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師都能爽領高月退? 過來人曝殘酷真相:不到4萬
2024/10/30 05:35:59瀏覽337|回應0|推薦6

教師都能爽領高月退? 過來人曝殘酷真相:不到4萬 東森財經

隨著退休金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許多職業的養老保障問題引發了廣泛討論。近期,有網友在社交平台上指出,教師的退休金遠低於社會普遍想像中的「高額退休金」,這一言論迅速引起網友的熱烈回應,讓不少人開始反思公務員和教師的經濟狀況。

該網友在Dcard上發文,表示他查詢後發現,教師月退休金平均約為5萬元,在雙北這樣高物價的城市生活根本難以維持基本生活。

他還提到,隨著物價不斷上漲,未來退休金的實際購買力將會大幅下降,直言「這樣的退休金根本比乞丐還不如,台北的房價早已飆升至每坪100到150萬。」這樣的言論引起了許多網友的共鳴。

不久後,另一位網友出面澄清,他的妻子是一名教師,計算後發現退休金實際上只有3.8萬元,甚至不到4萬元。

他指出,許多人對於教師的退休金持有誤解,認為其月領金額很高,其實這背後是教師長期以來繳交的高比例公保費用,通常需要繳納25年以上才會有相應的退休金。

這位網友強調,雖然部分教師因年限長或有額外的加給而領取較高的退休金,但實際上月領5萬元的教師非常少。

他還呼籲那些對教師職業感到羨慕的人,不妨親自考慮進入這一行業,親身體會目前的工作壓力與挑戰。 隨著這篇帖子引發了更多討論,不少網友紛紛分享自己或親友的經驗。

「我妻子也是學校職員,月薪最高只有6萬多,等她56歲退休時也只會領到約4萬元的退休金。」另一位網友也表示,身邊有不少人對教師職業心存幻想,但實際上代課的艱辛常讓人心力交瘁。

不過,也有部分網友持不同看法,認為教師的退休金已經相對不錯,表示「有很多退休人員根本連3萬元都領不到。」這些觀點在社交平台上展開了激烈的辯論,讓人們對教師和公務員的經濟保障問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思考。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教師都能爽領高月退-過來人曝殘酷真相-不到4萬-065000801.html

Danny Boy - 丹尼男孩(愛爾蘭民歌)

Oh, Danny Boy, the pipes, the pipes are calling,

From glen to glen and down the mountain side.

The summers gone and all the roses fallin.

Tis you, tis you must go and I must bide.

But come ye back when summers in the meadow.

Or when the valleys hushed and white with snow.

Tis Ill be here in sunshine or in shadow.

Oh, Danny Boy, O, Danny Boy, I miss you so.

But if ye come, when all the flowers are dying,

If I am dead, as dead I well may be.

Yell come and find the place where I am lying.

And kneel and say an Ave there for me.

But come ye back when summers in the meadow.

Or when the valleys hushed and white with snow.

Tis Ill be here in sunshine or in shadow.

Oh, Danny Boy, O, Danny Boy, I miss you s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INwZzfPCyc

「丹尼男孩」是愛爾蘭傳統民歌。歌詞由弗萊德里克 維特爾利於1913年作。曲調用的是傳統的老愛爾蘭調。之後在愛爾蘭起義與一戰時期流行。如今作為愛爾蘭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歌曲之一。

Danny boy《丹尼少年》,由愛爾蘭民謠《倫敦德里小調》改編,原是一個世紀前,一位愛爾蘭父親寫給即將從軍的兒子,告訴他說,當你下次回來的時候,我大概已經躺在墳里,就像整個夏天的過去,花朵的凋零,就像你現在要走,也不能挽留。後來,作者又加上第四段,才使得這首歌由父子間的訣別,變成了好似情人的分手。 照愛爾蘭民歌的原始意味,這首歌是寫父子之情,Danny Boy最後尋找到的,是父子之愛。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ngfou&aid=18122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