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17 23:46:41瀏覽151|回應0|推薦0 | |
中國企業:赴美上市變赴美上庭?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 伊莉莎白•弗萊2010年03月03日 雖然香港去年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首次公開發行(IPO)市場,但對許多中國內地企業來說,美國資本市場仍是首選的融資之地。 值得投資者擔憂的是,在美國,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正被訴諸法庭,理由是他們的招股說明書涉嫌包含虛假或誤導性資訊。 據斯坦福法學院(Stanford Law School)證券集體訴訟資訊交流所統計,在過去十年裡,美國國內針對外國企業提起的證券集體訴訟案數量穩步上升;去年此類案件占到總數的20%左右。 目前在美國面對集體訴訟的中國公司大約有16家,多於其他任何一個外國。這些公司被起訴的原因是,他們在IPO之後發佈的財務結果,據稱與招股說明書中的財務報表顯著不同。這導致他們的股價下跌,給投資者造成了損失。投資者如今認為,自己當初買進這些股票的價格被人為抬高了。 訴訟理由包括:未披露公司主要經營資產是非法收購的;未披露公司難以確保充足的原材料供應;使用內部估計數字,而非實際的歷史營收和利潤資料;由於主要高管人選在IPO前沒有落實,導致薪酬成本高於預期。 亞洲公司治理協會(ACGA)秘書長艾哲明(Jamie Allen)表示,在美國受到集體起訴的外國公司有這麼多來自中國內地,表明中國企業在資訊披露方面存在嚴重問題。 艾哲明認為,中國企業往往認識不到美國人多麼熱衷於訴訟,也並不總是理解規則,而且風險控制措施不完善,這一切都使中國高管暴露於風險。 “在其它情況下,有人可能會抱著更懷疑的觀點,指責管理層故意誤導投資者,以使公司股票獲得更高估值,因為他們心裡明白,自己企業的情況與所說的不符。” “不管是哪種情況,管理層都必須明白,在美國被人抓住把柄的幾率相當高,而集體訴訟絕非一家新上市企業所想要經歷的遭遇。” 在他看來,一些中國企業成立不久,上市太早了。 “如果他們今後想要融資,他們應該更加清楚自己面臨的風險,更加誠實地披露財務報表。他們的報告必須如實公開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結果和現金流量,以及在內控機制上的不足和實質性缺陷。” 艾哲明表示,中國高管應當明白,如果他們以一份不誠實的招股說明書誤導投資者,一旦被發現,就會在媒體上遭到痛駡,很可能致使聲譽大跌。 但他也指出,香港同樣有一些招股檔在準確性方面受到質疑。 “我們看到,一些公司在申請上市前一至兩年內的財務數字明顯虛高。” 他表示,香港交易及結算所負責IPO審批的上市委員會正在推行一項措施,旨在促使企業加強風險披露,因為許多IPO招股章程在風險披露方面存在缺陷。 他表示,香港監管部門有時會起訴企業董事進行了誤導性和虛假的披露,但這種行動並不常見。 艾哲明指出,投資者應當對IPO新股保持警惕。安本資產管理亞洲(Aberdeen Asset Management Asia)投資經理兼公司治理主管彼得•泰勒(Peter Taylor)也持同樣觀點。 由於認為招股檔充斥著虛假資訊,泰勒更喜歡投資于業績紀錄穩健的公司,而不願投資IPO新股。 他表示,任何市場都存在招股檔包含虛假或誤導性資訊的問題,但由於中國公司上市量較大,這個問題在中國更加突出。去年全球IPO總量中,中國公司占了45%。 “這些有關虛假資訊的指控並不令人奇怪。奇怪的是,人們這麼願意相信招股說明書上的東西,而18個月過後他們又改變了想法,認為他們可以起訴,因為他們相信了本不應該相信的東西。” RiskMetrics的大衛•史密斯(David Smith)表示,亞洲IPO新股的風險存在於兩個方面:一是招股說明書上有的,二是招股說明書上沒有的。 他指出,招股檔中可能會披露合約效力、與政府關係以及產權不清等方面的資訊,但這些資訊往往隱藏在檔中不引入注意的角落。 “更讓人擔心的是那些招股說明書上沒有列出的。當然不只是中國有這樣的情況,但中國是個大國。有時候,如果不實地參觀工廠,東摸摸西碰碰,你就很難弄清自己要買的是什麼。單純依賴招股說明書風險很大。” 他建議投資者花時間去瞭解待上市實體的治理情況,如管理團隊、與母公司的關係,以及依賴關聯方交易得到營收和/或原材料供應的程度。 他著重指出,那些從國有企業剝離出來上市的實體,可能缺乏作為獨立實體的歷史經營資料。 “如果使用的是預測和內部估算數字,那麼投資者必須質疑這些預測的可靠性。”譯者/楊遠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