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29 16:00:46瀏覽1783|回應0|推薦12 | |
台灣文學館的前身是日據時代的台南州廳,是一棟精美的古典建築。
國立台灣文學館參觀民眾突破一百萬人次,館方舉行熱鬧的慶祝活動,並決定延長開館時間,該館在短短幾年內,從乏人問津的「冷衙門」,一躍為遊客如織的熱門景點,館長與全體員工都投注許多心力,其成就頗值得肯定,今後應繼續加強台灣文學的典藏與研究,讓更多人體會精緻的台灣文學之美。 台灣歷經原住民、荷西、明鄭、清領、日治、民國等時期,多元文化在這座島嶼上交融,並注入營養,發展出豐富多樣的文學面貌,騷人墨客時相詩酒唱和,一般庶民亦有儒雅之風。不過台灣數百年來屢有變亂、政權更迭,文學史料與作品散佚各地,如無專業機構統籌蒐集、整理與保存,恐將使台灣文學發展遭遇頓挫。 為避免台灣文學作品與史料的零亂與流失,有必要成立一座國家級的文學專業保存機構,行政院文建會在文藝界的期許及專家學者的建議下,決定成立台灣文學館,蒐藏範圍包涵明鄭以來的傳統文學創作、日據時代以後的新文學,及各種民間文學形式,其功能已超脫「文學圖書館」,而擴大為更高層次的「文學博物館」。 國立台灣文學館選擇落腳在台南市,格外具有意義。台文館現址是日據時期的「台南州廳」,也就是下轄目前雲嘉南五縣市的「台南州」之行政中心,州廳屬於馬薩式樣建築,造型典雅大方,散發出濃厚的古典氣息,被認為是日治廳舍建築傑作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州廳遭美軍燒夷彈空襲,被燒成斷垣殘壁,內部滿目瘡痍,戰後由空軍供應司令部接收,略加整修後做為辦公之用,後來成為台南市政府所在地。 民國八十六年,台南市政府遷至安平區,原址配合「古蹟再利用」,由文建會接收並成立文資中心籌備處,進行國立台灣文學館與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的籌備工作,隨即委託成功大學建築系,展開古蹟整修與房舍新建。 該工程於九十一年底完工,翌年十月台灣文學館正式開館,原「台南州廳」的巍峨建築,與相鄰的一級古蹟孔廟,緊密結合成一個完整的文化園區,更增添台南的文化氣息,遊客在百年古蹟之中品味台灣文學精髓,更是一種難得的心靈饗宴。 不過台文館開館之初知名度有限,第一年入館人數僅一萬五千多人,到九十六年底仍未滿十五萬人,令人不禁擔心該館是否會因「曲高和寡」,落到成為「蚊子館」的下場?不過在館方人員與志工的努力下,台文館近兩年入館人數倍數成長,最近更突破百萬佳績,有這麼多人踴躍走進台文館,代表播下百萬顆台灣文學的種子,很值得欣慰。 台南縣市已經行政院同意合併升格為院轄市,其成功關鍵在於台南為台灣文化發軔之地,台灣文學館在歡欣迎接百萬遊客時,更應以打造文化新首都自任,繼續深耕這處文學園地。 文學館在典藏、整理台灣文學之餘,也要充實台灣文學資料庫,透過活潑生動的展示手法,吸引一般民眾及年輕人,也能認同、喜愛台灣文學,並且經常舉辦相關的文學研討會、座談會及推廣文學活動,使文學與生活密切結合,讓台灣的文化層面向上提升。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