是比較低的, 前幾年我們有個統計,大概算下來,平均每年綠茶的成本價格大體上在20元左右,龍井我們調查了一下北京市場,大體上全年算,平均價格在150到200元一斤。” 茶葉市場出現的天價波瀾,讓我們想起了當年瘋狂的普洱茶,那一輪的炒作讓跟多跟風的人賠了本,長了教訓,但是,時隔三年,伴隨著茶葉市場的春茶熱浪,普洱茶又開始火爆了,有消息,雲南發生的持續旱情,已經造成雲南省近300萬畝茶葉受災,5萬畝左右的茶樹枯死。持續的大旱,讓普洱茶出現價格上漲,那麼這會成為普洱茶再次瘋狂的信號嗎? 二、波瀾又起 2010年3月,雲南省持續加劇的旱情讓一度沉寂的普洱茶出現了連鎖反應。在雲南臨滄,不少普洱茶生產區出現了春茶發芽晚,生長滯緩的情況,甚至有苗木枯死的現象發生。茶農說:“今年春茶發不好,天(氣)幹(旱)多。去年(的現在)我們摘了五、六遍了,今年才摘第一遍。” 在雲南另一個茶葉主產區普洱市,春茶的減產直接導致當地茶葉批發價格的上漲。茶商說:“像去年這樣的茶葉不到40塊(一公斤),去年春茶最高38塊(一公斤),今年這個要到(一公斤)50塊錢左右,漲了10塊錢。” 價格回暖,是否意味著普洱茶會再次引發瘋狂呢?在北京馬連道茶葉街,隨著普洱茶原料漲價,不少普洱茶經營商戶已經從3月下旬開始提價了。“因為產量減少,加工成本的增加,我們現在的價格提高了10%左右。” 在馬連道,2004年開始開普洱茶專營店的蘇琪,剛剛從朋友那裏聽到搶購普洱茶原料的消息。商戶蘇琪說:“今天我剛跟雲南的兩個朋友聊天 茶山的,他說今年景邁山的價格,第一波的行情已經全賣光掉了,而且是搶,瘋搶,價格已經是原來的接近兩番,他說全部都搶空了,他說第二波的行情基本上得提早預定。” 但是蘇琪也判斷,眼下的旱情並不意味著普洱茶能再次瘋狂。經歷了三年前的暴漲暴跌,許多商家和炒家手中沉澱了相當數量的普洱茶,這些存貨需要有一個緩慢釋放的過程。 賣了6年普洱茶的蘇琪回憶當初,她做普洱茶沒多久便趕上了雲南馬幫進京,這起事件成為普洱茶價格井噴的轉捩點,井噴的行情讓蘇琪曾賺得盆滿缽滿,但所幸的是,她在那個時候選擇了離場,僥倖躲過了此後的普洱茶危機,如今,這個教訓她至今不敢忘。“我一般就覺得凡事是物極必反,因為當時我每一年下去茶山的時候,都會知道每一年大體上會是什麼價位,明明這個東西只能值三十塊錢,為什麼要把它炒到三百塊錢,已經超出我的心理承受能力了,我商家接受不了,我相信我的客戶群體也不會相信,相信不了這個價格而且也承受不了這個價格。” 楊磊,友朋茶莊的老闆,馬連道茶城為數不多的普洱茶專營商。和別人不太一樣,楊磊原本在山東的一家上市公司工作,2008年普洱茶市場最低迷的時候,他抱著複雜的心態選擇了逢底建倉。談起最近普洱茶價格的異動,楊磊顯得不以為然,他告訴記者,其實從2008年底開始,普洱茶價格就已經出現了反彈的苗頭,個別品類價格漲幅甚至已經超過50%。但是據此判斷普洱茶市場會再現2007年的瘋狂是幾乎是不可能的。 大家千萬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疼。“大家對普洱的認知從盲從、從狂熱的投資理性,轉移到了現在好多人通過示範效應以後,大家都瞭解了普洱茶,讓大家來認識普洱茶,而且對普洱茶本身特有的功效,比如說降栓脂等等這些功效,被人所認知,所以人們又不願意去放棄這一塊兒的功效,就形成普洱茶慢慢的穩定的市場了。” 過去三年普洱茶的暴漲暴跌其實就像一面鏡子,普洱茶在茶葉市場製造了神話,也製造了蕭條。圍繞著普洱茶的質疑、反思甚至誤讀,至今讓消費者疑惑,讓經銷商徘徊。那麼面對眼下新一輪茶葉市場的沸騰,昔日的普洱茶風波給我們留下了什麼警示呢? 三、普洱茶之“殤” 雲南省普洱市,普洱茶的故鄉,鬱鬱蔥蔥的密林中蘊藏著成千上萬畝古茶園,作為當地少數民族世代倚靠的物產資源之一,不少古茶樹已經有1200多年歷史,它們靜立在群山之間,既目睹了2006年至2007年“普洱茶的瘋狂時代”,也親歷了2007年下半年之後的普洱茶“寒流”。 在普洱市的一座茶山上,記者遇到了幾位農民朋友,在這裏,他們不再是“茶農”,而是被稱作“茶工”,一字之差的背後,是農民朋友的無奈。“我們固定的每公斤五塊錢,我們的工資,每公斤,像沒有茶葉,就一分錢也沒有了。” 這些茶園是當地茶廠的,他們按照採茶數量的多少領取工資,粗粗算下來,每天大概能有3、40元的收入。經過一番攀談得知,這些茶工來自周邊郊縣,家裏或多或少都種有茶樹,那麼他們為什麼放著自家的茶葉不種,要跑到這裏給人打工呢?“前幾年,價格比較好的那幾年,一畝地每年掙得七八千塊錢。相比今年就沒法說,如果是價格要高一點的話,沒有人來打工的,自己種的自己采,自己加工自己去街上賣。” 農民朋友告訴記者,前些年普洱茶行情好的時候,當地的茶園大都被茶場承包了,茶場每年把農藥化肥提供給茶農,茶農反過來把茶葉交給工廠,但是土地如果是老百姓自己的,鮮葉一般可以多賣1倍的價錢。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如果趕上行情不好,茶葉沒有人收了,就只能爛在地裏。為了保險,很多茶農寧願到茶廠打工掙錢。“像我們場的話,有規定下來的價格嘛,哪怕比外面高也好,低也好,他們都發給我們最低工資,就是你采的多的話,就是五元一斤,可以采二三百斤呀,一兩百斤呀,就是那樣。” 值得深思的是,雲南省的茶農有600萬,這個巨大的數字足以說明,普洱茶行情的好壞對當地經濟影響有多大。 不僅如此,記者發現,遍及雲南的普洱茶廠無疑也是當地的經濟支柱之一,可是不少茶廠最近才漸漸有了點起色,這兩年對他們來說,太難忘了。“這是2007年5月28號?”謝東強說“對。”“也是你們最早的一批茶了吧?”“對,最早的一批茶。起步的品牌還沒有打出去的時候,銷量也不是很理想,07年普洱茶低迷,受了影響。” 謝東強,土生土長的雲南普洱人,早些年做珠寶生意賺了一些錢,2006年看到做普洱茶來錢快,沒想太多便投資建起了一個普洱茶生產廠。可是第一批產品剛上市,便趕上了普洱茶價格的逆轉。“人為炒作太厲害了。就是說20塊成本的茶葉,炒了7、80塊,感覺這個已經不正常了。”“那當時心裏頭有這種忐忑之後,您當時做什麼了,做什麼防範措施了沒有啊?”“防範措施儘量沒有進價位很高的茶?控制原料。” 謝東強告訴我們,在當時的情況下,普洱茶漲得快,跌得狠,讓很多人一時間沒有轉過彎,虧了本。當時茶農地裏的茶樹還沒長出芽來,就已經被人預付定金了,大家都在變著法地囤積更多的原料,因為市場實在是太瘋狂了。 據統計,從1999年到2007年,普洱茶的價格上漲了10倍。其中2006年至2007年上半年,普洱茶價格更是直線上漲,一餅普洱茶由原來十幾元、幾十元炒到上萬元,普洱茶一時貴比黃金。 畫面中這個普洱茶商叫上官海樹,來自廣東東莞,2006年我們走訪他時,他的一席話讓我們至今難忘。“我一個朋友 就是花了16萬 買了我們這一個企業的二兩茶 16萬買二兩 比黃金還高 是吧。” 2007年初,正是普洱茶傳說最盛行的時候。有人說“上半年拿買奧迪的錢買普洱茶,下半年賣掉就可以換成寶馬”。然而,短短半年時間,讓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普洱茶一夜之間風雲突變,身價狂跌。據統計,自2007年下半年以來,雲南普洱茶價格普遍縮水30%至50%。業內的估算是,普洱茶市場至少“蒸發”了300多億元,做普洱茶生意的人比過去少了近三分之二。 如今,三年過去了,巨大的市場變化之後,記者在雲南再次見到了廣東茶商上官海樹。現在的他是重組之後的中茶股份公司的茶葉經銷商。依然在做普洱茶生意,說起3年間的大起大落,他感觸頗深。“那個時候客戶訂的茶,交了定金,他們都不來拿貨,他們的資金鏈斷了可能是,然後有的把押金給扣了,我們沒有,我的就我們等於說一個人抗了,我們看押金押多少,我們就把茶有的150萬,有的200萬的押金我們就把茶葉給他,剩下的那些怎麼辦呢?就我一個人抗著,我那個時候好低落,真的是那種有一點差不多想跳樓的感覺。”“當時資金也面臨很大問題吧?”“很大問題,都是茶,看到倉庫裏面,我那2000多平方一層,8層樓,裏面的貨堆的像山一樣,心裏那時候真有輕生的念頭。” 上官告訴我們,當時的普洱茶危機中,真正品質好的陳年普洱茶衝擊還算不大,價格相對比較堅挺,但一些前期被熱炒的所謂名品新茶跌得最慘烈:比如著名的“大益8242”,價格從每件2.1萬元,降到8000元還是無人問津;2006年的下關甲級沱茶從每公斤400元降至210元,跌幅近一半。那些高位囤積新茶的商戶損失慘重。 記者走訪了上官海樹的茶葉店旁邊的幾家商戶,提起那段經歷他們都是一肚子苦水。“積壓的有多少?”“有百八噸吧。”“現在是慢慢的消化這些存貨嗎?”“是的。品質好一點的就慢慢的留著。老茶在賣。品質不行的話,就扔掉了。當時價格高,收的原料也不好。”“今天100萬,明天可能就變成150萬的樣子。他一直在升溫,把它囤著。囤著然後終端消費群體,他沒有消費。這一塊兒畢竟是要出現危機,這是一個泡沫階段。” 回首當年,普洱茶和“鬱金香”、“紅木”、“玉石”一樣,成了一種非常具有“炒做賣點”的商品,由於當時普洱茶廠眾多,品種多,很容易找一些特殊品種操盤,炒家跟風炒作的空間很大。那期間,一開始港臺等地的強勢資金低成本收購大量陳年普洱茶,之後各級經銷商和中小炒家瘋狂跟進,讓不少普洱茶大廠的產品脫銷,市場上出現了有價無貨的局面,一時間假冒偽劣的所謂名優產品充斥市場,反過來,極大的摧毀了普洱茶的信譽。上官海樹說:“那個時候說真的,有的一些做的,蠻有歷史文化的,他們都有的都已經關了,有的關了再開,現在因為市場又回彈了,有的現在已經重新開了,說真的,有很多以前都曾經停產過很長時間。” 上官告訴記者,那場普洱茶風波至今讓他心有餘悸,他親眼目睹了資本的力量讓普洱茶一夜之間火爆起來,也親眼目睹了資本的力量把這個本來極有前景的產業狠狠扼殺,普洱茶的大起大落,讓上官看到了在市場裏學游泳的中國茶商當初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不珍惜品牌,不懂得品牌的信譽摻不得假。“最主要的就是說我們的品牌優勢,還沒有發揮出來。現在已經經過這一次一啟動,大家都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像立頓,一個立頓它的產量就占了我們中國,創造效益,創造利潤占我們中國整體加起來2/3,所以我覺得我們種茶人應該重視這個問題。” 這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現場,當解說員回顧中國對外經濟交流歷史的時候,畫卷上出現了一個大大的“茶”字。茶葉,無疑是一張承載著我國悠久文化的歷史名片,但是當我們近距離觀察這張歷史名片的時候,卻不能不感到有些憂慮。 四、品牌憂慮 17、18世紀,茶葉代替了酒類,成為英國上流社會主要的飲品,此後中國茶葉開始大量出口。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這場戰爭始于中英茶葉貿易的巨額逆差,因此又被稱作“茶葉戰爭”。 1848年,英國一位皇家植物園的主管,從中國帶走了2萬株茶苗和1.7萬粒茶籽,此後茶葉在英屬殖民地印度大量種植。1890年,英國推出了立頓紅茶,100多年之後,這個品牌來到中國。憑藉著現代企業的生產經營理念,短短十幾年,立頓的年產值超過了中國7萬家茶葉企業的產值總和。 當國際品牌的茶葉來到中國的時候,有人戲言,中國茶行業“有名無姓”。 中國的西湖龍井、安溪鐵觀音、洞庭碧螺春,包括雲南普洱茶可謂聲名遠播;但提起茶葉品牌,中國六大茶類、十大名茶,卻沒有一個在國際上叫得響的茶葉品牌。 針對中國茶的品牌問題,記者做了一次街頭調查。“你知道中國有哪些茶葉品牌嗎?” “龍井、碧螺春吧。”“國際上呢?”“好像有個立頓。” 我們發現,採訪中大多數人把西湖龍井、鐵觀音、碧螺春、六安瓜片、黃山毛峰當作了茶葉品牌,而實際上,這些名稱只是茶葉的產區品類。很多茶廠都生產自己商標的龍井茶、碧螺春等。王慶說:“茶葉作為一個農產品,它本身就出現了一種很怪的現象,我們茶葉有名優茶,沒有名牌產品,也就是指大家比較熟悉的,比方說西湖龍井、碧螺春,我們這個概念都是名茶的概念,不是企業企業本身持有的產品商標。” 目前中國的茶葉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80萬公頃,超過全世界種植面積的一半,全球茶葉產量330到350萬噸,中國占130多萬噸,中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產茶大國。但是行業集中度低,銷售秩序混亂也嚴重制約了茶葉大國向茶葉強國的轉變。王慶說:“第一個我們茶園我們全國是29省,900個縣產茶,180萬公頃茶園分佈在這900個縣,地域面積很廣。第二個,跟我們農村目前的這個農產品的生產現狀有關。我們的涉茶人口,我們統計有8000萬,比方說我們雲南就有600萬茶農,幾千萬茶農,180萬公頃的茶園面積,生產130萬噸的茶葉,這個勞動生產率分解到每個人頭上,它的比例是相當低的。” 近幾年,中國茶企業一直試圖改變這種現狀,但是做大作強這條路卻走得步履艱難,收效甚微。王慶說:“茶葉是個嗜好型產品,它的地域特徵非常明顯,它的生產地域和銷售地域都很明顯,比方說這個企業生產的某種產品,它的主要原料來源是本地,那麼它的品牌也是本地,它的消費區域大體上也固定在一個範圍之內了,那麼它本身想做大也是非常難的,那麼茶葉行業本身的目前看,這個行業的回報率也是比較低的,所以沒有高資本,高技術人才進入這個行業,它本身企業想做大,想把品牌做的推廣,跨出地域的門檻,這個難度也非常大。”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有7萬家茶廠,註冊了品牌的僅1000家。2008年世界茶葉銷售額為1800億元人民幣,而中國茶葉市場規模僅為180億元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中國出口的茶葉每公斤僅值2美元左右,平均茶價比印度低四成,比斯里蘭卡低六成多,甚至比肯雅的茶葉價格還要低20%。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秘書長吳錫端說:“我們現在出口是中低端的產品偏多。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我們傳統的消費國家是西北非摩洛哥這些國家,它主要是滿足它生理的一個需要,就是他們吃很多的牛羊肉各方面的東西,他需要用茶來幫助他消化,所以這樣的話,他對茶的外形要求不是很嚴格,在品質上也不是像我們要求這麼苛刻,另外整個的就是說他喝的東西就是要有刺激性,有濃度,所以我們覺得,因為我們出口茶葉主要是這些國家,這些國家他們對茶葉的需求跟我們是不一樣的。” 與國際市場的低端化相比,反觀國內,高端茶葉產品近些年卻極為走俏。吳錫端說:“我們現在這幾年國內的市場增長主要是中高端的產品。特別是名優茶這一塊,而且這個消費,我覺得出乎我們的意外,每年我們國家增加9萬噸的茶葉產量,這個9萬噸的茶葉產量基本上都是國內市場上消費掉的。” 在吳錫端看來,中國名優茶的品質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流的,但是中國的茶企業不能一味沉迷于高端和高價。應該學習國外品牌的產品戰略、標準化生產以及銷售通路的建設。這才是中國茶企作強的根本。“像立頓這種產品品牌,我們現在學習的是如何在市場上做營銷,如何把這個產品進行規模化生產,如何使得我們這個產品滲透力要加強起來,這是我們向它學習的方面。第二個方面,要結合我們,咱們國家的一個產品的特色,我們現在建立另外一條路,就像天福,就像北京的吳裕泰和張一元一樣,就通路品牌。” 中國7萬家茶企,年總產值比不上立頓,這讓中國的茶葉企業深感憂慮。不過換個角度來看,這又是巨大的機會,有人說“如果中國茶企業從7萬家變成7000家,再變成700家,最後變成七家的時候,中國茶將橫掃全球。”在採訪中,記者也發現,國內茶行業已經硝煙四起,7萬多家茶企業的群雄逐鹿,誰將笑到最後呢? 五、逐鹿中國“茶” 時至今日,品牌已經成了中國茶一個繞不過的命題。三年前,僅雲南的普洱茶企業就3000多家,其中不乏年銷售過億的企業,但是也只有中茶、大益、龍潤等寥寥可數的幾個品牌。而反觀中國7萬家茶廠,註冊品牌僅有1000家。再看看國外,英國立頓紅茶年銷售額30億美元以上,而國內最大的茶葉企業——中茶股份,年銷售額也只有10億元人民幣。中茶公司總經理賈鵬說:“你在現在的中國市場上,你拿不到一個年銷售能夠實現10個億的企業,一個品牌,沒有一家企業,而中國的整個的產值,零售終端的話,據商務部的資料已經達到800億,但沒有一個企業能夠利用它自己的品牌做到10個億。集中度低,這是行業的問題。” 有人打了這樣一個比方——中國茶葉企業都是“豎”著做。比如在杭州就做西湖龍井,在雲南就做普洱茶,在福建就做鐵觀音。而立頓卻是“橫”著做。它不考慮茶文化,也不管茶葉品類之爭,只瞄準著消費者方便、快捷喝茶的需求,用一個品牌統一所有茶類。如今,不少國內的茶葉企業紛紛進行這樣的戰略轉型。賈鵬說:“那麼現在在中茶公司,希望在整個集團的產業鏈的戰略指導下,已經形成的歷史的價值,積澱的價值,做全品類的茶葉品種、產品,包括紅茶、綠茶、烏龍茶、花茶全品類。” 賈鵬告訴記者,為了讓中國茶葉風靡世界,這家國內最大的茶葉企業已經在國內9大茶葉主產區和全世界5大茶葉產區建立了自己的茶葉種植基地,下一步,還打算在營銷渠道上作一次大手術。“我們的目標在全國5000家商超,要建立這麼一個渠道,現在建立商超的方式基本上我們要和經銷商密切加強合作,是由經銷商去做這個商超渠道。” 目前,中茶公司新調整的銷售通路有三條,分別是經銷商、專賣店和商場超市,經銷商專注酒店餐飲、中小超市、便利店、煙酒專賣店的拓展。專賣店側重茶文化中高端體驗消費、個性化服務和禮品市場;商超瞄準百姓日常茶葉消費,為此,他們研發了不同的產品包裝投入三種渠道。在這三條路中,賈鵬特別看好商場超市,成就普洱茶的大國夢,首先要把茶葉定位成一種方便飲料,適應國際市場簡單方便的需求。“現在我們這些,這種鋁箔產品都是國際市場上通用的一種最新的材料,美國的,第一個它的成本比較低,第二個它使用完之後,對環境不會產生污染,再一個它能夠回收再利用。” 事實上,很多茶葉企業都在圖謀讓中國茶有所作為,2009年5月18日,雲南龍潤茶攜手美國NBA火箭投資簽訂投資協定,在香港主板上市,成為中國7萬家茶葉企業中第一家上市公司,這項資本運作,在中國茶行業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龍潤總經理范源說:“我們理論市場、產品市場和資本市場同時運作,第二個就是說我們的產品以普洱茶為基礎,已經延展到了六大茶類,第三我們注重品牌的塑造和品牌的國際化。” 公開的資料顯示,這次茶葉企業上市,募集的資金淨額約為5300萬港元,其中大約3700萬港元用於發展與茶業有關的業務,1/3用於直營店的建設,1/3用於銷售網路的建設,另外1/3用於整體產品的開發和科研。吳錫端說:“我覺得我們行業一個發展標準,能不能吸引這個資本,能不能吸引人才的關注,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兩個指標。如果這個茶葉的發展非常的緩慢,或者這個茶葉沒有一個新的消費熱點,沒有引起投資者的興趣的話,這個行業發展可以說是發展不健康了。今後我們更多的茶葉企業會通過這種資本市場上市,或者其他的形勢來融資來使得我們茶葉的品牌快速的做大做強。” 中國茶正在經歷一次巨大的變革。不僅企業在變,茶葉主產區也在變。中國很多地區都盛產優質茶葉,但是,一個地級市把茶產業作為第一支柱產業的現象卻並不多見,以茶葉命名自己城市的更是少之又少,雲南普洱就是這樣一個城市。2007年4月8日,正當普洱茶熱舉國沸騰的時候,雲南省思茅市正式更名為普洱市,經歷了普洱茶的暴漲暴跌之後,這個被普洱茶打上深深烙印的城市,正在靠兩張牌重塑茶葉主產區的輝煌。 六、復甦兩張牌 2007年4月8日,正當普洱茶熱舉國沸騰的時候,雲南省思茅市正式更名為普洱市,在宣佈儀式舉行當天,暴雨傾盆,對此,當地人如今經常說這樣一句話:“做大事業必經歷大風雨”。此後的不久,普洱市又發生了大地震,與此同時,普洱茶行情也發生了地震,這場地震恰恰讓普洱市的茶產業產生了一次深刻變革。與當年比起來,現在的普洱茶顯得更加理性,也更加真實。普洱市市委書記沈培平用四個階段來描述目前普洱市的狀態。“2003年,它是作為一種什麼形態呢?就是作為初級原料加工,低附加值的原始產品出現的。這個時候我們叫‘農業普洱’。這時間大概雲南省,一年的茶產業的產值是20幾個億。從04年到07年我們叫‘文化普洱’。08年開始我們提出了一個‘科學普洱’的概念。未來到2020年以後,還會到“人文普洱”階段。” 沈培平告訴記者,今天的“科學普洱”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更不是用來喊口號的,是整個產業為當年的虛假繁榮付出沉重代價之後得出的教訓。2007年,他們的普洱茶產值達到32.6億元,2008年跌到15億元;普洱茶被炒過了頭,也跌過了頭。“我覺得後來由於一些參加或者商家惡性操作以後,也導致了普洱茶,一下就大起大落。落下去了,並且有人叫駡,有人置疑我們這個普洱茶。世人還在置疑它,還在期待它,就是期待它。那麼它在呼喚聲中,更安全,更便捷、更有品牌的普洱茶出現。也是我們提出‘科學普洱’的概念。” 記者從三年中兩次赴普洱採訪的體驗來看,科學普洱的這個提法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普洱茶的功效要科學化,二是普洱茶的生產要標準化。普洱市副市長盛軍用他的3G手機向記者形象的展示了什麼叫普洱茶現在的生產科學。普洱市副市長盛軍說:“比如說這裏面有海拔,這裏還有溫度,還有濕度的數位,你比如說這樣一個畫面,這樣一個存儲資料之後,經過若干年,比如十年、五年還是二十年,它的土壤、降水量還有茶葉的情況,茶樹、茶種的情況,以及茶山是否有病蟲害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監控,所以這樣的數位化茶山工程的啟動,對我們建立數字農業,提高茶農以及各個粗加工的科技水平應該說非常有好處。” 盛軍告訴記者,他這部手機不僅可以動態監控茶山茶園,還可以監控眾多的生產加工廠,過去普洱茶加工廠門檻比較低,質量衛生難於監管,而這恰恰是06、07年中小普洱茶廠氾濫成災、質量問題頻繁出現的重要原因。現在,普洱市實施的“數位化”管理,就是為了從根源上,防範普洱茶走老路。“大家原來擔心普洱茶是不是發酵,生產過程當中有很多不確定性,比如說不規範,不衛生,我們通過全程監控,就可以使我們的生產和加工得到一個非常透明公開的資訊,比如說這個畫面,這個畫面就是我們普洱茶研究院生產製作熟茶和生茶的一個車間,大家可以從這些監控資料當中,以及監控這些圖像,以及這些數位化管理當中,使我們這些廠,就是普洱茶的生產能夠進一步規範,進一步透明,讓消費者喝的放心。” 盛軍所說的科學管理只是拉動普洱茶產業走出低谷的第1張牌。在加強質量控制的同時,這個普洱茶主產區打出的第2張牌就是推動茶廠進行大重組、大整合。 普洱市所屬的寧洱縣是茶馬古道的源頭,幾年前,記者曾在這裏親歷了普洱茶的瘋狂,這個縣的茶產業,在這一輪市場風波中受到了很大的衝擊。“茶廠當時多少家?”“茶廠當時就是160多家吧。”“現在還剩多少家?”“這個茶廠現在還剩70多家。”“少了一半。那一半的茶廠現在都幹什麼去了?”“原來有的是沒有茶園的茶廠。這一部分淘汰了。有的是有茶園的小茶廠,這一部分投靠了大的茶園。所以呢,企業數量下降了,普洱茶生產的規模還是穩定了。” 普洱市市委書記沈培平告訴記者,普洱茶的疾風暴雨客觀上促使了當地茶企業的重新洗牌,競爭中剩下來的茶廠大有可為。“那麼現在呢,經過大浪淘沙,我覺得這個過程是必然的。戰國七雄以前是100多個小國家的。那從100多個小國家,歸到7個國家,最後歸到了秦國。我覺得普洱茶這個能不能也跟戰國七雄一樣,從100多個國家,到7個國家,最後我們回到一個發展非常好的幾個企業裏。” 針對市場上普洱茶出現的種種變化。普洱市市委書記用“一、一、八”三個數字來向我們預言,普洱茶未來的大趨勢,會出現新的產品格局。沈培平說:“‘118’過程這樣的。就是品占10%,飲占80%。非品飲占10%。是後品飲時代的。品嘗的這個。它根植與我們中國的茶藝、茶道。第二個是飲的系列,就是用來滿足生理需要,解渴。最後一個市場就是非品飲系列。就是不是品的,也不是飲的,是普洱茶的一個衍生產品。例如說藥物成份的萃取、昇華。” 按照沈培平的描繪,古老的、保健的普洱茶一旦有了現代企業市場觀念,將會更快的進軍飲料市場,有望成為風靡世界的時尚功能飲料。 有人說,十九世紀是咖啡的世紀,20世紀是碳酸飲料的世紀,而21世紀則是屬於茶飲料的世紀。如果這個預言成真,中國茶應該有巨大的發展機遇,面對這份藍圖,我們應該多看看自己舊的觀念和習慣,少一點市場的瘋狂,多一點健康,在迷途中找到那條陽光大道。希望中國茶這個古老的行業曆久彌新,煥發出新的活力。 補充一點 小白毫越多,喝下肚就越傷胃。 很多植物都有,例如枇杷,甜桃 ... 所以乾脆待熟軟去了皮吃,這也延伸了皮上的營養丟棄問題,一勤天下無難事洗一洗再吃吧。 茶葉的小白毫,對採正山所製宜興好壺不是甚麼大問題,但使用沒有毛細孔的玻璃,白瓷,鐵壺 ...降溫是正確的作法。 關於這一點常識,非常多的人並不知道。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