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19 12:40:46瀏覽769|回應4|推薦27 | |
前幾天一個老友從淡水來看我,幾個月不見話就變多了,我們從天南聊到地北,從遠古扯到現世,反正話一投機就什麼都說,正當時空交錯在繼往開來之際,朋友的手機突然響起,我一聽就知道,他老兄又換新的機子了,等他通完話氣定神閒後,我們的話題轉向網路科技,其中有幾句對話很有意思,我試著節錄於後: 我先說:「老哥!又換手機啦!」 開心的他說:「最新款的!I Phone 4!預付兩年吃到飽!」 有點不信的我說:「真是時髦!我記得你才換過手機,怎麼不到一年又換新機,不覺得替換率快了些,這台多少錢買的,肯定花去不少銀子!」 轉了一下手中的新嬌客,他說:「你真是落伍了!我這那算時髦!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想做任何事都得靠網路,而網路就是往前才有路,也才找得到通往錢財之路,我只是跟上腳步,老弟!像你腰間掛的那台N 95,可以回收當廢料啦!」 不服氣的我大聲說:「N 95也是好機子呀!當初也當過NOKIA的主打,怎麼才幾年就落入報廢的命運,手機市場也變化的太快了吧!」 晃晃那支黑亮的新手機,他語氣堅定的說「這台I Phone做的事可多了,它可以上網MSN、Facebook和APP提供的各項功能等等,所有的資訊網頁,它都抓的住,老兄!現在的手機功能不能只是用來打電話,沒了有前面那些功能,它真的就接近報廢邊緣了。」 凝望著那台用了好幾年的老機子,我吶吶的說:「言下之意,你認為沒有網路及科技產品,所有的人生價質與存在意義都要打折,沒有了MSN、Facebook及APP,所有的生活及生命秩序都會混亂,甚至到無法操作控制的階段?」 看著我憂心的眼神,語氣轉為緩慢的他說:「老友呀!這是勿庸置疑的,現在所有的資訊幾乎完全上網,而網頁幾乎天天更動,每天的一手消息都來自商家推出的新程式的登載,像APP就是英文application的簡寫,它的的功能超強又超好,幾乎是要什麼就有什麼,你想想,這樣的應用平台多麼重要,真高興能有這樣的科技,更萬幸我們能生在這個時代。」 談到這,他老大再次拿出那支手機,邊按邊說:「現象就是如此,不論你同不同意,目前國內外走的就是這股時尚,各行各業都在追求科技,就連公務機關也跟著跑,上自國家領導馬英九,下到普通小科員,都必須要有這個體認,大總統不是說過多用網路少用馬路!網路科技,就是21世紀與20世紀的最大不同,不想當時代流亡者,就要跟著科技踩著網路,否則,只有被放逐甚至被淘汰.」 我抬頭望天,千萬雨絲灑在河畔老屋舊巷,漫漫水幕仍輕掩新樓大廈,這個話題最終不會出現結果,卻可能成為世代間無法逃避的衝擊,震盪在上個世紀留下來的老人完全消失前,我無言跳出那個科技論談,讓朋友那支I Phone與我那支佝僂老機一起開始沉默。 現在電子科技日新月異,當下的年青朋友趨之若鶩,網路發展已是萬箭齊發,對六、七年級的朋友更是基本配備,就拿APP來說,它所展現的光鮮亮麗與摩登時髦,幾乎成為年輕人的口中聖典,那個資訊平台無遠弗屆,所有想說想看想知道的一網打盡,只要有台電腦或是手機(新型功能齊備的),網路大道條條筆直,只要會操作,使用者想上那就上那,政治人物看到了這個趨勢,政府高官跟緊潮流,公務機關更成為推APP的最佳典範。 但是,一個社會的組成本就多元,不是每個人都有完備的網路知識,當下許多年輕精英,無論民間企業或政府部門,絕大都是一路順風坐上大位,在其養成過程中,沒有經歷艱難困苦,沒有體嚐人間不幸,更沒有看到世代落差產生的數位落差,APP是在商言商的產品,是走在時代尖端的新秀,但對已近遲暮的老年人是陌生的,對社會底層拼命工作的勞動者是陌生的,對一貧如洗甚至饑寒交迫的邊緣人是陌生的,對沒有家長依靠只能自立自足的窮學生是陌生的,對那些中年失業三餐不繼又找不到工作的弱勢求職者是陌生的,這些問題,在大量使用APP前不需要考慮再三?
那天聽了場簡報,說者大談APP如何好用,甚至談到高雄市小學以後教室只要放台電腦,同學只要帶著電腦,就可以輕鬆完成六年養成教育,也談到謀職者只要一部手機(新型功能齊備的)或電腦,就可以聯網上線輕鬆謀得工作,不禁想問,如果教室只剩一台電腦,那與電影院有何差別?人文教育與生命傳承的意義又何在?而要中老年失業者以手機或電腦上用APP找工作,更是自我感覺良好的迷思,社會精英的思考範躊真的可以概括你我的所有生活面向?民間與政府的少數領導者義無反顧的不斷推廣(包括自然人憑證),真的可以讓這個世界更美好?在追求速度與效率的當下,是否不自覺的失去了人的基本價質與民族血脈的千年傳承?在商業為主的科技導向下,這個社會最終還會出現天賦的生而平等?簡報結束後,這幾個問題像春雷般的隆隆響在耳際。 老子第十六章「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這段話說到人的心靈本就虛明寧靜,但是私欲卻很可能讓其蔽塞,所以我們要極力做到致虛和守靜的功夫,以去知去欲,這樣萬物的生長、活動,我們都能看出它們由無到有,再由有返無的規則。而萬物雖然繁複眾多,但最後還是要回復它們的根源。這是一種寧靜致遠的簡單飄逸,也是普通平凡的度日哲理,它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它隱含著「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了然學說,多年以來,我是一點一滴開始明瞭,也才恍然其中深藏的人生真諦。
|
|
( 時事評論|雜論 ) |