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11 10:32:02瀏覽3444|回應0|推薦0 | |
《茶經》載:「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也。…」以現代科學分析陸羽的認定是正確的。因為水煮沸的時間過久,水中的氧、二氧化碳等氣體就會逸散,而這些氣體的存在,在一定溫度條件下,會促使茶葉中所含的高分子蛋白質和氮基酸類物質分解,從而提高茶葉的香氣與茶湯的滋味。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原注:碗數少至三,多至五。若人多至十,加兩爐。]乘熱連飲之,以重濁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則精美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 許次紓《茶疏》未曾汲水,先備茶具。必潔必燥,開口以待。蓋或仰入,或置瓷盂,勿意覆之。案上漆氣食氣,皆能敗茶。先握茶手中,俟湯既入壺,隨手投茶湯。以蓋覆定。三呼吸時,次滿傾盂內,重投壺內,用以動蕩香韻,兼色不沈滯。更三呼吸項,以定其浮薄。然後瀉以供客。則乳嫩清滑,馥鬱鼻端。病可令起,疲可令爽,吟壇發其逸思,談席滌其玄衿。水入銚便須急煮,候有松聲,即去蓋以消息其老嫩。 蟹眼之後,水有微濤,是為當時;大濤鼎沸,旋至無聲,是為過時;過時老湯,決不堪用。 沸速則鮮嫩風逸,沸遲則老熟昏鈍。 另外,水中含有微量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取自不同地方的水,其含量不同),在高溫下,硝酸鹽會被還原成亞硝酸鹽。若水經長時間的煮沸,水分不斷蒸發,亞硝酸鹽的含量從而不斷累積、增高。當亞硝酸鹽的量達到一定濃度時,人們飲後會產生中毒現象。所以蒸鍋水最好不要飲用。尤其是井水,更容易產生高濃度的亞硝酸鹽。 《茶錄》湯有大三辯:一曰形辯、二曰聲辯、三曰氣辯。形為內辯,聲為外辯,氣為捷辯。如蝦眼蟹眼,魚目連珠,皆為萌湯;直至湧沸,如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方是純熟。如初聲、轉聲、振聲、駭聲、皆為萌湯;直至無聲,方為純熟。如氣浮一縷、二縷、三縷,及縷亂不分,氤氳亂繞,皆為萌湯;直至氣直沖貫,方是純熟。蔡君謨因古人製茶,碾磨作餅,則見沸而茶神便發,此用嫩而不用老也。今時製茶,不假羅碾,全具元體,湯須純熟,元神始發也。 余友李南金云:《茶經》以魚目、湧泉、連珠,為煮水之節。然近世論茶,鮮以鼎鍑;用瓶煮水,難以候視,則當以聲辯一沸、二沸、三沸之節。又陸氏之法,以末就茶鍑,故以第二沸為合量。而下末若以今湯就茶甌瀹之,則當用背二涉三之際為合量,乃為聲辯之。詩云;「砌蟲唧唧萬蟬催,忽有千車捆載來,聽得松風并澗水,急呼縹色綠磁杯」。其論固已精矣。然瀹茶之法,湯欲嫩而不欲老;蓋湯嫩則茶味甘,老則過苦矣。若聲如松風澗水而遽瀹之,豈不過於老而苦哉?惟移瓶去火,少待其沸,止而淪之,然後湯適中而茶味甘,此南金之所未講者也。因補一詩云:「松風桂雨到來初,急引銅瓶離竹爐,待得聲聞俱寂後,一瓶春雪勝醍蝴。」(羅大經《鶴林玉露》) 池宗憲在〈水與茶的美味關係〉一文中寫到:具備好茶、好水,卻將水煮壞、煮老了,前功盡棄。袁牧在《隨園食單‧茶酒單》有精彩的說明:「烹時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滾便泡,滾久則水味變矣,停滾再泡則葉浮矣。一泡便飲,用蓋掩之則味又變矣,此中消息,間不容發也。」 袁牧知道用活火煮水,更清楚水滾久了水味會變,影響茶湯滋味。因此,他招待嘉賓喝茶必定是親自煮水,這也讓我想起台灣許多泡茶者常用瓦斯爐,上置水壺,從第一泡茶泡到結束,水一直在滾煮著,這樣的水必被「煮老」,茶湯豈有有好滋味 ◎摘錄至台灣茶訊《台灣茶百科全書》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