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4/19 18:01:53瀏覽1965|回應5|推薦9 | |
(巴黎,2007年4月18日) 可惜,台灣的政治人物忙著內鬥鬧笑話!否則,真的用心來觀摩考察法國總統大選,我深信,對從政者良知的喚醒,應該有幫助。 尤其是立法委員;還有那些揚言我們修憲參據法國雙首長模式,或者什麼左右共治的專家教父者,來到巴黎,走入街頭,深入訪談,才會感受到民主素質的成長、成熟,不能只是考慮對私利的影響。法式民主中,法規的完整化、人性化和執法的嚴謹公正,這些,都是徘徊在下落邊縁的台灣,最緊迫需要的認知。 網路新聞上,我看到所謂馬英九條款,為的是要在明年大選前修法,將可能遭判一審有罪的馬英九排除於總統候選人之外。 "在法國,總統選舉投票日前一年,一切遊戲規則底定,不能有任何修法更動;任何修訂都要延在下一次選舉才能適用。"我問法國政治問題專家,有關選前更動規則的可能,他斬釘截鐵的回答,這在法國絕對行不通。 總統和國會議員投票日,因何不結合成同一天,以便降低社會成本? "哦,不對哦,"專家說,兩個選舉分開進行,是維持民主監督本質的必要。"這才能讓選民思考如何平衡權力的分配。"原來,4月22日與5月6日兩輪總統選舉之後,接下來的六月,法國選民立即要選出的,是國會議員。選民會依照總統選舉的結果和過程,自動調整投票意向,做出他們心目當中最均衡的決定,以確保單一政治人物或政黨的權力,不致於過度集中。 這也形成法國民主歷程中,有名的鐘擺效應。也就是,總統右派獲勝,國會席次左派當道,反之,亦是如此。 台灣,有人提倡將立委和總統選舉合併,看看法國民主大哥的情況,或許,可以讓某些可能私心自用者羞愧? 法國總統直接民選,是第五共和的事。至今,五十年,半世紀了。台灣,一九九六首屆總統民選,將近十二年。還有很大好幾步要走,民主年輕國度,我們沒有理由不樂觀。 回到22號就要接受第一輪投票考驗的總統候選人們吧。 各項數字與趨勢顯示,薩科奇、華亞勒和貝胡(前譯貝魯,較不合適。據說,貝胡本人也經常告訴外國人說,在法文裡,他姓氏BAYROU中的R不發音而是在嚨裡轉。)三人,將是最後殊死戰,兩人拚鬥的成員。 "不論誰當選,他們三位的勝出領先,站上政治核心圈,都是法國政治的喜悅傳奇了。"來自台灣的一位資深外交官,映証了我的想法。 所以說啦,這一趙法國大選觀察之行,我做了正確的選擇。除了法國選制的優缺點,可以參考分析學習之外,主要候選人的蹶起,後二戰世代的年齡層背景,都很有特色與意義。套一句台灣常用的老生常談,雖然尚未投票選出總統人選,法國民主的傳奇,已經在這個民主老牌國家上空飄揚照亮了! 華亞勒,社會黨提名,1953年9月22日出生,女性,雖是未婚,卻成功營造法國媽媽形象,一路登上社會黨提名候選人位子。創下第一位強勢女性候選人紀綠。儘管仍有人議論她明星般的長相,和治國能力,但是"女人為什麼不能擔任總統的民間氣氛",已經帶來了法國政壇2007之春的微笑",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的顧魯柏教授說。 薩科奇,人民運動聯盟,現任執政右派最大政黨提名,1955年1月28日出生,法學碩士。一般形象,他很強勢,作風美國化。"一位匈牙利移民的兒子,他不如此努力,又能達到今天的地位嗎?"支持者中有人這樣評論薩科奇爭議極強的個人色彩。值得注意的是,非正統純法國人的總統候選人,薩科奇的出身,移民第二代雖遭不義攻擊,卻在號稱自由平等的法國,引不起討論的正當性。尤其對新移民階層或者中下層年輕人,他灰姑娘式的故事,頗有啟發性,家庭背景,反而成了薩科奇的優勢。 貝胡,法國民主同盟主席,1951年5月25日出生。以標準的第三勢力中間派竄出重圍,貝胡讓厭惡左右兩大黨的不少中立選民大為驚喜。做過教育部長的貝胡,受到年輕人喜愛,他從百分之六的支持度,一個月內黑馬般上升至百分之十六至十七左右,也給了新聞界相當鼓舞的討論素材。 這三位候選人,四年級生,年紀比我們現在搶權位的三年級生天王都要輕。還有,華亞勒出生於法國殖民地塞內加爾達卡,不是本土之血的法國女子,也相對照了馬英九九龍出生的背景。 不過,聽說從來沒有人敢挑戰她的血統純正與否,與愛不愛法國的問題。 有意思吧?我在法國街頭,看到的,是另一種迷人國度的美。 (圖片說明:三位總統候選人宣傳海報,上、薩科奇;中、華亞勒;下、貝胡。)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