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人失能全家破產「零家庭照顧者」危機來臨
2024/11/08 05:51:22瀏覽303|回應0|推薦7

一人失能全家破產「零家庭照顧者」危機來臨      聯合報記者邱宜君、陳雨鑫

內政部公布最新家戶結構統計報告,單人戶比率最高,已達百分之卅五點四,其次為兩人戶(百分之廿一),兩者合計已超過五成。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表示,台灣即將進入「零家庭照顧者」時代,但長照政策跟不上人口老化速度,個人已經無法承擔照顧責任。

台灣將進入「零家庭照顧者」時代,家庭成員愈來愈少,且愈來愈老,一旦生病、失能,恐無家人親友照顧,但長照政策卻跟不上人口老化速度。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

「零家庭照顧者」是指家庭成員愈來愈少,且愈來愈老,如果有人生病、失能,找不到親友幫忙打理生活起居。如果至住宿機構,每月費用三、四萬元起跳,並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

家總政策委員會召集人、北護長期照護系教授陳正芬表示,在沒有健保的年代,台灣常上演著「一人生病,全家破產」慘況,現在長照則重演同樣淒苦情景,「一人失能,全家破產」。 內政部另一項統計顯示,二○二一年國人平均壽命為八十點八六歲,而衛福部公布當年零歲健康餘命為七十三點三歲,這代表失能、臥病、被慢性病纏身的年數「不健康餘命」長達七點五六年。

對於家人及照顧者來說,身心俱疲、壓力沉重。

「家庭結構快速變遷」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說,單人戶三成五、雙人戶占兩成,合計超過半數人口,當中不乏六十五歲以上老老同住,這代表「零家庭照顧者」時代即將到來;在長照需求人口中,四成使用居服、日照等長照二點○服務,以輕中度失能者為主,處於「不健康餘命」階段的中重度失能者,理應至養護機構,但不少家庭負擔不起費用,只能自己來,這正是大多數照顧悲劇的起因。

陳景寧指出,衛福部號稱長照涵蓋率達七成,但這數據卻有「吃民眾豆腐」之嫌,例如,一成長照需求人口住在安養機構,大台北地區每月至少四、五萬元,現在政府每月只補助五千元,未來提高到一萬元,而這些均被算進長照服務涵蓋率。

陳正芬說,德、日、韓等國早在老年人口一成時開辦長照保險,平均投入GDP的百分之一點七費用,後年台灣老年人就要達兩成,但長照二點○預算連GDP百分之一都不到。政府應盡速檢討服務缺口,針對人民需哪些服務,討論怎麼收錢。 淡江大學會計系教授、台灣健康經濟學會副秘書長韓幸紋建議,政府應開辦長照保險,比照健保,採社會保險制度,且強制民眾投保,保費由多方共同負擔,提供每個人最基本長照服務。

https://tw.news.yahoo.com/人失能全家破產-零家庭照顧者-危機來臨-223222758.html

Daniel ODonnell - Danny Boy

Oh Danny Boy

The pipes, the pipes are calling

From glen to glen and down the mountain side

The summers gone

And all the flowers are dying

Tis you, tis you must go

And I must bide

But come ye back when summers in the meadow

Or when the valleys hushed

And white with snow

Tis Ill be here in sunshine or in shadow

Oh Danny Boy, oh Danny Boy

I love you so

And if ye come

When all the flowers are dying

If I am dead

As dead

I well may be

Youll come and find

The place where I am lying

Youll kneel and say an Ave there for me

And I shall hear

Though soft

You tread above me

And all my grave

Will warmer, sweeter be

Then you will kneel

And whisper that you love me

And I shall sleep in peace until you

Come to m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9CKSLG5cck

Danny Boy丹尼男孩〉(英語:"Danny Boy")是由英格蘭作曲家弗雷德里克·威德里寫成的民歌,通常使用「倫敦德里小調」來演唱。 〈丹尼男孩〉常被愛爾蘭裔美國人愛爾蘭裔加拿大人當做非官方的頌歌 此外這首歌也常用於葬禮中。

1910年,〈丹尼男孩〉由英格蘭作曲家弗雷德里克·威德里在薩默塞特郡巴斯寫成。1913年他的居於美國的連襟瑪格麗特(Margaret,亦稱「Jess」)寄給他一份「倫敦德里小調」的抄本後,威德里便將歌詞與小調合拍作成了曲子。

關於〈丹尼男孩〉的寓意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比如說是家長寫給出征或出國的兒子。

〈丹尼男孩〉1918年版的樂譜中還包含另一版歌詞(〈Eily Dear〉),樂譜附有說明:「當由男子演唱時,應使用斜體詞語;樂曲也更名為〈Eily Dear〉,也就是說〈Danny Boy〉應該僅由女子演唱」。然而並不能斷定這是威德里本人的意願。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ngfou&aid=17927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