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9/28 11:12:42瀏覽2612|回應4|推薦45 | |
在進入許多網友的部落格中,讀到他們分享的詩或文章,感覺那種悲悽、哀怨、失落、喪志,因所愛的人離自己而去,充滿字裡行間,看到網友為情所苦、所困,想推薦那篇文章實在按不下去,所以想把自己學佛以後的豁達,鼓勵網友們在為情所苦、所困的當口,有智慧退出牛角外,看看藍天白雲,還有那麼多願意笑臉迎你的親友。 佛教教導我們:一切都是「心」在作用!心如何作用呢? 一、佔有 感情受挫為什麼會傷害古今中外那麼多人的心呢?因為每個人總是想把 對方「佔有與獨享」,100%絕對私慾、私產、私利作祟的結果――是 「心」在作用。 二、不捨 會把對象「佔有與獨享」,對象一定有致命吸引人的條件,追求不到 時,覺得自己的損失大到不能承受、不能接受、不能釋懷、不能放下 ――是「心」在作用。 三、不甘 把身上應有盡有的寶――「朝思暮想」的心意、思緒、時間,全部押在 對象身上,追求不到時,覺得自己心裡不甘――是「心」在作用。 四、自苦 把撕裂的心痛以沉淪、墮落、喪志、茶不思飯不想,表現出追求不到對 自己的傷害,比喪考妣還要嚴重,試圖博得對方同情,挽回感情――也 是「心」在作用。 五、失顏面 追求誰,和誰交往,通常知心好友都會知道,當追求不到時,以前的憧 憬變成一廂情願,在好友面前面子掛不住――還是「心」在作用。 這一切都是「心」的作用,當努力而得不到,受傷最嚴重的也是「心」哪! 「解鈴還需繫鈴人」這個出自佛教的典故充滿智慧,這是發生在古代的一個佛寺,有一位看起來很邋遢,其貌不揚的雲遊僧侶來寺裡暫住,住持師父看見自己的徒弟們都瞧不起他,為了讓徒弟們自自然然生起恭敬心,有一天,這位僧人正要行經徒弟們聚集的地方時,住持師父趕緊湊過來,問弟子們:「老虎頸上鈴鐺誰解得?你知道嗎?」「不知道!」「你知道嗎?」「不知道!」「你知道嗎?」「不知道!」「你知道嗎?」……,連續問了三、四個,徒弟們都猛搖頭,邋遢的僧侶正好走到他們面前,住持師父忽然轉問他:「老虎頸上鈴鐺誰解得?你知道嗎?」他不假思索的說:「繫鈴人!」頭也不回,逕自往前走去。這時他的徒弟們才知道「人不可貌相」的道理,紛紛打從心眼裡起了恭敬心。 是自己的「心」起了佔有、不捨、不甘、自苦、失顏面的作用,當然還是要由自己的「心」來解除,如何解除呢? 從尊重、同理、成全入手,保持一定的定力、冷靜和風度,趁這種難得的磨勵機會讓自己成長、成熟,留待日後轉圜的空間,真正的、昇華的愛,應該只管付出,只希望對方愉快、幸福,而不在乎回報的(與不求回報還有距離),得不到,就轉為祝福,這就是成長、成熟的表現。 我是個過來人,學佛以後,看得深、放得下、無所求、真切、誠懇待人,我的面貌漸漸從孤傲可憎、拒人千里、不可親近,變得和藹、善意、無害,有機會與異性認識時,不表現喜歡或不喜歡,等距、真誠相待,便能得到異性的信任。 置身事外,站在自我稍高的高度,對於感情問題才能看清狀況,因為感情是雙方的事,如果落於一廂情願時,才來得及煞車、轉換角色,而不做「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自傷自殘的傻事,不要以為人死「就一了百了」,來生一定會有擦不完的屁股(請參考佛法的生活實踐常識--生命使用說明書)。 能以「健康的心智」尊重、同理、成全代替佔有、不捨、不甘、自苦、失顏面,全身退出戰場,調理一下傷處,然後重整旗鼓,再次面對下一段人生。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