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4/15 23:47:57瀏覽1740|回應4|推薦8 | |
新華網巴黎4月11日電(記者鄭甦春)現在距離法國總統選舉的第一輪投票時間已不足兩周,各派總統候選人的競選活動趨向白熱化。中間派候選人貝魯抓住民眾對法國經濟和社會現狀的不滿心理,主張走中間路線,博得不少選民喝彩,使競選勢態更加撲朔迷離。 今年1月中旬至4月上旬,法國多個民調機構就選民投票意向進行了近百次調查。民調結果均顯示,12位候選人中很難有人在第一輪投票中獲得過半的得票率而一舉獲勝。其中,代表右翼的執政黨人民運動聯盟總統候選人薩爾科齊、代表左翼的社會黨總統候選人羅亞爾女士和代表中間勢力的法蘭西民主聯盟總統候選人貝魯的支援率一直保持在前三位,第三名貝魯與第二名羅亞爾之間的差距在不斷縮小。民調結果還顯示,如果貝魯和薩爾科齊在第二輪選舉中對決,他將戰勝薩爾科齊,入主愛麗舍宮。貝魯在民調中的表現對左右兩翼候選人構成了巨大壓力,“貝魯現象”成為大選的熱門話題。 貝魯2002年曾以候選人身份參加總統選舉,第一輪選舉僅得6%的選票,被淘汰出局。貝魯此次角逐總統寶座,在競選階段表現出眾。此間分析人士稱,貝魯的競選策略至少在四個方面已經產生效應。 首先,在政治上“兼顧左右”,吸引更多選民支援。貝魯現任法蘭西民主聯盟主席。該黨傳統上為中右翼政黨,自1978年在前總統德斯坦倡議下成立以來,一直與傳統右翼結盟,貝魯本人也多次出任右翼政府部長。近年來,貝魯擯棄傳統,突出中間色彩,不斷炮轟政府政策,給人以全新形象。他的競選意圖是吸引左翼中的社會民主派,同時吸引不滿薩爾科齊強勢手法的右翼選民以及一些極右翼選民,以圖達到從左右兩翼拉取選票的目的。他在競選中不斷聲稱,他對政府的批評比左翼更激烈。他甚至表示,如果當選總統,不排除選擇社會黨人當總理。 其次,利用民眾對現狀的不滿,提出走中間路線的主張。當前,法國經濟增長緩慢,失業率在高位徘徊,社會安全問題痼疾難消,民眾對現狀普遍感到失望。貝魯聲稱,要想改變法國現狀,就應改變左右兩翼輪流執政的狀況,開始走中間路線。他認為,在法國20多年的“密特朗-希拉克時代”結束後,法國應終結左右兩翼輪流執政的“惡性迴圈”,選擇一條振興國家的新道路。貝魯的言論在不滿現狀的選民中產生了一定影響。法國最高視聽委員會進行的民調顯示,50%的選民認為,貝魯“最了解民眾的憂慮”。 其三,攻擊左右兩翼治國無方,示好激進派。貝魯在競選活動中不斷抨擊左右兩翼人士,稱他們20多年來只為分享國家權力,處處照顧小集團利益,拿不出多少治國良策,阻礙了國家發展。貝魯還不斷向左右兩翼中的激進派示好,以吸引這部分選民。他公開對極左翼總統候選人貝桑瑟諾表示讚賞,稱其是個“有趣的人”,並承認經常與其晤談。貝魯稱,他的目的是“聯合法國所有的力量”。 其四,競選別出心裁,製造轟動效應。“貝魯現象”的另一特點是在競選中不斷製造轟動效應。例如,他批評法國的“精英政治”,向法國國家行政學院猛烈開火,極力貶損這所為法國培養了無數人才的學校。他主張成立一個“公共服務學院”,取代國家行政學院。 面對“貝魯現象”,法國左右兩翼均作出回應。羅亞爾認為,貝魯不斷變化立場,只為拉攏選民,並非為了法國人民的利益;薩爾科齊則指責貝魯缺少真正的競選綱領,在競選中用不負責任的言語“蠱惑人心”。 “貝魯現象”是法國大選的產物,它預示著12位候選人在第一輪選舉投票中的競爭將會非常激烈。貝魯在大選中到底能走多遠,目前還是一個謎。(摘自新華網4月11日記者鄭甦春報導)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