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想知(二十九):呼喚人性的集體意識
2010/03/27 14:58:56瀏覽505|回應0|推薦1

呼喚人性的集體意識

作者:暢銷書作家 傑瑞米•裡夫金 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2010-03-26

全球經濟已滿目瘡痍。推動了工業革命的化石燃料正逐漸枯竭,用這些能源建造的基礎設施勉強維持著運轉。更糟糕的是,兩個多世紀以來不斷增長的碳排放,如今威脅著要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氣候變化。

如果這還不夠的話,我們還面臨著社會公眾對經濟政治機構信任的集體喪失。世界各地的民眾都在表達著自己的挫折感,並越來越多地走上街頭,發洩心中怒火。

當今世界怎麼了?人類正處在兩種文明的交替處,一面是進入暮年、苟延殘喘的文明,一面是逐漸興起、尚未立足的文明。

舊的身份認同正在瓦解,而新的身份認同又太過脆弱,讓人難以捕捉。要想瞭解自己的處境,我們必須退後一步問:是什麼構成了文明本質的根本改變?

只有當更為複雜的新能源體系與通信革命融合時,才會出現重大的轉捩點,在此過程中從根本上改變人類意識。18世紀末出現過一次轉折——當時,煤和蒸汽動力開創了工業時代。印刷術得到了極大的改進,成為了組織無數新活動的傳播媒介。這項技術還改變了人類大腦的神經網路,引發了人類從神學到思想意識的巨大轉變。啟蒙哲學家們(除了個別例外)開始探尋人的靈魂深處,發現了一個執著于自主、並受到攫取財產和財富之貪欲驅動的理性動物。

如今,我們又面臨著下一次重大轉變。分散式的資訊和通訊技術,正與分散式的可再生能源融合,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創建基礎設施。未來40年,無數房屋將得到改造,以收集周圍的可再生能源。這些能源將以氫的形式儲存起來,一切多餘的電能都將通過由互聯網技術管理、覆蓋整個大陸的互聯電網共用。人們將自行生產能源,就像他們現在創建自己的資訊,並與無數的人共用一樣。

與上一次革命一樣,新的通信革命將改變我們思考的方式。我們正處在從思想意識轉型到生物圈意識的早期階段。科學家和公眾逐漸意識到,一切生命都是高度相互依存的。我們的生活方式會留下碳足跡,從而影響到其他每一個人、其它各種生物、以及我們共同棲居的地球。

這種新的認識與人們在進化生物學、神經認知科學和兒童發育領域的發現吻合——這些發現顯示,從生物學角度講,人類很容易產生共鳴。人類所表現出來的最根本的天性,並不像啟蒙哲學家所稱的那樣是理性、冷漠、貪婪、侵略性和自戀的,而是關愛、高度社會性、合作和互相依存的。

現代人(Homo sapiens)  正讓步於 “同感人”(Homo empathicus)

關於人性的新理念,讓經典經濟學理論中的許多核心假說遭到了質疑。亞當•斯密(Adam Smith)認為,人性促使人在市場中追求私利。作為對其論點的回應,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40多年前寫了一篇著名的論文:《公地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他表示,合資企業中的合作必然會以失敗告終,因為人類自私的天性總會占上風。

如果這是個普遍真理,那我們該如何解釋無數的年輕人在維琪百科(Wikipedia)Linux之類的協同空間裡分享創造力和知識呢?千禧一代顯然對哈丁的警告不以為然,每天都在頌揚全球“公地”。對於千禧一代而言,在網路中通過協作來提升集體利益,常常壓倒在市場上“單槍匹馬”的觀念。

這代人越來越多地用“生活品質”來衡量幸福,促使人們從根本上重新評估物權。在我們的思維中,物權是排除他人支配某物的權利。但財產還意味著有權使用公共財產——有通行權的航道、享受公園及公共海灘等等。後一個定義尤其重要,因為生活品質只能集體實現——例如,生活在未受污染的環境和安全的社區裡。在新時代,被納入“完整生活”的權利(即使用權)成了最重要的“資產價值”。

從在全國市場追逐私利,到在生物圈“公地”共用利益的轉變,以及從排他權到被納入全球網路的權利的對應轉變,推動了共鳴意識的大範圍伸展。

在以思想意識和民族國家治理為特徵的以往工業革命中,無論是美國人、還是英國人或中國人,都只會與本國人產生共鳴。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初見端倪之際,人類需要的是在共鳴方面超越國家界限,擴展至整個生物圈範疇。人類要想生存並繁榮下去,就必須像生活在同一個生物圈的全球大家庭那樣,學會共鳴。

本文作者的新書為《The Empathic Civilization: The Race to Global Consciousness in a World in Crisis》。本文改編自作者為英國皇家藝術學會(British Royal Society for the Arts)準備的一篇演講稿。

評論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FT中文網觀點

lifengshi 來自河北省石家莊市

一份收穫,就要付出一份努力。十份收穫,那就要付出百份努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安樂太多,憂患太少。 雖然不是水中月,但還是只可望而遙不可及。即使它現在就在眼前,但到達還得越千年。

2010-03-26 19:13:08wuph429 來自山東省聊城市

觀點確實很新,不過還有很多關鍵技術如互聯電網傳輸效率、能量轉換效率等等沒能解決,期待!

2010-03-26 17:35:48squall_liu 來自福建省福州市

感覺是需要層次上的問題,一個社會低層次的需要被滿足的人口比例越大,那麼在其中找到能看到高層次需求的人的幾率就越大。

中國人現在還在關注生存問題,關注自身在世界上的定位;考慮到中國人口基數大,雖然依然可以有那麼一群人看到這個層次,但不太可能形成社會輿論。

2010-03-26 15:44:25匿名 來自北京市

關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實乃高度文章。
期待拜讀全文。

2010-03-26 13:06:51匿名 來自北京市

very wise opinion

非常有慧根的觀點

2010-03-26 13:00:49匿名 來自廣東省深圳市

來自北京市 [ lihailunaaa ] 的原貼: 

全球發展的不均衡及各種語言文化的、種族的、政治理念、科技能力差異、信仰的不同,還是需要很多溝通和交流後才能最終達成文章所講的理想狀態。個人以為語言和能源是及UFO是突破口。

深以為然,尤其贊同“UFO是突破口”

2010-03-26 11:59:13lightkun 來自浙江省

狂頂作者此文,狂頂,因為同自身的存在觀相合,“人類需要在共鳴方面超越國界界限,擴展至整個生物圈範疇”——這就是自然法則,不要總是局限在一小撮錯誤的範圍內看問題,愛國與否,商業還是政治,經濟掠奪,從普通民眾到精英分子,如果都能發出最大的共鳴,那麼文明就還有救,不然眼前的利益都是自掘墳墓,一樓的maraldo老兄,你能否把自身放到一百年前試想看看,你能在一百年前看到今天嗎,應該慶倖文明當中總是有一群人具有超前的思考,我們的出路就是那樣探索出來的,不理解是自身的悲哀

2010-03-26 10:00:40maraldo 來自北京市

看來作者是個理想主義者 在做著世界大同的美夢

2010-03-26 09:39:45zy2000ln 來自吉林省長春市

This is an another book about the emerging new culture or civilization. The first book focuses on that direction I could remember is the Global Brain a few years ago, another one named "Here Comes Everyone" within a couple of years, and now this.

"Here comes everyone" explained what is behind the current emerging changes with the easy communcation of individual, and how does this change the world and why. The newly published book must be worthy of reading as the author put all crisis the humans are facing and new technology(energy, communic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to predict the future or emerging civilization.

希望中國很多人能多讀到更多類似的新思想,也提供出無數新的機會。現在面臨的挑戰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問題,也不是一個國家工業化與否的問題,也一個國家到是民主不民主等問題。由人類農業社會過度到工業社會,再過度到另外一種新的文明,我們正在生活在一個劇烈變化的時代。只怕中國人包括年輕人,還是用老的思維,關注很多西方國家幾十年幾百年前關注的問題,如此的話,那麼中國就還沒有準備好。

2010-03-26 09:34:52lihailunaaa 來自北京市

全球發展的不均衡及各種語言文化的、種族的、政治理念、科技能力差異、信仰的不同,還是需要很多溝通和交流後才能最終達成文章所講的理想狀態。個人以為語言和能源是及UFO是突破口。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woo09&aid=389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